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潔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使農村的家庭功能發生了變遷。文中的調查點中衛社區由于大量土地被征用,因此農村家庭的生產經營、生活消費、生育和贍養功能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主要表現在:農村家庭的生產經營功能更多地從農業轉移到其他方面,生活消費的功能已經從僅僅解決基本生活需要轉變為解決基本生活需要及娛樂、休閑、學習等多方面的需要,農村的家庭的生育功能及贍養功能均呈現弱化的趨勢。
關鍵詞:農村家庭;家庭功能;變遷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6-0072-02
家庭是農村社會的基本單位,它擔負著農村社會的生產經營功能、生活消費功能、生育功能和贍養功能[1]。改革開放以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城市化與人口流動加快,計劃生育及社會保障等政策的實施等使農村家庭的功能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一、生產經營功能的變遷
農村家庭功能的主要特征是農村家庭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由于我國農業生產的要求和農村家庭的特點,我國大部分農村家庭都是農業生產或兼業活動的基本單位[2]。
由于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家庭的生產和經營也被納入了市場經濟體系之中。但是農村的生產經營功能已經難以應付激烈的市場競爭。正因如此,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我國很多農村地區已經由原來的家庭單獨生產經營轉變為現在的產業經營及規模經營,即把眾多農戶聯合起來進行生產和經營協作。另一方面,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許多青壯年農民外出打工,大多數農村家庭已經沒有人從事農業生產或只有少數婦女和老人在繼續從事農業生產。因此,農村家庭的生產經營功能已經更多地從農業轉移到其他方面[3]。
費孝通曾在他的經典之作《江村經濟》中提到:1930年的蘇南農村,已經出現了農戶農業生產不足維持生計,而非農生計來源——蠶絲生產成為主要的收入來源。因此,在經濟社會的轉型中出現的農民進城打工、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農村人口大規模地向城市輸出這些現象既是政策制度導向的結果,也是社會轉型和變遷的必然結果。在中衛社區,大部分農村勞動力在從事著非農產業。對于中衛社區徐百戶的村民來說,外出打工不僅增長了他們的見識,還使他們賺取更多的錢來補貼家用,蓋房子,改善生活水平。外出打工改變了農民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生產生活狀態。因此農民依靠的生活方式再也不僅僅是務農。家庭經營出現了多樣化的形式,以2015年為例,中衛社區共有勞動力2 915人,從事家庭經營的1 341人,從事第一產業的僅404人。外出務工勞動力1 132人,其中常年外出務工勞動力鄉外縣內872人,縣外省內89人,省外15人。①可見,農業勞動力僅占13.9%。非農產業勞動力占比高達71%。農戶共計1 586人,純農戶325人,農業兼業戶196人,非農業兼業戶157人,非農戶908人。純農戶僅占20%。因此,中衛社區家庭的生產功能在弱化。
二、生活消費功能的變遷
原來農村家庭生活消費功能所包含的內容都是關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最基本的生活消費需要,但現在這個功能也在發生巨大變化。農村家庭的生活消費需要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也日趨多元化。生活消費的功能已經從僅僅解決農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轉變為解決基本生活需要及娛樂、休閑、學習等多方面的生活需要。
中衛社區家庭生活消費功能在強化。比較明顯的一點體現在中衛社區的人情支出隨著經濟社會的變化也發生著變遷。在集體化時代,尤其是合作社以前,同輩結婚的時候,就是送毛主席語錄,后來隨著經濟收入的增加,在改革開放前后,出現了以實物為禮的現象,比如在結婚的時候,大家就送大小不一、價值不同的鐵盆、水壺、熱水瓶、被單等實物。實物上還寫著祝福的詞語。到現在,基本都是以現金為主的人情送禮方式。禮尚往來的金額差距也在加大。本文隨機選擇了三個不同的家庭消費情況來分析中衛社區家庭消費功能的變遷。
(一)中上經濟收入水平家庭的收入及消費情況
三組組長馮明林家2015年的家庭收入是自有房屋租金收入11萬元/年;承租、轉租的租賃收入20萬元;集體分紅收入2.1萬元;舊村改造前,家庭經營收入主要靠做點生意,年均4萬元左右。馮明林1997年結婚,有1.6萬左右的訂婚禮金等,現在估計要五六萬。如果婚禮搞好一點,還要10萬多,要買車、旅游、嫁妝等。2015年馮明林的家庭支出:送禮3 000元左右;子女教育支出1萬元;看病支出5 000元;日常消費中煙酒糖茶、米油等日常用品36 000元;請客支出1萬多元;借款利息支出是1.5萬;其他如車輛的交通燃油等支出是2萬元;另外,在外面租房住,因為自己的租出去了,房租1.5萬。
三組會計馮蓉一家的消費除了衣食住行外,還用于學習、拍照、外出旅游。她平時每周都參加老年大學學習,之前在玉溪市老年大學,現在是在紅塔區老年大學。學費每科每年80元,一個學期共有18節課。老年大學主要學習上網、學習智能手機,還學習月琴、中醫、太極拳、二胡等,馮容最近正在學習葫蘆絲。玉溪市老年大學人數比較多,每年都有8 000多人。由于馮蓉是1967年2月14日(大年初六)結婚,2月14是現代年輕人流行過的情人節。馮蓉的女兒經常說爸爸媽媽結婚很會選時間,并主動帶爸爸媽媽新拍了一套婚紗照,照片擺放在客廳的中央及四周,這種補拍婚紗照的確是城里人流行的做法。現在條件好了,馮蓉的小兒子在玉溪山水家園購買了一套住房,還買了一個140平方米的鋪面,每年出租8萬元。現在每年小組里組織老年人去全國到處旅游,她去過廈門、廣州、海南、桂林、北京、上海、杭州、青島、大連、內蒙古等許多地方。玉村基本上每年都有一批人出去游玩,去年有30多人,今年肯定也還要組織外出旅游。
(二)普通農戶家庭的收入及消費情況
楊天保的家庭經濟收入主要有:租房80平方米,6層樓,除了自己居住的兩層,其余的四層均為出租,過去一般房租收入是4-5萬元一年,兒媳婦打工每個月2 000多元錢,兒子打零工或者用摩托車拉人每個月收入2 000多元錢。兒子2017年開始在二樓三樓開麻將室,每桌每次40元錢,周末晚上有人來玩,一個月的收入一般在2 000元左右。集體分紅2015年每人6 700元,一共33 500元錢。去年是最高的一年,往年一般是4 000-5 000元錢。去年分紅多的原因是一組的堂客一二樓出租,每年租金90多萬元,集體收入有所增加。楊天保家的家庭支出包括生活花費,孫子讀書,每年需要1-2萬元。另外兩個老人生病住院花費比較大,去年楊天保就住院了兩次,報賬頂多就是50%,年前肺部感染,住院了10多天,花費了1.2萬元,妻子去年住院了40多天,花費了1.4萬元。平時還得要吃藥,基本上每人每個月要400-500元。楊天保一共有五個子女,兒子是老四,其余的均為女兒,都已經出嫁成家。大女兒在婦幼保健院,小女兒在商業銀行,她們還是常常給老人生活費。
三、生育功能的變遷
生兒育女是人類社會延續的條件和保證。生育功能是農村家庭的基本職能之一[1]。并且到現在為止,生育功能仍是農村家庭最為重要的職能之一。
20世紀70年代初,為使人口增長和經濟社會發展、資源利用、環境保護協調發展,中國政府開始大力推行計劃生育政策。1978年,我國憲法首次寫入計劃生育的內容,規定:“國家提倡和推行計劃生育”。1982年計劃生育政策被確定為我國的基本國策并公布施行。國家計劃生育的強制執行和經濟社會的轉型,使中衛社區農民傳統的生育觀念也發生了改變。
1963年開始,中衛大隊把計劃生育工作列入議事日程并開展宣傳工作。1968年、1969年,計劃生育小分隊深入到育齡婦女家中,宣傳計劃生育、發放避孕藥具等,動員開展“三術”工作。1981-1983年,中衛大隊有68人進行了綜合節育。1989年8月26日,成立中衛辦事處計劃生育協會,有常務理事、理事17人。組織學習政策、文件,開展孕期保健、新婚知識、生殖疾病防治講座,建立產后訪視制度,編演文藝節目宣傳等。1993年9月20日,結合實際制定《中衛辦事處計劃生育管理補充規定》,經村民代表大會通過執行1994年與州城鎮政府簽訂19項指標管理責任書和評比、獎勵、考評辦法。建立“生育率”“三術率”的一卡(計劃生育卡)二賬(臺賬)三單(初婚、懷孕、生育、三術單)四冊(育齡婦女登記冊)五版面(宣傳版面)和生育證、流動人口計生管理等制度。2003年,有新生嬰兒47人,計劃生育率100%,綜合節育率89.6%,“三為主”鞏固率100%,“三術”率86%。
截至2003年,共發證645本,其中:生一孩497本,生二孩148本。持證生育率達100%。1992年10月,中衛辦事處根據玉溪市人民政府有關獨生子女和雙女結扎戶保險條例的規定,對符合條件的74戶74人辦理育齡夫婦雙女戶、獨生子女養老保險,每人保險金800元,共計8.92萬元。2002年9月,中衛居委會對領取獨生證、自愿放棄生育二胎的66戶66名獨生子女的農業人口夫婦進行獎勵,發放一次性獎金每人500-1000元,共計5.04萬元[2]。調查中也發現,大多數中衛的農民的生育觀都發生了改變,有的認為生一子一女最好,有的就只想生一個。可見,計劃生育政策的強制執行及對獨生子女的獎勵政策,使中衛社區的農民接受了“少生、優生”的觀念。并且農村傳統的“重男輕女”的觀念也有所改變。雷潔瓊在20世紀90年代初主持的一項對中國農村婚姻家庭的研究表明,農村家庭生育功能的變遷程度與農村社會工業化導致的社會變遷程度之間存在著大致對應的關系:即工業化程度與生育意愿成反比,也就是工業化程度越高,生育意愿越弱。從這個方面看,中衛社區高度發達的商業也是其村民生育意愿轉弱的一個主要原因。
四、贍養功能的變遷
贍養功能是我國農村家庭的一項重要功能。我國農村家庭贍養功能的一個特點是農村家庭贍養老人的功能主要由男嗣來承擔,因為在農村家庭中只有兒子能繼承父母的財產,因此兒子就必須承擔起贍養父母的責任。這也是農村重男輕女現象的主要原因。但由于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夫妻進城務工,農村家庭的贍養功能受到了巨大的挑戰。農民在觀念上已經不再把贍養老人作為是必須在家庭內部完成的功能。農村家庭的贍養功能也無法像原來一樣在家庭內部完成。
中衛社區家庭的贍養也隨著經濟的發展及社會的轉型發生了變遷。中衛片區的大部分老人有經濟方面的贍養但是缺乏精神方面的贍養。因為中衛片區的老人在每年有上萬元的年底分紅收入,加之有一定的其他補貼,以及有一系列的醫療和教育等保障。如果收入較高的子女再給予一些日常的補貼,家庭生活就比較滋潤,家庭財富也可以有一定的積累。老人也可以拿出經費組織每周的家庭聚會,有的上著老年大學,有的年年外出旅游,可以悠閑地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但由于子女大多都外出打工或是經營生意,或是結婚后就搬出去住,中衛片區的老人也成為留守老人。相比之下徐百戶片區的老人在經濟和精神上都缺乏贍養。由于經濟條件相比中衛片區較差,一些老年人還不得不經營著那幾分菜地,還得彎著腰,提著菜籃艱難地走著,或者在烈日下,苦苦等待買主的到來。有的老人甚至連吃飯都得輪流到子女家里。有的甚至什么時候死的,兒女都不知道。
中衛家庭傳統的贍養義務甚至是通過居委會的相關制度來監督的。自從中衛社區農轉城后,居委會制定了子女贍養父母的相關制度。規定對那些喪失勞動能力、沒有固定收入的老人,其子女必須盡贍養義務。每位老人一年不少于400元生活費;還應承擔老人生病就醫時和平常衣著的一切開支,已經有新房的居民戶,老人有權利遷入新房居住。老人有權利選擇愿意跟哪個子女生活,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員不得反對,且要保證老人的居住條件、生活水平與子女相同。逢節及老人的生日,其子女必須攜帶禮物(金)探視老人,不準打罵老人。違者,有居民小組或居委會批評教育,并限期改正,限期不改正的,按相關法律法規處罰。并將本人所分配的福利待遇,由集體直接轉給老人享受。
從1998年中衛社區舊村改造后興起一種養老方式:老人輪流在子女家住,一家住一年。以6組的李開友老人為例,老人是1941年生的,今年75歲,有2個兒子1個女兒,大兒子和二兒子都在6組,小女兒嫁到5組,目前是在大小兒子家輪流住,一家住一年。舊村改造前,都是一大家子人住在一院房子里,舊村改造時每家按規定是幾個兒子幾套房,只有姑娘的家庭,不管多少個都只能有一套房。李大爺家兩個兒子就蓋了兩套房。舊村改造的政策中還規定,每個兒子蓋新房都必須留出兩間房子給老人,因此也就從那時候起老人就輪流住,一家住一年。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社會變遷的影響下,中衛農村家庭的生產經營、生活消費、生育和贍養功能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在傳統的農業社會,由于社會封閉,自給自足的家庭小生產占主體地位,且發展平穩,維持著農村家庭的穩定。而在近30多年的社會轉型時期,由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治理方式的轉變等,為適應社會這些劇烈變化的影響,農村家庭的功能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主要表現在:農村家庭的生產經營功能將更多地從農業轉移到其他方面,生活消費的功能已經從僅僅解決基本生活需要轉變為解決基本生活需要及娛樂、休閑、學習等多方面的需要,農村的家庭的生育功能及贍養功能均呈現弱化的趨勢。
參考文獻:
[1]劉豪興.農村社會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劉豪興.中衛社區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3]楊榮.彝族農村現代家庭功能變遷研究——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余丁壩村為個案[J].社會科學論壇,2010(4).
[4]尹世洪.社會轉型時期農村家庭功能的變化[EB/OL].百度文庫,[2017-01-03].http://wenku.baidu.com/view/88eaa647f7e-c4afe04a1df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