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2-227-01
在新課改理念下,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課改專家崔允郭博士說:“教學有沒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習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經常會發現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很痛苦,甚至對于語文不知從何學起。教師雖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干勁,可很多時候卻達不到預定的教學效果,甚至后悔當一名語文教師。那么語文課堂上如何教才能讓學生學得開心又高效呢?我個人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準確把握三維目標
傳統教學中老師備課大多離不開教參,沒有教參好像就不知道這堂課要怎么上,但在新課改標準下許多教參已不適應課堂教學,大多教學參考書出發點仍是“教教材”,側重教學結果,而新課標側重的是過程、方法,需要的是“用教材”。因此三維目標的定位要難度適宜,要嚴格考慮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統一。保證大部分學生掌握教學內容外,還要根據學生實際制定有利于他們發展的教學目標。此外,在教學方法上,語文教師應根據內容的需要,選擇教學方式分清主次,保證教學做到豐富、多層、有效。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既要學語文,又要學做人,還要重視語文對學生在文學、情感等方面的熏陶作用。
二、豐富課堂內容
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我們教師往往拘泥于課文內容,不敢跳出文本引入更多豐富的知識,進行教學設計時,無論什么課都設計成“整體感知——課文賞析——拓展延伸——總結評價”,久而久之學生會產生審美疲勞,覺得枯燥無趣,課堂效率低下。
新課標下我認為語文特別是作文是來源于生活的,更應引導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走向生活。課堂教學中,以所授“知識點”為線索,密切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的遷移,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現實、關注熱點,展開討論,談談感悟,讓學生自由組建學習小組,開展合作學習。這不但不影響課堂效率,反而豐富了課堂內容、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寬了知識面,且有助于引領學生關注生活、親近生活。
三、授予學習方法
傳統的語文教學是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教師把知識硬塞給學生,學生被當做接受知識的機器,按照教師設計好的模式去學習,學生便失去了自我。
俗話說:“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葉圣陶也說過:“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新課標下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改變過去“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自主學習,讓學生唱主角,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把課堂還給學生。如教學詩歌時,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先朗讀、再譯讀了解詩歌大意,接著賞析詩歌,可先從詩人入手,聯系時代背景,結合詩歌意象去品味詩歌情感,最后分析詩歌的藝術手法。按這樣的步驟,學生可品讀任何一首詩歌了,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學詩歌的樂趣,而不是被動接受。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又提高語文課堂學習效率,一舉兩得。
四、巧用多媒體教學
隨著信息科技的進步,多媒體教學已成為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也深受師生的認可和喜愛。教學實踐也證明,多媒體教學可彌補傳統教學的一些不足,對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增大課堂信息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有重要作用。
多媒體綜合了圖片、文學、聲音、影像技術等,給學生帶來直觀的視聽感受,所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可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如講解余光中《鄉愁》時,先播放思鄉的歌曲,讓學生隨著優美的旋律,在畫面的推動下,進入情境中,讓學生在喜悅中探索知識的奧秘。多媒體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的枯燥抽象,增強語文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但正如人們常說的“科技是把雙刃劍”、“凡事過猶不及”,多媒體的使用也應恰到好處,并不是所以的課文都適用,若使用不當,也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如有位教師上《看云識天氣》時,把一篇說明文上成了地理課,脫離實際。有的老師過于依賴多媒體從頭到尾不寫一字、不讀一句,只是在操作遙控器,這樣的課堂則割斷了師生互動的情感紐帶,忽視了個性教學。因此,多媒體雖以它的一些鮮明的特點進入了課堂,但只有慎用、巧用多媒體才能真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還有很多,需要我們教師不斷的去探索和實踐,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適應現代教育的需求,展現課堂魅力。真正做到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我認為課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點燃孩子們渴望知識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