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文
摘 要:列寧在創建布爾什維克黨和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的長期的革命生涯中,形成了一個比較鮮明的思想,即列寧反對個人崇拜的思想。列寧反對個人崇拜的思想有其思想淵源、思想要義、歷史意義,并對當今中共黨建具有重要啟示。列寧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并列,在中國共產黨革命奮斗的歷程中,一直是中共的指導思想之一,列寧反對個人崇拜的思想也是共產主義運動史、社會主義建設和黨的建設的重要精神財富,值得探究和借鑒。
關鍵詞:個人崇拜;列寧;歷史意義;黨的建設
中圖分類號:A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6-0028-03
個人崇拜是指任意夸大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把領袖人物當作神或至高無上的權威來崇拜的現象,它是一種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的歷史現象。近代以來,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典型的個人崇拜現象,權力過分集中,是非問題依領導人個人觀點而評判,無疑對國家整體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負面效應。列寧是蘇維埃俄國和蘇聯的主要締造者,作為領導人的列寧時刻警惕著個人崇拜的產生,在創建布爾什維克黨和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的長期的革命生涯中,形成了一個比較鮮明的思想,即列寧反對個人崇拜的思想。
一、列寧反對個人崇拜的思想之理論淵源
列寧關于無產階級革命的一系列思想,其根本來源于馬克思主義;馬恩的思想是列寧主義的源頭之水,也是列寧反對個人崇拜的思想淵源。
(一)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是劃時代意義的新哲學史觀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出發點是從事實踐活動的個人,是現實的人。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恩批判指出“費爾巴哈設定的是‘人,而不是‘現實的歷史的人。‘人其實是‘德國人”,并通過大量的篇幅,深刻批判了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哲學的唯心史觀,將“人”這種概念從傳統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剝離到現實,提出“實踐中的人”哲學概念。馬恩還指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個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這樣就深刻揭示了個人崇拜的思想源頭—“英雄史觀”—產生的根源,正是剝削階級通過對物質力量的統治,將歷史進步的功績歸功于自身,使得廣大人民群眾在歷史無法突顯其歷史地位,歷史就變成對偉人歌功頌德的歷史。
(二)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對列寧的影響
馬克思與恩格斯提出了關于無產階級黨的建設的許多設想。馬恩無產階級黨的學說對后來列寧的黨建思想產生了巨大影響。首先,馬恩認為共產黨員是無產階級革命者中最有覺悟的代表,無論是領導還是普通黨員,都應當從基層做起;恩格斯曾指出在共產黨人之中,每個人都應當從士兵做起;在恩格斯的老戰友莫爾陣亡之后他曾言:“我失去一位老朋友,黨則少了一個最不知疲倦的、無所畏懼的和可靠的先進戰士。”“最堅定的共產主義者也是最勇敢的兵士”。其次,馬克思恩格斯指出黨內要實行民主、平等,也要實行集中統一的領導,這對列寧民主集中制思想的提出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在個人言行上馬克思恩格斯對列寧的影響
馬克思恩格斯對推行個人崇拜的行為抵制態度堅決。馬克思在1877年給德國政治活動家威廉·布洛斯的信中這樣講:“由于厭惡一切個人崇拜,在國際存在的時候,我從來都不想公布那許許多多來自各國的、使我厭煩的歌功頌德的東西;我甚至從來也不予答復,偶爾答復,也只是加以斥責。恩格斯和我最初參加共產主義者秘密團體時的必要條件是:摒棄章程中一切助長迷信權威的東西。”恩格斯在參與和領導共產主義運動時也明確表明,希望各國社會主義政黨之間建立自由平等的關系,反對某一個政黨或者某一個人對其他社會主義政黨“發號施令”,不要讓個人權利凌駕于其他人之上。面對有組織刻意為恩格斯生日策劃慶祝活動,恩格斯堅決謝絕,并指出馬克思和他從來都反對為個別人舉行任何公開的慶祝活動,并且尤其反對在生前為他們舉行慶祝活動。
二、列寧反對個人崇拜的思想之要義
(一)“群眾史觀”與英雄史觀的對立
列寧堅定的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在蘇俄許多工人自發組織“共產主義星期六義務勞動”運動后,列寧在《偉大的創舉》一文中,極大地贊揚了后方工人的“英雄主義”,列寧指出:“就是這些處在資產階級、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的反革命煽動包圍中的忍饑挨餓的工人,不顧饑餓、疲乏和衰弱,實行‘共產主義星期六義務勞動,不領取任何報酬地加班工作并且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難道不是極偉大的英雄主義嗎?”[2]在列寧看來,真正的英雄是在自己的崗位上勞動的人民群眾。同時,推翻地主資本家壓迫是靠被壓迫勞動群眾本身自由的自覺的“紀律”,列寧指出:“沒有這種物質條件就不可能有這種紀律。代表或體現這種物質條件的是大資本主義所創造、組織、團結、訓練和鍛煉出來的一定歷史階級。這個階級就是無產階級。”無產階級廣大的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最終推動者,列寧的這種思想深刻地將群眾史觀與個人英雄史觀割裂開來,在哲學層面站立在了唯物史觀的角度和立場。
(二)堅持民主集中制的黨建原則
民主集中制的建黨思想,是列寧率先提出的一大創舉,它是保證黨內決策高效率、高執行力、發揚民主、避免個人權力集中的有效方法。首先,這種集中制是對當時孟什維克派堅持的“廣泛的原則”的一種回應與反對,列寧認為,“在流行由憲兵來進行選擇的情況下,黨組織的‘廣泛民主制只是一種毫無意思而有害的兒戲,因為這只會便于警察進行廣泛的破壞。”[3]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不允許建立“廣泛的民主”這樣制度的。其次,集中與民主相結合。集中制也不是專制主義的集權集中制,是指黨的領導是一個集中的群體而非個人,黨需要決策的重大問題,均應進行民主討論后再作集體決策。在黨內處理事務上,列寧指出:“黨內的一切事物是由全體黨員直接或者通過代表,在一律平等和毫無例外的條件下來處理的。”十月革命勝利后,一系列黨的重大決策,都是集體指導下民主決策的結果,那么就必須保證強大的執行力。列寧指出:“我們的黨是一個執政的黨,黨的代表大會通過的決議,整個共和國都是必須遵守的。”
(三)警惕同僚的個人崇拜傾向
列寧在世的時候,在俄國對列寧個人崇拜的征兆就已經有了;而列寧是否已經注意到蘇俄黨內在將來會出現對個人的極端崇拜呢?列寧晚年認識到這個問題。飽受病魔困擾的列寧逐漸離開政治舞臺,但他時刻關心著整個國家的一切。在領導權逐漸交接時,列寧意識到,國家的近乎“無限的權力”集中在斯大林手中,這對整個共和國是不好的,是對社會主義事業未來的一個威脅。為此,列寧曾要求把斯大林從總書記這個位置上調開,他認為斯大林以及托洛茨基和皮達可夫等人在處理國家事務和黨務中“太熱衷于行政手段”。為防止國家陷入獨裁統治,他建議將中央委員會的人數增加到50人至100人(即將中央委員的人數增加1-3倍)。并且在晚年的許多著作中提到關于設立黨的一套監察機關的工作體系,然而遺憾的是,蘇聯在接下來的實踐中并沒有建立起一套這樣的體系。
(四)對自身個人崇拜的堅決抵制
列寧一向反對對其自身歌功頌德的做法。十月革命勝利之后,列寧作為黨的最高領導人,對其贊頌的文章明顯增多,1920年,蘇聯作家高爾基在《共產國際》上發表了一篇稱贊列寧的文章,文章以熱情洋溢和精彩的文筆寫出了對列寧同志的崇敬和熱愛。文章發表之后,受到了列寧的嚴厲批評,要求將這篇文章從雜志上去掉,還向中央委員會提出意見,以后不準出現這一類文章。列寧曾表示:“共產黨員不過是滄海一粟,不過是人民大海中一粟而已。”早在1918年,列寧遇刺重傷住院,養病期間列寧在許多報紙刊物上發現了大量對自己“稱頌”的文章,當列寧知道這是全國工人群眾表達對自己的關心和愛戴時,“列寧聽了非常感動,但仍然表示:‘這種情況無論如何應該立即阻止,但又不要影響大家的情緒……馬上到大大小小的各家報紙雜志的編輯部去一趟,把我對您說的話告訴他們,就是說,請他們從明天起巧妙地停止這種做法,用更需要、更有意義的材料來填充版面”[4]。1919年11月法國社會黨記者昂利·吉爾波寫信向列寧提出他的寫作計劃,希望寫一本名為《布爾什維克革命的領導者和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的建設者》這樣英雄人物式的傳記,列寧則在回信中批示“不必寫個人”,并明確表示,這樣的行為是不符合一個“馬克思主義者”的。
三、列寧反對個人崇拜的思想之歷史意義
(一)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與發揚
列寧反對個人崇拜的思想,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它是在無產階級掌握政權后,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怎樣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發揚民主、加強黨的建設、抵制個人崇拜的回答。在列寧反對個人崇拜的思想中,堅持了人民是歷史的主體,勞動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等唯物史觀,闡述了無產階級革命在“一國勝利”的條件下,如何建設黨內民主、決策果斷且發揮凝聚作用等一系列若干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與發揚。
(二)列寧反對個人崇拜思想的歷史影響
列寧反對個人崇拜的思想對蘇聯歷史乃至中國都產生了一系列重要影響。首先,對接任者的一定遏制。列寧晚年時期曾對斯大林等人過激使用政治手段、黨內專斷趨勢逐漸盛行等,提出過尖銳批評,意圖糾正黨的新一屆領導人在這一方面的問題,對于遏制斯大林出現個人專斷有一定積極意義。其次,列寧反對個人崇拜的思想對中國共產黨的建設產生了積極影響。尤其是毛澤東思想體系的建立和成熟,離不開列寧思想的指導。對于黨內民主問題,毛澤東曾寫道:“要達到這種目的,黨內民主是必要的。要黨有力量,依靠實行黨的民主集中制去發動全黨的積極性。在反動和內戰時期,集中制表現得多一些。在新時期,集中制應該密切聯系于民主制。用民主制的實行,發揮全黨的積極性。”[5]在反對個人崇拜的黨建理論上,列寧對中共黨建的一系列思想有著重要影響。
(三)樹立了一個國際共產主義者的光輝形象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對共產黨人的性質有如下描述:“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列寧也指出,“黨是階級的先進覺悟階層,是階級的先鋒隊。”作為階級的先鋒隊,無產階級中最有覺悟的代表,共產黨員首先就應加強思想建設,提高自身覺悟,列寧在這方面樹立了一個優秀的榜樣。觀察各國歷史,個人崇拜現象的產生總是與領導人的個人意志有著難以擺脫的干系,作為一個事業的開拓者,列寧始終秉承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一個共產黨人應有的理論與素養,極力抵制一系列歌功頌德和夸大個人作用的歷史現象,踐行了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黨員應有的人生觀、價值觀,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中產生了重要影響。
四、列寧反對個人崇拜的思想之現實啟示
列寧希望建設一個合理的黨組織,避免黨內出現個人崇拜,但歷史并未朝著列寧希望的方向發展。列寧去世后,斯大林漸漸掌握蘇聯最高權力,推行一系列的中央集權政策,推行個人崇拜,形成了歷史上影響深遠的“斯大林模式”。這給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建設好黨自身以深深的思考。
(一)加強理論學習和思想建設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中共建黨的思想之本,黨的思想建設是中共成立以來非常重視的問題。要加強黨的思想建設,要著重加強黨員的理論素養。歷史唯物主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之一,在黨的思想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歷史背景下,加強思想理論水平、提高思想覺悟是保證黨員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根本方法。作為共產黨員要堅定歷史唯物主義觀,秉承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念,抵制英雄史觀,凡事從群眾的角度出發,認識到勞動人民的歷史作用。黨員干部要以身作則,正確認識到一名帶有先進性的共產黨人在歷史的進步中應當起到的作用,不能碌碌無為,在建設事業中無所作為;更不能取得成績便居功自傲,夸大自身作用,搞個人崇拜。
(二)完善黨內監察制度
一定程度上來說,列寧反對個人崇拜的實踐并不是成功的;斯大林等人走上個人崇拜的道路,蘇共黨內監察制度的失效是重要原因之一。列寧在革命時期就提倡建立的“中央監察委員會”,經過一系列歷史變遷,完全淪為權力機構下的附屬機構。我們在繼承和發揚列寧思想的同時,更要以此為鑒。首先,保證監察機構的獨立和權威,擺脫同級或者上級權力機關的影響,使監察機構站在一個公正、獨立、權威的角度來運行其職能。其次,優化監察機構職能,不能使監察機構成為權力機構的“話事人”,不能使監察機構變為權力機構效力執行的保障。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提出,“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保證全黨令行禁止,是黨和國家前途命運所系,是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目的”,監察機關應督促中央到地方各級權力機關對黨的政策的執行,保證各級領導站在公正客觀的立場而不能是個人私利的立場。
(三)深入開展“兩學一做”,反對一切形式個人崇拜
2016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是面向全體黨員深化黨內教育的重要實踐。中國共產黨《黨章》第十條第(六)項明確規定:黨禁止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并指出黨是根據自己的綱領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組織起來的統一整體。還要認真學習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領會黨中央傳達的思想核心,并正確認識領袖在革命、建設、改革中的地位作用。中國共產黨的基本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黨禁止一切形式的個人崇拜,但黨又重視領袖特別是領導核心在革命、建設、改革中的地位作用。深入研究列寧反對個人崇拜思想,厘清個人崇拜和發揮領袖作用的界限,對于我們駁斥錯誤觀點、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權威,也具有極強的現實啟示。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寧選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列寧全集:第6,14,24,32,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92.
[4]季正矩.列寧傳[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
[5]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