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竹梅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2-102-01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對幼兒的勞動意識及勞動習慣非常重視,并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如:“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樂于接受任務,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前蘇聯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兒童的心靈是在勞動中逐漸培養起來的,關鍵的問題是要使兒童從小就參加勞動,使勞動成為人的天性和習慣。”可見,勞動對一個人的成長和生活產生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幼兒園應充分挖掘家長資源,活化家園互動模式,拓展家園合作渠道,力求以下“四定”,多渠道地提升幼兒勞動技能,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一、巧設“文化環境”,營造勞動教育氛圍
幼兒勞動教育的開展,首要職責不在于教,而在于導,幼兒園應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勞動氛圍,使孩子形成一種樂于勞動的心理愿望,讓他們真正的喜歡勞動。生活區、自然角是幼兒園開展生活勞作活動、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區域。幼兒園應因地制宜,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投放不同的活動材料,突出材料的多用性、安全性與有效性。引領家長參與幼兒區域活動的創設與觀摩,并進行研討。如小班的勞作區:我們可提供豆子、勺子、小碗等,讓幼兒練習舀的動作,鍛煉手的控制能力,也可以提供各種季節的幼兒衣服褲子,讓幼兒練習各種衣服褲子的折疊方法;也可提供刷牙模具,指導幼兒學習正確刷牙。中班的勞作區可提供空心菜、橘子、花生、筷子等,讓幼兒練習折、剝、夾等勞動技能。大班的勞作區可提供刨刀、蘿卜、鞋子、掃把、畚斗、抹布等,讓幼兒練習削、系、掃、擦等勞動技能。在種植角的創設中,分為種植區、觀賞區、養殖區、實驗區等。小班的種植區我們將引導幼兒種植一些常見的種子,如黃豆、綠豆、花生等,讓幼兒觀察種子的生長過程;中大班的種植區我們將引導幼兒種植一些常見的蔬菜和水果。小班的養殖區一般是提供幾種幼兒常見的小動物,如烏龜、金魚、泥鰍等,讓幼兒在悉心照料的過程中,萌發愛護小動物的情感;中大班的養殖區一般是提供蚯蚓、蝌蚪、蠶等具有明顯生命特征的小動物,可供幼兒進行簡單的觀察記錄。除了在生活區、自然角開展生活勞作活動外,幼兒園、家長可適當開展“值日生活動”,安排幼兒每日輪流當值日生,幫助老師、家長擦桌椅、整理資料、分餐具、照料自然角等活動,幼兒在活動中不僅增強了自我服務意識,還懂得了怎樣為他人服務。通過全方位地營造勞動教育氛圍,讓幼兒真正成為勞動的主人,真正讓幼兒在材料互動中學習、環境互動中提升。
二、巧建“家教橋梁”,提升勞動教育觀念
《綱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父母是幼兒一生中的第一位啟蒙老師,是幼兒健康成長的引導者。因此幼兒園應定期開展家長會,向家長宣傳勞動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家長吸取了科學育兒經驗,有了勞動教育的理論依據,積極配合幼兒園的勞動教育內容,對共同培養幼兒勞動習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期初通過發放家長問卷調查,了解幼兒現有的勞動水平,并組織全體家長深入學習《規程》、《指南》精神,了解幼兒各年齡段階段性目標要求與指導策略,轉變家長勞動教育觀念,引領家長積極參與到教育活動中。并定期開展“家長約談”、“家長論壇”等家教指導活動,教師通過發放“周勞動記錄表”,家長在家積極開展勞動活動,并對幼兒的勞動表現進行詳實記錄,定期開展互動交流研討,分享困惑及心得,展示幼兒在家、在園的勞動表現,教師及家長們紛紛支招,達成共識,共同探討提升幼兒勞動技能有的效策略。
三、巧借“家長助教”,構建勞動實踐平臺
“家長是幼兒園教師的重要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的原則,吸引家長主動參與幼兒園的教育工作。”因此,積極有效地開展家長助教活動,能夠促進家園聯系,為家長和老師搭建一個互動交流、互相學習的平臺,更好地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不同層面的家長來自不同的行業、有著不同的工作,他們的職業、閱歷、特長對幼兒園來說就是一筆豐富的教育資源。家長資源的充分開發能夠彌補幼兒園教育中存在的許多局限,家長中不乏各種類型的專業人才,對于求知欲極強的孩子們來說,他們的到來能夠滿足幼兒對專業知識的渴求。如我們園設置了“貝貝農場”,每月定期邀請農場的工作人員,來園開展親子種植活動,家長與孩子們興趣高漲,不亦樂乎;也可邀請當廚師的家長現場示范,深入課堂引導家長與孩子們做出各種趣味美食;采用“教幼兒、教家長、教老師”助教形式,打造家園對話平臺,形成教育聯盟,實現家園互動,提高教育質量。
四、巧用“勞動競賽”,共享勞動實踐成果
競賽對幼兒來說可以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教師與家長可以在競賽活動中了解幼兒掌握勞動技能的情況,共享幼兒勞動成果,從而對幼兒勞動水平進行正確的評價。老師應將幼兒勞動比賽內容滲透到幼兒一日活動中,可分為幼兒日常家庭勞動、自我服務性勞動、種植勞動、社區勞動四大類,根據各年齡段的特點開展相應的比賽。小班可開展自我服務性勞動比賽,鼓勵幼兒自已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扣扣子、穿衣服、穿鞋子等;中班可開展家庭勞動比賽,如用餐時的鋪餐布、取餐具、剝豆子、疊衣服等;大班可開展種植勞動、趣味美食等比賽。如我園以“五一”勞動節為契機,開展豐富多彩的勞動技能比賽活動,小班幼兒進行了“生活自理能力”大比拼,通過穿脫衣服、整理餐具、擦洗桌椅板凳比賽,評選出“勞動之星”;中班幼兒開展了“小小值日生”競賽活動,孩子們在擦桌子、掃地、疊被子、分餐點、分飯菜、照顧植物角中增強了為他人服務的能力和意識;大班幼兒則將勞動延伸至家庭,每天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力的家務,拖地、洗碗、洗襪子等家務實踐,孩子們還將自制的“勞動光榮大紅花”送給正在幼兒園其他崗位工作的叔叔阿姨,并向他們致敬。家長們紛紛夸贊:我的孩子長大了!個個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無論哪一種習慣的養成,都離不開家長的配合,尤其是勞動習慣的養成、勞動技能的提升,更需要家長與幼兒園協同一致。因此幼兒園應保持家園教育的一致性,促進家園溝通,構建有效的家園共育平臺,共同尋求提升幼兒勞動技能的有效策略,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美]德洛爾著:《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
[2] 方春耕;家務勞動——兒童成長的最佳保姆[N];大眾衛生報;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