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鳳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2-219-01
在作文教學中,我們常常感到有的學生作文內容空洞,言之無序,文章冗長,抓不住重點。原因在哪里?教師期望值過高,又限制得太死,而學生的知識面窄,生活積累和語言積累的貧乏,以及學生習作心理負擔過重,都是導致學生作文缺少靈氣,缺少自我感受,缺乏個性色彩,缺乏生活氣息的重要原因。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習作素材既潛藏于課內,也潛藏于課外;既潛藏于學校,也潛藏于家庭、社會與大自然中。資源既來自于我們相對靜止的文本的挖掘,也來自我們對師生與生生之間對話、合作、交流過程中迸發出來的有價值的信息的察覺與把握。作為教師,我們當有大語文的教學觀,有效整合課程資源,多維推進習作訓練。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走進課本,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教材是例子,但教材絕非餐巾紙。好的教材應當是一口井,一眼泉”。一篇教材就是一個例子,例文模仿是小學生作文訓練中不可缺少的環節。一方面,例文能把文章寫作方法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另一方面,例文又能幫助學生習作時擴充知識,開拓思維,豐富想象。中高年級學生已初步學會了模仿寫作,學生閱讀例文,受到思想感染或寫作技巧的啟示時,就會產生寫作的沖動,此時作文興趣很高。如果我們老師立足于語文教學的圣壇——課堂,用好手中的教材,挖掘其中讀寫結合的因子,這教材就是一口永不枯竭的智慧之泉,能帶著學生的筆和思緒一路游走流淌。
如從《小木偶奇遇記》中學習對話描寫的四種模式;學了兒童詩《我想……》之后,讓學生也嘗試寫一寫兒童詩;學《絲綢之路》一文后,讓學生也寫一篇由一物引起的回憶或聯想的作文,以掌握此類作文的基本結構;學《生命生命》一文后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再續寫一段等等。這些練習都很好地體現了由閱讀到寫作,由范文到作文,由借鑒到內化創新的過程。
記得在教學《蟋蟀的住宅》和《爬山虎的腳》這兩課后,我設計了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能寫得如此生動形象呢?學生經過討論得出,這是作者長期仔細觀察的結果。這正是我想要的答案,以前我們強調“仔細觀察”而忽略“長期觀察”。于是一個想法在我腦子里成形。恰逢國慶長假,正是讓學生進行習作訓練的機會。于是我布置了家庭作業:利用長假,進行勞動實踐——生豆芽,并要求觀察其生長情況,記下一百字左右的觀察日記。上學時把豆芽帶到校。結果令人驚喜,全班有一半的同學生豆芽成功,并寫出了生動形象的觀察日記,在字里行間流露著學生勞動的快樂和對生命成長的喜悅。即使是生豆芽失敗的同學也頗有收獲,行文中流露著一絲遺憾和對生命成長不易的感悟。這次習作,體現了從課內向課外的有效遷移,從教材到生活的成功對接。
二、走進閱讀,胸藏萬江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
“得之在俄頃,積之在平時”,實踐證明: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取決于學生大量感性的語言積累和反復的實踐活動。“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在教學實踐中除了在課堂上通過多種方法,多種途徑進行語言積累以外,還積極鼓勵學生閱讀大量課外書,廣泛涉獵文學、歷史、自然、科學等領域,鼓勵學生走近名人名篇,鼓勵學生讀整本的書。并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于自己的讀書方法。魯迅先生說:“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我想,只有“廣積糧”,引導學生多閱讀,博采眾長,豐富語言儲備,增加文化內涵,學生有了豐富的感知和積累,才能在作文時厚積薄發,左右逢源。
三、走進生活,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關于作文和生活的關系,《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地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對此,葉圣陶老先生也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論到根本,除了不間斷地向著求實的路走去,便沒有可靠的捷徑。一句話,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
一天,我偶然讀到一篇文章《孩子,我為什么打你》,使我不禁怦然心動。這是現代女作家畢淑敏寫給她兒子的一封信。信中,作者面對兒子的不滿,筆調深情地跟兒子談心,告訴兒子,一個母親為什么打兒子了,以及打兒子時的那份矛盾與痛苦。我不由得想到了現在的孩子們,只體會到一種噓寒問暖、無微不至的愛,而對父母師長的嚴厲的愛卻體會不深,甚至心懷怨氣。我們的習作訓練可不可以幫學生“撥亂反正”呢?于是我把這篇文章印發給了學生,準備指導學生寫一次讀后感。通過引導學生回憶并暢談自己一次挨打的經歷,父母當時打自己時的動作、神態、語言;自己挨打時的情景和心理活動;同學間共同分析挨打的原因;猜想父母打自己時的內心世界。再聯系這篇文章,談談自己對那次挨打的認識。通過交流,學生們明白了:打,也是一種愛!正因為愛,才對孩子的錯不能原諒;正因為愛,才對孩子的要求那么苛刻;正因為愛,才對孩子舉起顫抖的手……這次讀后感,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生動地寫出了自己挨打的來龍去脈,寫出了自己對父母師長的愛的理解,也學會了去感愛生活,感受愛。真可謂一舉多得。
留心生活是充實學生作文素材的源頭。“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如果學生善于從生活的一草一木、一點一滴中體會觀察,思想將逆射出耀眼的火花,感情將插上翱翔的翅膀,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將激情爆發。事事都在作文,時時都有作文,四季變化都可入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提高學生作文能力沒有什么決竅,只要我們語文老師隨時隨地想到習作訓練,做好習作訓練的準備,合理整合各種課程資源,發現習作訓練的契機,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產生寫作的需要。學生創作的火花一旦噴薄而出,那結果往往會令我們驚喜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