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真玲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2-087-02
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是每位教師的追求,有了高質量的課堂,既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同時也減輕了教師的工作壓力。高質量課堂給我們解決了內容多、時間少的問題。高質量課堂對教師來說,就是教學方式的改革。在課堂改革中,教師應從角色、觀念上轉變,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質量發展。如何構建理想化的高質量課堂?下面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導入情境化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可見,課堂教學的導入要講究藝術。一個精彩的導入,既使學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課的開頭,創設有效的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源于生活的教學情境,能使學生置身于日常生活當中。看到、聽到、想到的都是平時熟悉的事物,更能很快將學生的思維調動起來,進入參與學習的狀態。如在教學《噸的認識》時,可以這樣設計:
師:小朋友,在假日里你們常會跟媽媽上市場買東西嗎?(電腦出示情境圖)
師:看!星期天,媽媽帶著小明去水果批發市場,走進市場,看到一袋袋、一箱箱的蘋果,(出示圖片蘋果一個、一箱蘋果)。看一個蘋果有多重,約重 150( );那一箱蘋果約重10( ),能填上什么單位呢?
生:一個蘋果約重 150(克),一箱蘋果約重10(千克)。
師:“克”、“千克”這些質量單位我們已經認識了,知道了一個蘋果的重量用“克”做單位,一箱蘋果的重量用“千克”做單位。這些蘋果都是用大卡車運來的,大卡車能裝很多很多的蘋果,一輛大卡車能裝多重是蘋果呢?就要用比“千克”更大的質量單位“噸”,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噸”。
以上教學中的導入,我創設了和媽媽上水果市場買東西的生活情境,學生對這既是熟悉,又感覺親切,很快就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起來,更引發了他們對新知識“噸”的求知欲望。這樣安排,將數學與生活、學習有機地聯系起來,使學生感受到今天就學的知識來源生活,有利于激發學生認知的興趣和情感,喚起學生探究學習的欲望。
二、新授生活化
新授是一堂課的中心環節,提高新授的教學效率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緊緊圍繞培養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這個核心,不斷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教師要勇敢地從教科書里跳出來,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在更廣闊的天地間開展數學活動,讓學生通過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將感性的實際活動與內心的感受、體驗結合起來。如教學《噸的認識》這一課時,在教學“噸” 這個單位時,由于“噸”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很少接觸,遠遠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怎樣將“噸”這個抽象的事物,以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從而拉近“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因此,我在設計新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常見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選取事物。引導學生探究,在對比中建立概念。請看片斷:
師: 1噸到底有多重呢?
生: 1噸是1000個1千克。
生: 1噸有10袋大米那么重。……
師:你們想體驗一下嗎?老師準備了一大桶水,現在請同學們推舉出我們班的一位大力士,先來提一提這桶水,展示一下你的實力。提得困難,再請一個來提!
師:請問你感覺重不重?重!(不重!那就請你從這兒提到教室后面來返 10趟,行嗎?)到底有多重?我們來稱一稱。(20千克)
師:大家都提過水,這兩位也是大家推選的大力士,看他倆提這桶水的樣子,你們覺得這桶 20千克的水重嗎?
生:重!
師:這桶水的質量是 20千克,50桶這樣的水大約重1噸,想象一下一次提得起1噸嗎?可見1噸是很——重!50桶這樣的水才大約重1噸,說明1噸=( )千克?你是怎樣想的?
生:我想一桶水重 20千克,50桶重多少千克?就是用20千克乘50等于1000千克,也就是1噸。
師:為了讓每個同學都能感受一下。有哪些同學的體重大約重 25千克的?好!現在請你們互相背一背,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請問大約多少個同學的體重合起來才夠1噸重?
生: 40個同學。
師:你能一次背起 40個同學嗎?
(學生都做出了驚訝的表情,笑了起來。)
以上教學,通過“選大力士提水”、“同學互相背一背”的活動,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課堂內能提供的條件來感知體驗一噸。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教師要善于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景,讓數學貼近生活,學生就會真正體會數學原理的奧秘就是對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數學更有趣。
三、練習趣味化
合理的練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思維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也是師生信息交流的一個窗口,練習應是一種生活,是一種活動,著眼于學生的發展,而非單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復。作為新課標下的數學練習設計,應體現它的效度,突出現實性、發展性和活動性,更不泛趣味性。在學會了新知以后,學生就會產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欲望,以獲得成就感。否則就會產生知識無用的想法,對學習失去興趣。因此,教師要緊緊地把握好這一大好時機,設計出貼近生活,使學生感興趣的練習,滿足學生的愿望。比如,在教學《噸的認識》時,練習中我設計了一篇有趣而又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日記,請看片斷:
(電腦顯示)師:一天我看到淘氣的一篇日記挺有意思,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
早晨,我從 2分米長的床上起來,刷牙、洗臉后,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150克的牛奶,吃了一個65千克的雞蛋。然后,背起3噸重的書包向學校跑去。在路上,一輛大貨車滿載7克左右的水泥從我身邊飛馳而過,把我下了一跳!
師:聽了這篇日記,大家為什么會笑?
師:日記的最后——“在路上,一輛大貨車滿載 7克左右的水泥從我身邊飛馳而過,把我下了一跳!”看到這點你有什么感想?
生:注意交通安全!
以上練習中所設計的是一篇有趣而又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日記,體現了把數學知識生活化,把現實問題數學化,讓學生體會對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數學知識能夠在生活中發揮威力。由于是單位的錯用鬧出了一系列的笑話,這樣的練習既有趣又聯系生活,同時也鞏固了新知識。
總之,教師要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將書本知識活學活用。使小小的課堂走向更廣闊的生活天地,激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數學必須貼近生活,變抽象為具體,變無味為有趣。打造高質量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創設生動的情境,以展現知識背景,使新知變成有源之水。讓數學情境化、生活化、趣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