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川鄂
[摘 要] 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時期,高校畢業生呈每年遞增的狀態。隨著求職人數的逐年增加,就業壓力也隨之加大。近年來,隨著供求關系的變化,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已經非常嚴重。因此,如何幫助離校未就業大學生順利就業,值得社會、政府、廣大高校、用人單位深思及研究。
[關 鍵 詞] 高校畢業生;就業;職業指導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34-0234-01
一、導致大學生離校未就業的成因
(一)現實與理想的差距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于職業,若沒有合理的規劃,則會使人手足無措,職業生涯雜亂無章。職業規劃分為短期規劃、中期規劃、長期規劃。美國職業指導家薩帕把人的職業生涯分為5個主要階段,分別為:(1)成長期(0~14歲)。(2)探索期(15~24歲)。(3)確立期(25~44歲)。(4)維持期(45~60歲)。(5)衰退期(60歲以后)。從上述階段看,大學生畢業正好處于職業的探索期,雖然有職業理想,但是都只是自己心中的構想,這種職業理想會隨社會環境的變化和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所以,當大學生在擇業時,若現實跟自己的預想有一定差距時,就會受到打擊,變得迷茫、不知所措,最終導致失業。
(二)所學無法致用,無法找到職業支點
阿基米德曾經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起整個地球。”可現實情況是,很大一部分學生在畢業之后無法找到自己的職業支點。首先,在校期間沒有好好利用時間去考取一些具有“敲門磚”作用的技能證書,專業知識不扎實,不具備相關專業技能。其次,由于高中以前的學業生涯都是在埋頭苦讀,然而到了大
學,也沒有合理利用課余時間多去參加社團活動或是進行社會實踐來鍛煉自己的溝通和交際能力,所以,有的學生在求職時,顯得過分木訥,手足無措,導致求職失敗;有的學生應聘成功,也會因為無法合理地處理周圍的人際關系,無法融入社會進行角
色的轉變而導致失業。
(三)不具備相關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不會自動形成,需要經歷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等四個階段才能逐步養成,一個人只有具備了集體主義思想,才能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與他人的關系,才能自覺地維護集體利益,關心他人利益。然而,現在的大學生幾乎大部分都是家庭獨生子女,從小養成了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不關心集體、個人利益高于集體利益的習慣。不能做到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和奉獻社會等職業道德所要求的內容。
二、減少高校離校未就業學生人數的具體措施
(一)成立專門的職業指導服務部門,對在校生進行全程指導
學校的職業指導是一個大工程,為最大限度地減少畢業生未就業人數,學校應成立專門的職業指導部門,出臺有針對性的制度及應對措施,開展預防性的職業指導,盡早抓,防止臨時抱佛腳。學校職業指導部門應對當下就業形勢進行實時的分析與研究,結合學生所學專業,開設與其專業相關的有針對性的職業指導,并貫穿于各個教學環境之中。做到早發現問題、早確定問題、早解決問題的“三早”預防措施,建立多梯級、多階段、多目標的系統的職業指導預防體系,最大限度地減少離校未就業人數。
(二)因人而異,給予離校未就業學生有效的職業指導
首先,現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對就業有心無力,自身的能力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過分眼高手低,因此,應盡快讓學生對自己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確定就業方向和奮斗目標。其次,幫助離校未就業學生進行就業觀念的轉變,并非必須專業對口才能就業,就業領域的選擇很大限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就業前景,相對于一些比較熱門的就業領域,不妨試試一些市場需求更
大的職業。
(三)加強職業指導體系建設,做好離校未就業學生跟蹤管理工作
各高校應該發揮主要牽頭作用,在校內建設一支專業化的職業指導隊伍,配備專業的職業指導人員、職業心理咨詢師、職業指導信息聯絡員、創業指導師、專業教師等專業人員,對在校生及其離校未就業學生進行有效的、具體的、有針對性的職業指導。建立離校未就業學生專門的信息庫,定期進行情況訪問。創建離校未就業學生與高校及就業單位的信息交流平臺,職業指
導信息聯絡員將最新的招聘信息公布在信息交流平臺供學生
參考。
參考文獻:
[1]金曉迎,張緒忠,徐麗麗.淺談如何做好離校未就業大學生的就業指導[J].科教文匯,2017(22).
[2]楊京.淺談如何做好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的職業指導[J].職業指導,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