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圣海
摘 要:作為師生交流、互動的思想載體——語言,除傳遞信息外,還具有邏輯性、思維性等特點。在數學課堂中,學生的語言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鞏固知識,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培養正確的數學思考方法,還可以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從而糾正錯誤,明晰思路。故我們認為,數學教學,學生“說”得怎樣,是衡量踐行“生本課堂”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
關鍵詞:說;思維能力;數學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2-168-01
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和他的概念形成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語言的”。可見思維與語言密切相關,沒有語言,思維就很難表現,語言不但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氣氛,還能給人以美的享受。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課堂語言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何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中“說”起來,我就此交流兩點看法:
一、數學課堂中學生“說”什么
1、說“學習內容”。在教學例題、作業練習、評講試卷等過程中,為準確把握好題型要求,理順數量關系,我們要充分引導學生在說中審題,閱讀審題能力在數學學習中非常重要,教師可培養學生課堂說題能力的入手。我們知道,數學課本中沒有曲折生動的情節,只有簡潔精練的文字,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運用各種手段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懸念、帶著急于找到解題方法讀題審題。教師切勿“包辦”分析,而應采用一問一答、層層深入的方式進行,或抽學生回答、或分組討論、或集體訂正等形式實施。此時,教師應細心引導學生抓住題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和現有的條件,注意的細節,再引導他們進行知識遷移并建立數學模型,這些過程都要盡量讓學生 “說”出來,對于學生“說”起來有困難的,我們可以適當 “扶一扶”即可。
2、說“學中所惑”。在新授課教學中,學生心中往往會產生許多疑惑,這可能是教師沒有察覺但卻是很重要的細節。這時,我們要做好預測,不錯時機地給學生提出疑惑的機會,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問題,解開他們的小疙瘩,不讓他們在學習中留有遺憾。例如:學生在學習“圓的面積”時,發現與之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不同的地方(曲面圖形),這時可以啟發學生說清楚有什么不同,再引導學生觀察說出圓沿直徑切分后拼接為長方形之后兩者之間的聯系,為即時避免思維的誤區,學生就需把這些疑惑說出來,再經過老師的演示與引導,從而幫助學生消除新知學習中困惑之處的理解。
3、說“心中所想”。就是要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將分析思考、判斷、比較,推理的過程“曬”出來。作為教師,我們要親切地引導,大膽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為學生的數學思維提供一個自由、融洽、廣闊的空。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視角,在解決數學問題時,方法一定是多樣的,我們教師要避免那種死板的規定,一層不變的模式,而應相信學生,依靠學生對新知的探究,變學習者為“研究者”、“探索者”與“權威者”。
4、說“學習收獲”。數學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歸納與反思本堂課或一階段性教學的主要內容,將教學內容總結、概括、歸納,用準確的語言加以展示。通過學生語言小結能提高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能清晰地回憶出本課的要點。這個環節,也是培養學生數學語言的絕好機會,我們應讓學生多說一些,說的不全、不準備的地方老師再做補充與更正,切不可包辦代替。教師要引導學生語言簡明、抓住重點、揭示規律。
5、說“自我評價”。簡單說,就是自己給自己學習狀態、任務達成情況打分,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數學課堂需要采用學生的自我評價取代單一的教師評價。具體講,學生的自我評價即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據一定的評價標準對自己在數學知識、運用數學能力和數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做出分析和判斷,并對自身數學學習進行自我調節的活動,使學生在自我評價中不斷改進自己的學習,認清自我,及時反省自身不足,建立“ 不落后于人 ” 的學習信心和毅力。教師可以在班級內制定《數學課堂自我評價表》,或指導學生對照教學目標評價,通常我們可以安排在學生在反思總結時或之后進行,形式上可以是學生自己的說評,可以是在同桌或小組內相互進行的說評。
二、教會學生怎樣“說”
1、教師語言示范。教師的語言是學生的表率,能潛默移化地影響學生的數學語言。小學生具有很強的模仿力,因此我們教師的課堂語言一定要力求用詞準確,簡明扼要、條理清楚、前后連貫、邏輯性強,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語言素養,通過教師語言的示范作用,對學生的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產生良好的影響。
2、堅持“扶放結合”。課堂教學中,學生面對新知或難點,往往表述不清、說不全,關鍵詞語、重點環節抓不住,這時教師就要“扶一扶”、“帶一帶”,引導學生用規范、準確的詞語表達出來,學生能說的,教師就不要說,以培養學生的表達概括的能力,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能力。如在推導圓錐體積公積時,教師讓學生觀察說出圓柱與圓錐是等底等高的,再用演示圓錐的體積剛好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最后讓學生總結圓錐圓錐體積公式,往往學生會漏掉一個重要前提,即圓柱與圓錐是等底等高的條件,最好教師不要點出來,而是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圓錐體積一定就是圓柱體積三分之一嗎?圓的半徑就一定是直徑的二分之一嗎?此刻,學生一定會恍然大悟。
3、給每個學生機會。為了每個學生都有說話的機會,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前提下,可采用教師點名說、小組討論、同桌交流等多種形式進行。 教師點名說就是教師拋出新問題,再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理清思路,最后教師再有意識地指明要某個學生說一說。小組討論即在數學課堂中,學生遇到學習的難點時,教師先設計一些探究性、發散性問題,再引導學生在小組討論中讓學生 “說”起來。同桌交流時學生能相互傾聽、相互學習、相互帶動,它往往比小組合作更靈活方便,即時高效,也是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發表見解,培養語言能力的好方法。
總之,語言即思維,在數學課堂中,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每位學生都說起來,并對小學生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有層次的“說”的訓練,一定就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促進學生數學表達能力的發展,為優化課堂教學和落實生本課堂理念找到一條切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途徑。
參考文獻:
[1] 《語言教學》(2011年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作者周建設)
[2] 《教與學的策略》(張大均,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