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菊芳
摘 要 以“觀察種子的形態與結構”為例,比較分析觀察類實驗常用的幾種教學策略和優缺點,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建議,旨在營造良好的實驗氛圍,提高實驗效率和學生的能力。
關鍵詞 觀察類實驗 教學策略 比較分析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實驗教學是初中生物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為一種直觀的教學手段,可以幫助學生構建生物學核心概念,培養科學的思維,提升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提高生物學素養。根據內容,實驗可以分為觀察、探究、調查、模擬等類型,其中觀察類實驗是最基本的。學生通過觀察類實驗,不僅可以通過感覺器官為概念的建構提供必要的事實和證據,還能培養敏銳細致的觀察能力,同時對所觀察到的表象進行分析推斷,使觀察的初級形式上升到思維探究的高級形式。
“觀察種子的形態和結構”實驗是初中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7單元“生命的延續和進化”第十九章“植物的生殖和發育”中的內容。該實驗可以幫助學生完善種皮、胚、胚乳等概念,使學生理解不同植物種子結構的異同點,掌握“綠色開花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種子萌發、生長、開花、結果與死亡等階段”這一重要概念,最終形成種子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念。在教學中,筆者發現使用不同的實驗教學策略,在調動學生積極性和提高學習效率等方面表現出了明顯的差異。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對幾種常用的教學策略進行了比較分析。
1 不同策略的教學過程比較
1.1 “先演示后操作”策略的教學過程
活動① 觀察種子:教師在投影下先后由外到內介紹蠶豆種子、玉米種子的顏色和形狀、種皮、種臍、種孔;剝開或切開種子后,介紹子葉、胚芽、胚軸、胚根構成的胚、胚乳等結構。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按照教師的演示步驟觀察蠶豆、玉米種子,辨認各個結構并進行展示介紹。
活動② 填表歸納(表1)。
1.2 “先指導后操作”策略的教學過程
活動① 觀察蠶豆種子:教師利用幻燈片,展示觀察步驟:(1) 觀察種子的外形顏色、找出種臍和種孔;剝開種皮,嘗試探究種皮的堅韌性,理解種皮的作用;(2) 剝去種皮,掰開子葉,辨認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的結構,說出它們的作用。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小組觀察蠶豆、花生、蕓豆種子結構。
教師展示蠶豆種子模式圖,讓學生填寫相關結構,并總結蠶豆種子結構組成(圖1)。
活動② 觀察玉米種子:教師利用幻燈片,展示觀察步驟:(1) 取一粒玉米種子,嘗試分開種皮和果皮;(2) 縱向剖開玉米種子,嘗試找到胚的各個結構。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分小組觀察蠶豆種子結構。
教師展示玉米種子模式圖,引導學生說出每一結構的名稱,并總結玉米種子結構組成(圖2)。
1.3 “先探究后觀察”策略的教學過程
活動① 自主探究:教師為每個學習小組提供蠶豆、玉米等種子、培養皿、解剖刀等實驗材料,但沒有給出固定的實驗步驟。學生自主探究尋找種子的各結構,并提出觀察中產生的疑問。
活動② 解疑釋惑:各小組展示探究成果,提出問題:怎么區分胚芽和胚根?種臍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怎么尋找種孔?為什么有的種子沒有胚乳?……各小組在討論發言中,解決實驗的疑問,總結實驗成功的經驗和注意事項。
活動③ 二次實驗:教師重發實驗材料,小組成員針對本小組不足進行二次操作,完善實驗。
活動④ 類比歸納(表2)。
活動④ 學生自評:最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評價(表3)。
2 不同教學策略優缺點的比較
從學生參與積極性、實驗效果等方面,對三種不同的實驗教學策略進行比較(表4)。
3 觀察類實驗教學策略選擇建議
3.1 根據實際,合理選擇
孔子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提出了因材施教,主張在統一的培養目標下,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和能力高低,注意因材施教。不同的教學策略有各自的優缺點,在進行選擇時,教師要綜合考慮學生的認知和能力水平、教學的內容、教師的教學能力等因素,力求達到課程標準要求的教學目標,著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提升生物科學素養。
3.2 突出探究,培養能力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版)》的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實驗教學既是一類探究活動,也是生物學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同時指出“倡導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初中生物學實驗教學中,每個實驗的目的和側重點是不同的,但是基本的教學理念是相同的。因此在觀察類實驗中,教師可以適當拓展提升,把按部就班的操作變為自主實驗,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操作空間,使他們體驗探究的樂趣,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積極思考,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讓自主、合作、探究成為實驗教學的主題。
3.3 注重生成,豐富課堂
在實驗教學中,學生通過對實驗原理的理解、親自動手操作、獲取信息、分析綜合等體驗,促進對知識從表象到本質的認識。但實驗中常常會出現“意外”和“失敗”,如果教師把這些生成性的“意外”和“失敗”轉為課程資源,作為引導學生思考的切入點,可以成為培養學生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機會。如本實驗中學生通過自主觀察提出了“為什么我找不到蠶豆種子的種孔”的問題。教師可以順勢引導學生用手擠一擠種子來尋找種孔,并推測種孔在萌發時的作用。學生在自然的生成中體會到了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關系。
觀察類實驗如果能按照“重探究、輕模仿”的思路進行教學,會給學生一個開放的情境和廣闊的思維空間,生成更多有價值的課程資源,同時能使學生的能力和思維得到充分的鍛煉,讓觀察類實驗課堂更加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劉義友.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策略摭談[J].中學生物學,2014,30(9):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