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國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2-142-01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必不可少的思維工具,是一套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有正常聽力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在有聲語言的環境中,逐漸地學會了語言;而聽力有損失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學習語言的途徑受到了阻礙,如果不盡早地采取補救措施,就會耽誤學習語言的關鍵期,以至于不能用語言同正常人進行交往。怎樣對聽覺障礙兒童實施語言教學呢,下面淺談一下我的幾點做法:
一、根據聽障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采用補償性的教學原則,調動聾兒多種感官的代償作用
補償性原則是指機體在失去某種器官或某種機體受到損害時的一種適應,是一種與正常發展過程不完全相同的有特殊性的發展過程。在這種有特殊性的適應和發展過程中,被損害的機能可以被不同程度地恢復、彌補、改善或替代。對于視覺障礙兒童,這就意味著為適應周圍環境和自己受損的視覺器官,要用未被損害的聽覺、觸覺、嗅覺、味覺、運動覺及平衡覺等感知覺的部分或全部功能來代替、彌補已損傷的視覺器官的功能,使視覺殘疾對其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得到最大限度的克服。
在我們聾校日常的教學中,我們就很注重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互動,通過觸覺、嗅覺、味覺、運動覺及平衡覺等感知覺的部分功能彌補已損傷的視覺器官的功能。比方說在每個們季節的到來之際,我們都會引領學生走進大自然,雖然他們看不見,但可以用眼睛觀察,用手觸摸,用運動覺、平衡覺、視覺等來體會四季的輪回。在春天,我們帶領學生去踏青,游覽樹木種類繁多植物園,讓學生親身去觸摸小草的輕柔,去觸摸感知每一朵盛開的鮮花的嬌嫩,體會每一種植物的成長,引導孩子們說出各種花草樹木的名稱;在夏季,帶領孩子去參加野外鍛煉,在徒步的過程中給學生講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故事,告訴學生我們的徒步對于萬里長征只是很短很短的一段,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體質、意志力,培養了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還讓學生體會到紅軍的艱難困苦,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還充分的發揮了他們運動覺、視覺的作用;在秋天,我們帶領孩子們走進瓜果飄香的果園,讓他們親手采摘紅彤彤的棗兒,摸摸又大又圓的大冬瓜,摸摸帶著一層小毛兒的桃子并把果實采摘下來,帶到學校,學生在“聞一聞”“摸一摸”“嘗一嘗”中,親手觸摸,品嘗果實,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不少生活常識,更充分發揮了嗅覺、觸覺、味覺的代償作用;在冬天,我們帶領孩子們走進白雪覆蓋的大地,讓孩子們充分的體驗腳踩在雪地上軟綿綿的感覺,鼓勵學生去堆雪人,打雪仗,在雪地上自由奔跑,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身體素質,又充分發揮了孩子們的想象力,使他們的運動覺、觸覺和平衡覺起到了很好的代償作用。總之,通過這些實踐活動的開展,使學生的多種感知覺得以鍛煉,補償了他們的聽覺缺陷,為他們極快的回歸社會主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醫教結合,促進聽障學生形成完整的語言表象
教師乃傳其道解惑者也,然而從事一線的語言康復訓練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思想,這時的教師已經不再是單純地傳道解惑了,還需要充當一個做“醫生”的角色,很多的聾孩子之所以不能正確地構音,是因為他們對發音的部位和發音的方式把握不好,更有些是對唇、舌、下頜的運動無法控制,這時需要教師充當“醫生”的角色,借助輔助工具,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構音方式方法,以達到聾孩子正確構音的目的。隨著時代的發展,醫教結合的內涵更為明確,而且外延不斷擴展。目前聾兒康復中的醫學康復已不僅僅局限在對聾兒進行聽力補償或重建上,康復教育工作者除了承擔聾兒教育康復的任務之外,還要承擔聾兒醫學康復的任務,如聽覺康復、言語矯治等。“醫教結合”是國際上聾兒康復中的主導理念,是聾兒康復教育的立身之本。離開醫教結合理念,聾兒康復教育的方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論在集體康復教育、個別化康復還是家庭康復中,處處體現醫教結合的精神,這樣,聾兒康復才能事半功倍。
通過配戴助聽器或者植入人工電子耳蝸,對聾兒的聽力進行補償或重建,然后通過聽覺康復、言語矯治促進聾兒整體聽覺言語功能的恢復與發展,使他們能自然、舒適地發音,并盡可能準確地構音,為學說話奠定基礎。聾兒康復中的教育康復是:遵循聾兒身心發展的規律,結合每個聾兒的自身特點,在語言教育的同時促進聾兒的全面發展。長期以來,我國的聾兒康復教育工作者在理論研究與實踐中已獲得了許多成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們在創設聾兒語訓班過程中,十分注重從理論上對聾兒康復教育經驗進行總結與梳理,并將其中優秀的康復教育經驗與現代康復理念相結合。
三、創設真實的情景進行語言教學
對話是在一定情景下的連貫性語言。脫離了情景,對話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教學中通過創設一定的情景來呈現對話內容,既真實又生動,對學生理解和掌握對話也有很大的幫助。
為了教聾兒認識超市,可以帶聾兒到真正的超市中實地教學,根據當時的情景,抓住難得的實際場景教聾兒學習知識,掌握語言。這種在真人、真事、真景下進行的教學,聾兒興趣高、理解快,很容易掌握知識和語言。在教《拔河》這篇課文時,老師就可以創設一個真實的拔河場景。把學生帶到操場,將學生分成兩組,分別是二(一)班和二(二)班,抓住課文當中的難點字、詞、句的演示,理解課文的內容,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教學目標。另外,真實情景還有一種是隨機、自然的生活情境,抓住生活中的每一場景教育、有目的的訓練學生,效果也是很好的。比如:當孩子把玻璃杯打碎的時候,老師就可以利用這種隨機、自然的生活情景教育孩子。這種生活場景隨時都會發生,老師的任務就是發現場景、抓住場景、隨時教育學生。
總之,我們應根據聽覺障礙兒童的實際情況對其實施語言康復訓練,為他們創設一個和普通孩子一樣的成長環境,營造一種和諧發展、愉快成長的氛圍,使我們的學生在離開學校的時候,帶去的不僅僅是分數,更重要的是讓他帶著能融入大千世界的語言,能夠與所有的人進行無障礙的語言溝通能力,使之能夠較快的回歸社會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