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思思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2-023-01
課程改革發展的需要促使我們要進行課堂改革,在這過程中我們從原先的以師為主的課堂模式逐步轉向以學為主、關注教學意義的生本課堂,生本課堂雖然能夠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但是生本課堂中的“生”,主要指的是以群體學生為本,仍然對每一個性格迥異的生命個體關注不夠。為了尊重學生間個體的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能主動融入課堂,使他們每個人的想法都能得到碰撞,就需要我們從生本課堂逐步走向自本課堂。所謂“自本課堂”,它的根本是尊重學生的需求,核心是讓學生主動、快樂、全面的發展,重點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重心定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上和內在經驗的形成與生長上,充分體現出學生在教學過程的主體地位。通過自本課堂的形成,更加關注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更加關注學科素養知識結構,更加關注學生主動創生知識,從而形成一個生態和諧的課堂。那么我們該如何在德育課中與學生一起去建構自本課堂呢?自本課堂的建構不僅僅依托于課堂教學,更要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包括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下面我們就從這三方面去了解德育課自本課堂的建構:
一、課前準備
為了使課堂教學環節順利展開,就需要我們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為自本課堂教學提供厚實的基礎。
首先需要關注學科知識結構,解構知識體系,挖掘出有利于學生成長的素養知識結構。所以教師在課前一定要把握好教材,科學剖析知識體系,搭建合理的知識框架,在這過程中去挖掘出有利于學生實際發展需要的核心素養知識,才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體悟到德育課學習的真實性和實用性,才能自覺地融入課堂。
其次要關注個體的想法,尊重個體的需求,這就要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查與分析,了解他們的知識儲備,知曉他們的學習興趣點,才能在此基礎上去設計教學,從而不斷引導學生主動創生知識。
另外建構自本課堂,提倡學生在課堂自主創生知識,這一過程不僅僅停留在知識基礎上,更加要關注知識學習、方法感悟和情感體驗的整合統一,所以教師在課前還要結合教材、學情和自本課堂的需求,確定有效的三維教學目標。
二、課中建構
課堂本身是學堂,而不是講堂,學習在本質上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只有會自學、會思考、愛提問、愛合作、善交流、善反思,學生的靈性才能得到舒展,智慧才能得以綻放。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做到讓學生主動、快樂、全面的融入課堂呢,就需要以課前準備的內容為鋪墊,將核心素養知識運用有效的方法傳導給學生:
首先自本課堂強調以學生個性化學習為主導,以尋找思維為??奎c,通過個體思維的激發,群體間思維的碰撞,使教師洞察到學生間的差異,使學生間的思考能夠互動起來,從而引導搭結出理論知識、提升運用能力,形成自主學習的新模式。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創中學教學方法,通過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三步驟,以信息化、數字化應用作為中介,幫助學生在關注多樣化的教學表象下,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思考問題;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提煉問題,主動挖掘知識內涵,形成基本知識框架;循序漸進地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升知識遷移運用能力,實現學習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發展。
其次在學法指導中強調采取獨立探究和小組合作探究交互進行模式,通過個體自主形成的思考、群體間自發形成的主動探究,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德育課實用性的基礎上,開始自覺主動參與課堂,表達自己的想法,傾聽他人的觀點,實現與自我,與他人的思維碰撞,激發思維火花,增強對知識的深層理解,懂得剖析問題、尋出解決之道,讓學生人人成為知識創客,讓小組成為學習自組織。在這種學生自覺創生知識、體驗情感、感悟知識的有效遷移運用過程中,能讓德育課堂變得更加真實、更加有深度,真正落實了三維教學目標,真實體現了關注學生個體的想法,關注學科素養知識結構、關注師生共創知識,也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成長的共同體。
三、課后鞏固
自本課堂的建構不僅僅停留在課堂,為了鞏固知識、扎實能力,維持學生自覺融入學習的動力,還需要在課后通過從學生的個體需求出發,結合網絡化、信息化應用,吸引和引導學生開展各種個體探究活動和小組合作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自覺思考、自覺傾聽、自覺交流、自主總結知識,積累內在經驗、體悟方法、體驗情感,達到知行合一,在走出課堂的過程中又做到融入課堂,真正地升華課堂,形成和諧的自本課堂。
綜上所述,為了提高中職德育課堂的教學效果,讓學生能主動融入德育課堂,實現有效教學,就需要我們時刻以學生為本,從學生出發,關注每個個體的需求,了解他們的實際情況,在此基礎上去尋求能激發他們學習主動性,自覺融入課堂的有效方法,通過不斷提供學習的動力之源,讓學生在德育課中實現主動、快樂、全面的發展,形成真正的自本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