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曉靖
摘 要:中職學生的自我評價相對較低,在學習和生活中受其約束自我成就感隨之下降。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成長,擁有更健全的人格,在班級管理中,運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增強學生的自我肯定,注重多元智能的開發,優化學生人際交往,提高抗挫折能力。
關鍵詞:需要層次理論;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班集體建設;多元智能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2-243-01
馬斯洛提出 “人類行為的心理驅力不是本能,而是人的需要”的自我實現理論時十分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強調應尊重人的本性、需求、動機、興趣、愛好。當人發自內心的渴求發展和實現自身潛能的需要得到滿足,個體才能進入心理的自由狀態,產生深刻的幸福感。但在大多數人眼中,中職學生的一些缺點表現明顯:害怕學習,成績不穩定;做事缺乏耐心,自信心差;以自我為中心,逆反心理較強;情緒不穩定,自控能力差;人際交往中容易受情緒控制,應對挫折的能力差等。而要改變這種現狀,班集體建設的成功與否起著關鍵作用。班集體是學生置身期間學習和生活的環境,只有班集體建設越完善,學生才能更好地學習和生活,由此健全人格,完善自我,最終得到自我實現。
針對班級學生的現狀,班主任所要做的便是因材施教,因需補給。只有把師生本身作為班集體建設的核心內容和共同主體,彼此相互努力,才能營造良好的班風,提升學生的自身素養。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1943年提出需要層次理論,他將人類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愛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只有懷著一顆愛心,準確把握學生需求,學生才能有更為實質的改變,為建成優秀班集體更近一步。
就社會發展和學生的家庭現狀來看,學生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基本得到滿足。但在愛和歸屬的需求上,會有些欠缺。從學生的家庭情況調查結果來看,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部分學生來源于單親家庭,從父母親人身上感受到的愛較少,當一方父母重組家庭之后,學生在新家庭的存在感很低。有部分學生父母常年出差在外,很少顧及學生。而部分學生雖然與父母居住在一起,但常年溝通不良,與父母的隔閡很大。在這樣一種愛停滯不流通的環境下,學生的成長顯得干涸而沒有生機。因此,在班級建設過程中,針對學生對愛和歸屬需要,我特別關注學生的親子溝通。
一學期一次的家長會是老師與家長最為直接的接觸,但家長會似乎成了學生的“催命符”。學生容易把家長會理解成是“告狀會”,直覺上認為在家長會之后必然迎來一場狂暴風雨。帶著這樣的誤會,很多學生不會提前告訴家長開會的時間,在臨近時才告知家長以便讓家長“剛巧”有事錯過開會。為了讓化解這根深蒂固的誤解,我更愿意將每次家長會變成一個“親子會”。開會的時候不僅要家長到場,每個同學也要加入其中,就坐在家長旁邊。在家長會過程中,我更多強調學習習慣及學習態度的重要性,淡化成績排名;注重孩子與父母之間愛的連接,讓孩子拉起父母的手,一起觀看在校期間參與活動的照片和視頻;關注親子之間愛的交流,讓父母寫下對孩子的期待與鼓勵,讓父母閱讀到孩子提前寫給父母的感恩信。同時一系列的親子互動“我為你穿衣”、“親子萌照”、“我為你指路”、“大團圓合照”等等更拉近了親子關系。
親子互動只是學生人際關系的一部分,愛和歸屬的需要很大一部分來源于同伴之間。因學生的情緒狀態容易波動,處理沖突和矛盾的能力較弱,因此,我布置了一個長期任務給學生:每天都做一件好事來收獲他人的感謝。在行動的同時每天記錄當天做的好事、他人的反應以及自己當時的心情。互助的行為會給提供幫助的人和接受幫助的人同時帶來幸福感,由此促發班集體中的人際關系。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尊重需求屬于較高層次的需求,包括對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以及他人對自己的認可和尊重。而學生自我貶低的現狀讓這一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大部分的中職學生因為中考失利才選擇了中職學校,這一次挫敗引發了學生自我評價低,給自己貼上“不是讀書的料”“反正也學不起來”的標簽。這種消極的評價通常蔓延到學習生活中的其他事件。因此,在帶班過程中,我更加注重學生的自我肯定以及同伴之間的相互評價。職校學生個性相對突出,但是可塑性很強,如果讓學生更多組織活動并參與其中,借此表現自己良好的品質和出眾的才能,就從心底得到自己的認可。
為了增加學生被尊重的需求的可能性,我安排學生自由分組承擔每周的班會課。班會課的主題可以自行決定,內容可以涉及自己擅長或者感興趣的方面。這一活動設置增加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尋找資料、制作課件、正式上課、自我評價、他人評價。各個環節環環相扣。過程中讓學生體驗不同智能共同作用發揮效用的感受。在評價打分中,每個成員需要闡述自己負責的內容是什么,在實施過程中的優缺點。同伴互評著重尋找優點,適當給予建議。在這樣一個準備以及反饋的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得到了鍛煉。
需要層次理論最高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需要。對中職學生來說,要在現階段就自我實現是極小概率事件,但教育者要有前瞻性,學生要有適當的職業規劃,發揮自己所長,才能為今后的自我實現打下良好基礎。
中考的失利令學生對學業上的成就感很低,泛化后部分學生覺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就是個失敗者。教師的工作就是讓學生有正確的更全面的自我認識,一個人的智能不局限于文化課成績,言語智能、音樂智能、反省職能、空間智能、肢體動作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然觀察智能以及數學邏輯智能這八大智能都是我們身上所擁有的。學生要做的是時常對現階段不同智能的發揮情況做反省,對自己想要發揮的智能做進一步突破,同時結合未來傾向的職業做分析,明確需要加強的智能類型,以更好地適應今后的職場生活。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指明,只有在前一項需求基本得到滿足的前提下,下一個需求才能啟動。但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注重的不是那最終的結果,在成長中,一點點的進步也是彌足珍貴的。因此,愛與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每一項我們都努力在學習和生活中滲透,讓學生更好的成長,成長最想成為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