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陽
摘 要:品德作為一種精神理念,是以個人的理解和反思作為學習基礎的,這大大加深了德育教育的難度,而高中德育教育因為受體心理發展的不穩定性,以及德育工作中教育模式的固化,其難度尤甚。鑒于此,本文引入體驗式教育理念,以哲學思辨的方法以及實證主義的原則,去探討體驗式教育在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應用。
關鍵詞:體驗式教育;高中班主任;德育價值體系;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2-139-01
教育旨在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旨在將現代社會的思想價值體系傳授給新一代的學生。因而,教育不只是技能的師徒相授,更是德性理念的永恒傳承。現代教育對于德育極為重視,從顯性課程的研讀到隱性課程的影響,都將德育發揮到極致。但是,在高中階段,因為學生心理想的發展,其道德理念世界急需更新與構建,就人的教育周期來講,此時,是德育的最佳時機,也是德育面臨巨大挑戰的危機時刻,因而,如何進行合適的德育顯得極為重要。班主任做為德育環節的主要教師,應對德育教育加以重視與反思。
一、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
體驗式教育是指讓學習者同周邊的世界聯系起來,通過在具體的情境下,通過對問題或者矛盾的反思,以自覺的哲學體驗去建構精神世界,實現主客體的和諧統一,同時將學生的道德情操與理想信念展現出來的教育方式。從哲學溯源,其基礎是杜威的經驗論和課程哲學,即教育生活論,同時又在波蘭尼的緘默知識與海德格爾存在主義中獲得人的精神獨立與發展的養料。而從心理學上講,體驗式教育根植于建構主義與人本主義的學習觀,具有科學性與可操作性。
二、體驗式教育同德育教育的邏輯思辨
體驗式教育能夠讓學習者在實踐重視合作,學會寬容。以實際的行動去證實高尚的道德情操與理念。從邏輯上來看,體驗式教育與德育存在著緊密聯系。
體驗式教育改變了傳統德育課程師徒相授的模式,將教師主體與學生客體之間的對話改變為學生的自主化學習。這種方式能夠使學習者在思想上產生親近與共鳴,沒有了德育標準的束縛與壓抑,使得學生在自主的觀察與思考中,通過德育課程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反思自己的行為,不斷地進行揚棄式的批判,從而肯定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并在此基礎上,完成自我的升華與超越。
例如,以實現生命價值的課程中,教師可以與學生就職業與生命價值實現展開討論,教師可以將自己的職業生涯與規劃進行展示,提問學生,這種人生是否實現了生命的價值,在一問一答中,使得學生對于無私奉獻等精神有所內涵式的理解,也鼓舞了他們實現生命價值的信心。
三、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領域存在的問題
高中生心理發展的過渡性與階段性加大了這一時期德育的難度,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
1、德育目標基調高,缺乏可操作性內容
我國對于德育課程的規定基調很高,即要求培養品德優秀的新世紀人才,但是實現或者達到一個怎樣的具體的目標,并沒有很清楚地說明,因而在德育教育中,教師理解存在混亂或偏差,甚至是對德育持一種漠視的態度。
2、缺乏與時俱進的德育內容
德育內容死板僵化,缺乏更新,同時,某些德育理念與時代發展不符,而在課程中未加以修改,使德育價值的實現困難重重。
3、師生間主客體的統一性未建立
德育是一種感悟式的教育,因而,強調思想上的交流與激變,但在高中德育課程中,往往是教師對德育內容的傳授,缺乏同學生的交流與思維上的碰撞,不利于更正某些錯誤的思想,也不利于德育課程面向全體的意義實現。
四. 體驗式教育在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中的應用策略分析
針對德育教育在高中領域存在的特殊性問題,從哲學思考上,以及借鑒體驗式教育在其他課程中的實施狀況,提出以下策略。
1、角色扮演,讓學生融入到情境中,實現德育課程的價值
在課堂上,設計表演學生樂于看到的情境,在情境中滲透德育教育思想,讓學生扮演其中的不同角色,通過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讓德育思想潛移默化地進入到學生腦中,滲透到學生心中,這種德育教育是“潤物細無聲”式,更容易讓學生所接受和理解。例如,在高中德育中,往往會面臨利益與情感的選擇問題,那么這時就可以以海因茲偷藥這一道德兩難故事為例,通過鼓勵學生以表演形式創設情境,分角色扮演海因茲,海因茲的妻子以及藥店老板,通過對話形式表達觀點,讓學生們在真實的參與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觀念。
2、生活德育模式
德育作為一種精神理念學習,不是虛無飄渺,無從依著的,而是有其生活來源的。其根源在于生活,也將最終反映于生活,因而,可以鼓勵學生多了解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分析思考其中隱含的現實問題,再引導學生通過自身的學習經驗,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價值判斷,讓學生真正知識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是好,什么是壞,真正培養其善惡觀、美丑觀。
例如,在講解生命的意義時,可以將馬加爵殺人案、藥家鑫殺人案等社會事件引入課堂,教師進行引導后,讓學生進行思考,培育珍愛生命的人生觀。
3、根植于正確的德育理念,形成師生主客體的統一
德育課程應該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鼓勵學生自我的價值超越,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充當一個對話者的角色,以“局內人”的身份去參與德育課程的構建,通過“共情”的產生,形成教師與學生主客體的統一,實現德育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光恒;;提高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實效性的對策[J];科技信息;2008年28期
[2] 趙興文;;德育教育必居教育之首[J];中國教育研究論叢;2005年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