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宇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問題是中國文化哲學領域關注的重要問題。旨在從文化精神層面出發,對中國文化的傳統模式做出簡要剖析,并對中國現代文化精神的特征做出闡述,中國現代文化精神應堅持以個體的人為主體,倡導個體獨立、自由、全面的發展,以及技術理性和人本主義精神的發揮,在堅持“以人為本”觀念基礎上,培養一種科學的發展模式,即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使這種現代文化精神成為中國現代化文化的主導思想精髓,引領中國文化現代化轉型的基本方向。
關鍵詞:文化精神;現代化;中國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6-0066-02
處于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在經濟、政治等層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文化問題也日益突出,作為中國人生存模式的傳統文化也將面臨轉型的考驗。人們在談及文化和現代化問題時,常常過于關注文化的器物和制度層面,而忽視了文化精神問題,這樣就會使研究停留于文化的表面,無法對文化轉型問題做出深入而透徹的探討。文化精神是文化體系中最核心的層面,尤其在中國文化現代化進程中,對現代文化精神的挖掘和梳理就顯得尤為重要,它是中國文化現代化轉型的理論基礎和必要前提。
一、中國傳統文化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長久以來成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即使在中國尋求現代化道路的今天,它依舊作為一種精神體系,制約著今日中國人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因此,其重要性不容我們忽視,我們在此大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征進行簡要分析。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本質體現在人對自然的依附性上,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典型的農業文化,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的統一形成了其生產方式的廣闊基礎,建立在這種基礎上的則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土地作為農民賴以生存的自然基礎而存在,由此,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的關系以一種原始的方式最初建立起來。由于古代人對生存環境的依賴性,中國傳統文化中尤其強調“天人合一”的觀念,并將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得以確立的理論基礎。天人之際,合二為一,古代文化大都肯定了這種“人與自然相統一”的觀點,然而這種統一性是以“人是自然的產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為前提,人的“自然性”地位的形成在于人對自然環境的依賴,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人對自然的敬畏心理。總之,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的“人對自然的依附性”本質成為其他一切文化特征形成的基礎。其次,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表現出一種群體本位的價值取向,中國傳統文化中鮮有“個人”的概念,這是因為中國傳統的道德價值觀比較重視群體價值,高揚群體的利益,而忽視或輕視了作為個人的價值和個體的實踐作用。同時,受到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限制,以及中國傳統社會的文化成就在古代世界各國中占據領先地位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的群體本位的價值觀具有一定的地域性限制。最后,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還表現出一種道德理性的泛化,中國傳統文化以它的“道德理性”來規范人們的生活,制約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長期以來作為中國社會主流文化的儒家思想,就是推行這種道德理性的主要力量。總的看來,整個中國傳統社會,經濟、政治、法律等各個領域都滲透著強烈的道德意識,倫理原則在整個文化體系中占據了支配地位。
二、中國現代文化精神的基本取向
(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中西文化自古以來存在著許多差異,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就是基本表現之一。中國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但這種和諧是建立在“人對自然的依附性”基礎之上,而西方文化則強調征服自然、戰勝自然。但是,隨著西方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人與自然的不協調隨之漸漸凸顯出來:環境危機、能源危機、氣候惡化等殘酷的現實迫使人類重新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做出深刻反思,以求重新找回人與自然的和諧。
在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時,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出自身的優勢,因為其內在具有“天人合一”的理論傳統。然而,中國傳統意義上的“人與自然相統一”的觀念與現代文化所倡導的“人與自然的協調”的內涵是有所不同的。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在向現代化邁進的過程中,不僅要發揮自己的優勢,同時也應該認識自身的不足。現代文化精神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建立在人與自然共同發展的基礎上,所以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中國傳統文化應當關注的重要因素。在充分認識自身的“有限性”的同時,也應看到自身所蘊含的強大力量,并且要順應科技理性的精神,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積極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發展物質生產,以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并在此過程中,時刻保持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態勢,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不再把自然作為一種對象化的存在,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共存共生”的和諧景象。中國現代文化精神的這一取向呼應著人類未來發展的人文精神,“人與自然相協調”的原則將作為文化歷史前行的首要前提被確立起來。
(二)個體與人類相統一
隨著文化現代化進程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推進,人們越來越感到,人的個體意識的覺醒,個性解放以及人的全面發展對于文化現代化的實現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自從人類社會產生后,個體與群體的矛盾就一直存在于各種社會形態中,在中西文化比較中,這對矛盾的概念也成為兩種文化差異的基本表現之一。個人主義作為西方文化精神的基本構成要素,成為自由、解放、獨立的代名詞,廣泛地滲透于西方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個體意識一直是被壓制的一個環節,以家庭宗法制度為基礎的儒家“禮教秩序”使“個體”完全消融于“君臣、父子、夫妻”的倫理關系當中,人的個性一直得不到解放。與此同時,中國傳統文化的群體意識也逐漸成為文化現代化發展的桎梏。
在文化現代化不斷推進的今天,“個體和群體的矛盾如何在現代性的文化精神中得到解決”的問題成為眾多學者關注的焦點。無可否認,自由、獨立的個體是現代文化精神的主體性元素,然而,個體與群體并不是對立而存在的,個體作為現代人類實踐活動的主體,標榜自由、獨立和創造性,卻不能成為孤立的存在,畢竟人具有類本質特性,而它與社會群體的聯系也是必然存在的。現代文化精神倡導個體作為主體而存在,不僅要實現其自由和全面的發展,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個體的社會性特征,建立起“自由人的聯合體”,并在其中達到個體與類的和諧統一。對此,馬克思也特別強調,應當避免重新把群體當作個體的對立面,或者是個體的簡單相加,正像社會本身生產作為人的人一樣,人也生產社會。總的看來,作為中國現代文化精神重要特征的個體意識將走出傳統文化群體價值本位的束縛,迎來人類文化精神的曙光,走向群體和個體的新結合。
(三)人本精神
文藝復興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創造力,提出人要獲得解放應當實現個性的自由。這些人本主義者明確提出要以人為中心,人是世界的主人,承認人的價值和尊嚴,呼吁平等和自由等觀點。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這種人本主義在西方演變成個人主義,把個體作為核心的存在,強調個人的自由和創造性,反對束縛和壓迫。而在中國,這種人本精神與傳統的“權威倫理”形成鮮明對比,傳統倫理在各種關系上都特別強調服從,并且經由禮教使這些服從合理化。儒家倫理思想也強調人本主義,但傳統的禮教價值體系使得真正的“以人為本”無法實現。要是人本精神在現代文化精神中體現出來,就必須堅持自由、自主、獨立的價值觀念,家庭依然存在,但不再是“家長式”的家庭傳統,而應該演變成以個人本位為基礎的民主家庭。唯有這樣一種人本主義的觀念,才能夠真正成為建立自由、民主國家的思想基石。
三、中國現代文化精神的培育
(一)培養理性主義文化精神
現代文化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種統一必須建立在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相統一的基礎上,只有科學技術理性得到充分重視,科學技術得到相應程度發展,并且時刻堅持“以人為本”的立場,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人與自然的統一”。
中國傳統文化秉承“天人合一”的觀念,堅持人與自然的統一而片面地忽略了“人與自然的對立”,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傾向,而缺乏探索自然和追求真理的科學主義傳統;同時,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傾向也抑制了科學理性的發展,因此,在文化現代化進程中,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是一個重要的走向,而中國文化欲達到這兩者的融合就必須積極發揚技術理性的精神。在當今中國,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是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先驅和關鍵,中國文化要培養一種理性主義的文化精神,充分發揮人的能動作用,追求知識和真理,發展科技,勇于創新,同時,又不應僅僅把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作為其重心,而要在關注科學進步的同時,充分肯定人的價值與尊嚴,不應使人淪為異化的產物,而要在生產生活中,充分彰顯人的個性和創造性,把人的自由、個性的解放作為主旨。
(二)堅持科學的發展模式
中國現代文化精神呼吁人與自然的統一和人自身的全面發展,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在向現代化轉型過程中,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這不僅指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還包括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人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堅持一種科學的發展模式,而這一切都是以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為基本前提。
中國文化中的個體應積極擺脫傳統觀念中的“群體意識”和“道德理性”束縛,并使自身從自然中脫離出來,尋找到人作為個體的主體性地位。人作為自由的個體,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不斷反觀自身,堅持“以人為本”的同時,把人類和自然看作是一個整體,在人類不斷尋求自身發展的過程中,時刻保持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以謀求人與自然的全面發展。
同時,人的個體性的自由、自覺的發揮,也成為協調發展的基礎。我們講的“個人”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現實的、具體的、社會中的個人,真正的人的發展不是指“某一個人”的發展,而是“全體個人”的發展,這樣才能帶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使個體與社會在不斷發展中達到和諧統一。
四、結論
現代文化精神與傳統的文化精神不同,它應在堅持人與自然、個體與類相統一的基礎之上,弘揚理性主義文化精神,即發揚科學技術理性與人本主義精神。在堅持“以人為本”的基礎上,達到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以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向現代化轉型,就必須反省自身,充分發揮個體的獨立性和創造性,發揚科學理性精神,重視知識的價值,在此同時,將人自身的發展與自然、社會的發展相協調,達到三者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衣俊卿.文化哲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張岱年.文化與哲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周曉陽.現代文化哲學[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
[4]鄔昆如.文化哲學講錄[M].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2.
[5]陳序經.中國文化的出路[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6]鄒廣文.當代文化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