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嬌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2-050-01
背景:
1、小班正在進行學習活動,有一個幼兒舉手說道:“老師,我要小便。”接著,就陸續有多名幼兒邊舉手邊說:“老師,我也要小便。”本次活動被打斷,受到了影響。
2、開學第一天,老師問道:“孩子們,你們是怎樣度過這個長長的暑假的呢?”幼兒A:“爸爸帶我去游泳啦!我還學會了蛙泳。”師:“呦!你真棒!”幼兒B:“我爸爸也帶我去游泳啦!我也學會了蛙泳。”
3、自由活動時間,幼兒A正在玩KFC兒童套餐的玩具,很得意的說道:“我媽媽昨天帶我去吃肯德基啦!,還給我買了玩具呢!”幼兒B隨機也說道:“我媽媽昨天也帶我去吃肯德基了,我也有玩具的,明天帶來。”幼兒C在一旁也不甘示弱的說:“我也去吃了,我有很多兒童套餐的玩具。”
在我們的幼兒之間,經常能聽到“我也要、我也會……”的句式,而在不同的環境下,這句式也代表著幼兒不同的心理狀態。背景1:從眾;背景2;求關注;背景3:攀比。作為一名新教師,怎樣正確處理幼兒的這一行為呢?
小妙招:
一、從眾心理——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培養幼兒自信心
分析:孩子模仿性強,控制能力差,往往不分好壞,看別人怎樣,自己就跟著別人學,難免會有些不當的言行。一個說我要小便,接著都要小便。對于類似的現象,我們既不能忽視也不可羞辱懲罰。
方法:耐心地正面誘導、糾正,使孩子通過成人對其行為、言語的評價,逐步認識到自己行為的是非,從而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并在這基礎上,給予充分的分表現自己的機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對他做的事情,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增強他對自己的認識,從而相信自己的力量。孩子有了自信心,又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做事就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不盲目地隨從別人。
二、求關注心理—— 給予幼兒充分的歸屬感和尊重
分析:在幼兒園里,幼兒希望得到同伴、教師的關注、表揚、認可。這是一
種不可或缺的心理需求。他們通過自我表現等積極的方式來引起大人們的關注,如背景2中,幼兒B也想得到老師的贊揚,所以撒了一個慌。因為在他心中,老師是很權威、很神圣的,他能從老師的贊揚聲中獲取自尊和自信。
方法:教師應多關注每個幼兒的心理,滿足不同能力層次幼兒的情感需求,并根據幼兒自身情況制定適合他們的發展目標,給予不同的獎懲。幫助幼兒在這個大家庭中找到歸屬感、被認可感。
三、攀比心理——創設平等的氛圍,提高幼兒對自我的認識
分析:背景3所描述的現象在幼兒中時常產生,幼兒A擁有的KFC的玩具
別人是沒有的,很得意。引起了幼兒B和C的不甘示弱,從而一種攀比的氛圍就產生了。在這種氛圍中,幼兒B和C為了不輸給幼兒A,撒了慌,我也有玩具,我的玩具還比你多呢!他們在謊言中尋找優越感。
方法:孩子與人攀比,說明孩子心里有競爭意識,想達到別人同樣的水平或超越別人。面對這一現象,老師不應該火冒三丈的批評,而應仔細權衡利弊,改“堵”為“疏”,讓攀比成為孩子成長的陽光。如果能抓住這種心理,讓孩子在學習能力、行為習慣等方面進行攀比,將有助于孩子的各方面的發展。
我的啟示:
1、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正確看待幼兒的“我也要、我也會……”
作為一名新教師,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每個孩子都裝在心中,包容他的一切“不懂事”。只有做到這點,才能正確的看待“我也要、我也會……”。將批評和指責轉換成贊揚和鼓勵,給予他們更多的空間自由成長,我們只需成為那盞默默在旁守候的指明燈,在一旁適時的攙扶和引導。
2、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則
在老師眼里,每個孩子都是小天使,都享有平等的權利,不能偏袒、溺愛某一個孩子。如:“小可愛,今天你的小裙子真漂亮!”、“喲,這個新玩具真有趣,誰給你買的啊?”老師不經意的夸獎,會讓孩子產生攀比和炫耀的行為,影響幼兒的心理發展。在背景3中,老師應詢問幼兒B和C家中真的有他們所說的玩具嗎?可以帶和幼兒A不一樣的玩具到幼兒園來和同伴分享。
3、關注幼兒的一言一行,給予正確的引導
幼兒園就相當于一個小社會,他們的一言一行同時也反映了這個社會存在的
問題,我們要保護幼兒幼小的心靈,給予更多的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