(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
[摘 要] 本土化教學是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模式之一。目前對于高校思政課本土化原因分析中,主要認為是全球化形勢下意識形態安全的需要、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強化教學內容的需要、豐富教學方法的需要、提高教學效果的需要;對于本土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認識上的狹隘性、整合開發的有限性、提煉升華的缺失性等方面;對于教學本土化的路徑有教師隊伍建設的本土化、教學資源的本土化等方面。通過對已有的研究進行分析,發現三個特點:在研究方法上,以個案研究為主;在本土化教學資源的研究視野上,得到更多重視的是區域性的地方文化資源特別是本地的紅色文化資源;三是高水平的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見,核心期刊發表的文獻稍顯不足。
[關 鍵 詞] 高校思政課;本土化教學;研究述評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3-0024-02
本土化的概念源于營銷學,一般是指跨國公司在世界各國銷售產品時,通過全面的調查,對世界各個國家和各個民族的經濟、文化、宗教、民族習慣、生活習俗等方面情況,對產品進行必要的包裝,作出融入性調整,以實現更大的盈利。高校思政理論課面對日益復雜的教學環境,出現了諸多教學改革模式。本土化的改革路徑成為其中之一,它強調教學內容、教學話語、教學資源的個性化過程,凸顯區域特色、學校行業特色和教師的個性特色。本文對近年來高校思政課教學本土化的教學改革文獻進行簡單梳理,以期對進一步研究有所幫助。
一、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本土化原因分析
(一)全球化形勢下意識形態安全的需要
當前全球化趨勢明顯,再加上我國社會正在進行大規模的轉型,也就導致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社會思潮也隨之多元化。在此背景下,陳清指出,若本土資源不斷喪失,則有可能會造成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體系的崩潰,為西方價值觀的入侵提供空間,因而需要重視和充分利用本土資源。然而,在當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存在著片面追求新奇、過于強調追求理論創新和過分追求“國際化”的傾向,忽視從本土文化的根基出發進行探討。王鳳梅、梅宗奇指出,在國際化背景下,我國思政教育的理論基礎、教育目的和任務、教育內容等方面需要立足于中國,采取本土化行動。
(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中華民族歷來具有濃厚的鄉土意識和鄉土情懷,“寧戀本鄉一捻土,莫愛他鄉萬兩金”便是中華民族對鄉土懷戀的真實寫照,這種情懷深深地根植于中國人民的血液中。就國家層面而言,本土資源有利于幫助中國人民更好地認識到自己面臨的問題,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力更生能力,從而增加對本國的熱愛,提升對本國的信心與信任。另一方面,愛國首先是從認識自己的故鄉開始。高校思政課開展本土化教學,利用本土化的案例和本土化的資源,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自己家鄉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加深對家鄉的了解?!斑@種情感會促使部分學生在畢業后選擇留在家鄉創業、工作等。在此意義上而言,高校思政課的本土化教學,在一定程度上為地方培養了高質量的人才,服務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三)強化教學內容和豐富教學方法需要
高校思政課由于教學方法、教材編寫的統一性、教材話語的文件化等原因,大多采取講授為主,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顯得過于單調,學生難以接受和消化。從大學生接受學習的心理這一視角來看,本土文化最親近、最直接、最真實,因而他們也最樂于接受,最容易從中獲得深刻的體驗。在教學中,取材于本土活生生的人和事以及本土的歷史,改變教師單方的機械教學方式,逐漸摒棄了教師傳統的從理論到理論的空洞、枯燥說教,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情感基礎,增加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四)提高教學效果的需要
深入挖掘高校思政理論課的本土化教學資源、教育功能是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時效性和感染力的重要途徑。本土化資源是高校思政理論課將剛性教學體系轉換為柔性教學體系的絕佳橋梁,將本土化資源有針對性、選擇性和計劃性地引入思政課堂,既擴展了教學體系,又充實了教學內容,“改變了傳統的思政課形式單一、枯燥乏味的現象,能夠讓思政課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使學生在親自參與和體驗中提高思想政治素養,增強思政教育教學的實效性”。
二、高校思政課本土化教學存在的問題路徑研究
(一)高校思政課本土化教學存在的問題
對于高校思政課本土化教學存在的問題,曹迎認為主要是認識上的狹隘性、整合開發的有限性、提煉升華的缺失性等造成了地方本土資源的提煉不到位、內化不明顯、研究不全面;曹峰以廣東高校為個案的研究中指出,對本土文化的研究不夠深入和充分,運用范圍和手段的不足,導致本土的歷史文化資源與課程內容結合程度不深,進而導致思政教育價值的效果不佳。崔金輝、錢宇偉則認為,主要問題在于對本土文化的發掘和利用還處在一個很淺的層次上,缺乏系統性、創新性。
(二)高校思政課本土化教學的路徑研究
1.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本土化。將本土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發揮其育人功效,必須擁有一支優秀的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團隊。要實現對教學資源的本土化,作為授課的高校思政教師的因素至關重要。首先,教師要深化對當地本土資源的了解,增加對本土資源的認同程度和理解程度,才能更自如更熟練地將本土資源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其次,本土教學資源多樣、分散而缺乏層次感和系統性,需要進行有的放矢和集體研究,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挑選,形成系統化的教學資源和教學內容,并找準切入點并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起來。
2.高校思政課教學資源的本土化。整體上而言,已知文獻對本土化教學資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本土紅色文化資源和本土的歷史文化資源上,大多研究主要是從介紹本土已有的紅色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再結合地方性院校的特點,對上述資源加以利用,如蘭虹通過對黑龍江紅色資源的研究,對黑龍江高校紅色資源互動式教學方法的分析,結合黑龍江紅色資源的優勢,希望找出高校思政課互動式教學方式的新突破。曹峰則討論了廣東地方歷史文化能夠為高校思政課提供諸多寶貴的本土化教學資源和素材,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曹迎則進一步拓展了本土化教學資源的范圍,認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應依托地方本土的紅色資源、歷史人文資源、民族團結和睦進步資源、自然生態資源、社會發展資源,增強高校大學生對于高校思政課的情感基礎和本土關懷,進而實現思想灌輸的目的,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等入心、入腦,以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高校思政課本土化教學的具體路徑。崔金輝、李穎認為應當從校園文化、課程建設、教育實踐、新媒體、理論研究等方面進行系統全面的實踐創新,形成思政教育的合力。梁曉理認為,可以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媒介平臺和科研實踐,將本土化資源轉換為課程資源,進一步拓展思政課教學資源空間。蔡萍萍則認為,應從課堂教學、實踐教學以及文化建設三個方面,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與地方文化資源的融合建設。
三、小結與思考
目前,對大學生思政課本土化教學的研究成果較多,為進一步研究本主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根據對已有的研究文獻進行分析,可以看出現有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在研究方法上,以個案研究為主,主要是通過總結某所高等院?;蚰硞€小范圍的區域在本土化教學過程中的經驗和做法。這種研究取向更多的是介紹在本土化過程中的經驗和做法,理論總結和提升的層次還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二是本土化教學資源的研究視野上,得到更多重視的是區域性的地方文化資源特別是本地的紅色文化資源,對本土的經濟社會發展資源、民族多樣資源、自然生態資源的研究和討論較少,對高等院校行業特色的資源挖掘更是不足,研究的視野還有待進一步拓寬。三是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見,更多的研究成果為經驗介紹,論文所發表的學術刊物更多為省級期刊,核心期刊發表的文獻稍顯不足。
參考文獻:
[1]陳清.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本土資源的開發利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10.
[2]王鳳梅,梅宗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球視野與本土行動[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1(5):28-29.
[3]李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本土化教學案例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2):55.
[4]孫月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樹立本土文化的品格[J].職業與教育,2014(8):42.
[5]梁曉理.挖掘本土特色資源提高地方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效性[J].理論觀察,2014(5):143.
[6]李桂紅.本土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思考[J].中天學刊,2013(5):114.
[7]謝金萍.地方文化與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棗莊市為例[J].棗莊學院學報,2016(8):117.
[8]周妍.論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本土教育資源開發利用[J].廣西社會科學,2016(8):219.
[9]曹迎.論地方本土資源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運用[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28-29.
[10]曹峰.略論廣東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運用的幾個角度[J].高教研究,2015(1):48.
[11]崔金輝,錢宇偉.揚州本土文化應用于本地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現狀與思考[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1):61.
[12]蘭虹.借助黑龍江紅色資源創新高校思政課互動式教學方式[J].哈爾濱金融學院學報,2013(3):90.
[13]崔金輝,李穎.以本土文化創新高職思政教育的實踐探究[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5):56.
①本文系2015年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資助課題“高職院校思政課本土教學資源開發利用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GXGZJG2015B221)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高瑜,法學碩士,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