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蕓
摘 要: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之一,是幼兒的“工作”。但在游戲中小班孩子對于自己喜歡的物品往往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而占為已有,導致爭搶現象。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該年齡段幼兒有著獨特的年齡特點,其自控能力弱、認知水平低,正處于自我意識萌芽階段,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并且與同伴交往能力弱,無法意識到別人的觀點,也不會用恰當的語言進行溝通,唯有以爭搶的形式取得物品才能得到心理上的安慰。
關鍵詞:游戲;爭搶;合作分享;交往;規則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2-125-01
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孩子想怎樣就怎樣,要什么有什么,大人都非常順從,給他買這買那,有時甚至做錯了事情也不去教育,一次又一次的事例讓孩子養成了隨心所欲、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定勢。因此入園不久的小班幼兒,分享意識薄弱,自我表達能力有限,語言交往表達更是缺乏,所以在游戲過程中爭搶玩具的現象屢有發生。那么如何有效應對這種爭搶行為呢?
一、引導幼兒學會合作分享
每次游戲開展時,我都會聽到孩子跑過來告狀:“老師,他搶了我的玩具……”“老師我也想玩,他不和我一起玩……”小班的孩子已經存在了基本的是非觀念,知道搶玩具是不對的,但是一旦爭搶起來還是會頭腦發熱,僵持不下,所以我常常把問題拋給他們,讓他們自己去商量解決。當然,為了將自主性“行為”提升為“習慣”,我們可以經過一段時間的“干預性”引導后,在集體活動時進行方法總結,嘗試引導幼兒自主解決矛盾,更多地與同伴交流合作,創造出更多新奇的作品。
二、教給幼兒簡單的交往語言
對于幼兒來說,爭搶有時并非是壞事,你會發現這樣的現象,一些平時少言寡語或者容易怯場的孩子,在和同齡孩子爭吵時,往往面無懼色,變得口齒伶俐、思維敏捷、用語豐富。只要我們老師不采取簡單的阻止方法,做一個有心人,教會幼兒正確使用交往語言,例如,我們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把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方法滲透在所講的故事中,如:小貓對小羊說:“我們一起玩汽車,好嗎?”——小猴對小雞說:“你的小汽車讓我玩一會,好嗎?”讓孩子知道說這一類的話,知道要征求別人的意見才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讓幼兒明辨是非,學會交往。
三、提供幼兒榜樣模仿
模仿是小班階段重要的學習方式,特別是孩子的行為習慣方面。成人有意識地為幼兒樹立榜樣是有效的教育方法。
例如,當有的孩子聽了對方的請求仍不把玩具給同伴時,我就故意地走過去和幼兒分享這個玩具的新玩法,但是這個玩法需要同伴的幫助,孩子就不得不邀請同伴一起玩耍,自然而然就開始模仿了起來,久而久之逐漸變為自己成功交往經驗的一部分。
四、增強幼兒規則意識
幼兒期是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具有“自我中心”的心理特點,看見別人玩什么自己也想玩什么,但是他們的認知水平低、生活經驗比較缺乏,而且幼兒都具有強烈地自尊心,所以在整個游戲中幼兒都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知道在游戲中不能隨心所欲,要遵守游戲規則,游戲才能進行下去。我們在游戲的評價環節,可以引導幼兒反思,說說相互之間的矛盾沖突,同時引導孩子一起制定游戲規則,當規則從孩子中來,并且能有效引導游戲的開展,孩子會產生一種秩序美,會認可并執行自己制定的規則。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任何時候都不要揭發幼兒不良的應受指責的行為,不要急于把兒童的缺點在集體面前當眾宣布,應該讓幼兒表現出克服缺點的內在的精神力量,讓集體首先看到他好的方面,這就是教育的藝術。”所以作為的幼兒教師,我們需要正確地看待沖突,并因人因事地處理好幼兒的沖突,采取正確的方法,給予正確的引導。學會客觀的看待孩子之間的沖突運用一些有效的策略幫助幼兒改正。這樣才能保證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范 玲 幼兒同伴沖突解決策略研究[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7
[2] 劉曉靜 幼兒同伴沖突行為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2
[3] 陳 莉 幼兒同伴協商行為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