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瑋
摘 要:網絡社會中,公民進入網絡的權利是實現很多重要的基本權利的基礎和條件。網絡進入權是一項新興(新型)權利,指所有人都有進入互聯網的權利,以便實踐和享有表達和意見自由以及其他基本人權,國家有義務保證公民互聯網進入權利的廣泛實現,并且不得不合理地限制個人進入互聯網的權利。網絡進入權有自己的本質規定性,是獨立的權利,強調的是進入互聯網的權利,具有消極權利與積極權利的雙重屬性。網絡進入權不僅具備了權利的特征,也具有人權的基本屬性,有必要作為一項網絡社會中的基本人權來看待和研究。
關鍵詞:網絡進入權;道德權利;人權;網絡審查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6-0105-03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不僅需要技術的進步和創新,更需要建立一套網絡社會治理制度,以應對和解決新的社會條件下出現的新問題。在互聯網與社會生活的融合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人們能否進入互聯網,將直接影響其社會經濟政治等各項權利的享有和實現,這對法學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
一、問題的提出
網絡是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0年3月,英國廣播公司(BBC)公布了一項對全球26個國家的2.7萬成年人進行的調查,有五分之四的被調查者認為,使用互聯網是一項基本權利。①由于互聯網如此基本,已經有國家把使用互聯網——特別是使用高速寬帶——視為一項其公民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例如,芬蘭和愛沙尼亞都立法規定,享有互聯網接入是公民的基本人權之一。法國憲法委員會宣布使用互聯網是一項法定權利。
2011年5月,聯合國促進和保護意見和言論自由權問題特派員法蘭克拉魯(Frank La Rue)向聯合國人權委員會(UNHRC)提交一份報告,明確將網絡進入權列為基本人權。我們已經進入知識社會,每個人都必須擁有參與的入口。人們的交流權是不可以被忽視的,互聯網構成了有史以來最強有力的啟蒙的潛在源泉。政府應該把互聯網看作最基本的基礎設施——就像道路、廢物處理和水一樣。
一些國家的相關立法反映的是各國對此問題的認識和態度,聯合國的這份報告的宗旨在于呼吁和倡導將網絡進入權作為一項基本人權來看待,并對各國政府施加相應的責任。這些做法反映了在信息社會和互聯網背景下,國際社會基本權利理論和人權保障實踐的最新成果和未來的發展趨勢,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那么,網絡進入(Internet Access)能夠成為一項權利嗎?如果能夠,其權利的屬性是什么?并且,該權利是否如此基本(fundamental)以至于構成一項人權或者基本權利?本文嘗試從權利和人權理論的視角,對網絡進入權能否作為一項基本人權或權利進行初步的探討,以期拋磚引玉,借此引發學界對這一問題進一步的關注和研究。
二、網絡進入權作為一項權利提出的歷史
檢索國內學術資源網,查詢與“互聯網”相關的關鍵詞,所得論文數量眾多,但是多與互聯網經濟、互聯網技術創新有關,論文主題范圍涉及知識產權、民法以及刑法問題,以及網絡言論自由的憲法保護,但迄今為止在華語法學出版物中還沒有從基本權利或者人權的視角對進入網絡的權利所做的研究,網絡進入權這一提法也是本文對國外相關立法和文件的譯介。有鑒于此,介紹當前國際社會最新立法及研究動態還是很有必要的。
(一)聯合國
2003年12月,聯合國主辦召開了信息社會世界高峰會議(WSIS),在政府、企業、民間代表的長期談判之后,《信息世界高峰會議原則宣言》(WSIS 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重申信息社會維護和加強人權的重要性[1]。該《原則宣言》第1條就明確:“信息社會世界峰會宣告我們的共同愿望和承諾,建立一個以人為本的,包容性和面向發展的信息社會。在那里每個人都可以創建、獲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識,基于《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充分尊重和維護《世界人權宣言》,使個人、社區和人民實現他們的潛能,以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第3條重申:“所有人權和基本自由,包括體現在維也納宣言的發展權的普遍性、不可分割性、相互依存和相互關系。我們還重申,民主、可持續發展,以及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以及各級良好治理是相互依賴、相輔相成的。我們進一步像在國家事務中一樣加強國際法治。”宣言提出了言論自由權利重要性的指南:“我們重申,作為信息社會的一個重要基礎,正如在《世界人權宣言》第19條所示,人人都享有意見和表達自由的權利,這種權利包括不受干涉的持有意見的自由和不論國界通過任何媒介尋求、接受和傳遞消息和思想。交流是一項基本的社會進程,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和所有社會組織的基礎。它是信息社會的核心。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參與,任何人都不應被排除在信息社會提供的好處之外。”[2]
2011年5月,聯合國促進和保護意見和言論自由權問題特派員法蘭克拉魯(Frank La Rue)向聯合國人權委員會(UNHRC)提交的報告,第一次將網絡進入權(the right to internet access )作為一項基本人權提出。該報告致力于探索所有個人通過互聯網,尋求、接受和傳遞信息和思想的各種各樣權利的關鍵趨勢和挑戰[3]。報告提出了88項建議,針對促進和保護在線表達自由的權利和保證所有進入互聯網的權利。其他建議呼吁國家尊重網絡匿名,接受隱私和數據保護立法,并且使誹謗去罪化[4]。
報告第67項指出:與其他媒介相較而言,因特網能夠使個人瞬間地和便利地跨越國界去尋求、接受和傳遞各種信息和思想。通過極大地擴大個人言論自由權利的能力,互聯網成為其他人權的“推動者”,促進了經濟、社會和政治的發展,有助于人類整體的進步。鑒于上網權在信息社會的重要性,報告進一步指出國家應該承擔的責任。當通過屏蔽和過濾措施拒絕用戶訪問互聯網上的特定內容時,國家也采取措施徹底切斷接入互聯網。而這種“切斷用戶上網”的行為,不論理由如何,包括違反知識產權法律的理由,都不符合比例原則,因此違反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十九條第3項規定。(78項)報告吁請所有國家確保任何時間的互聯網接入維護,包括政治動蕩的時期。(79項)
鑒于互聯網已經成為實現一系列人權、打擊不平等、加速發展和人類進步的不可或缺的工具,確保互聯網的普及應該是所有國家的當務之急。因此,每個國家應該制定一個切實有效的政策,為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包括私營部門和相關政府部門的人提供咨詢,促進互聯網的廣泛使用,便利并且保證各個社會階層的人口都能負擔得起互聯網的費用。(85項)報告指出了上網本身作為一項人權的意義。“互聯網已成為一個個人行使言論自由的關鍵方式。”[3]因此,除了由國際人權法律規定的幾個很特殊和有限的情況,應該盡可能減少限制,促進通過互聯網的信息流動。而且,任何限制都必須由法律明確規定,用于保護他人權利的目的,并被證明是必要的和侵入性最小的。
(二)其他國家
截至目前,有一些國家已經在國內立法,要求國家確保廣泛可用的互聯網接入和/或防止國家不合理地限制個人獲得信息和進入互聯網。
早在2000年,愛沙尼亞議會就啟動了大規模的將互聯網覆蓋到農村的項目。愛沙尼亞政府認為,互聯網對21世紀的生活至關重要。2009年6月,法國憲法委員會、最高法院做出一項措辭強硬的決定,宣布網絡進入(access to the internet)是一項基本的人權,駁回部分HADOPI法律,該法律會跟蹤訪問者,未經司法審查對那些兩次警告后繼續下載非法材料的訪問者自動切斷網絡[6]。哥斯達黎加最高法院2010年7月30日裁決:“這些技術(信息技術和通信)影響人類溝通的方式,促進全世界人民和機構之間的聯系并且消除空間和時間的障礙。此時,訪問這些技術成為一個基本的工具,以促進行使基本權利和民主參與(電子民主),以及公民控制、教育、思想和言論自由、信息獲取和公共服務網絡,與政府的電子溝通、行政透明度等等。這包括使用這些技術的基本權利,特別是進入互聯網或萬維網的權利。”[7]2010年7月,芬蘭規定每個人有權獲得接入1Mbit/s的寬帶連接,到2015年這個數字將達到100 Mbit /s[8]。希臘憲法第5條規定,所有人都有權參與信息社會,國家有責任促進生產、交換、擴散,進入電子傳播信息[9]。從2011年開始,西班牙電信、前國有壟斷公司以及國家的“普遍服務”合同,必須保證在全西班牙提供價格“合理”的至少1Mbit / s的寬帶 [10]。
三、網絡進入權作為人權概念的爭議
對網絡進入應該作為一項人權概念的高調批評,主要來自被稱為“互聯網之父”的Vinton G. Cerf。他認為網絡進入(internet access)本身不能作為一項權利,“技術只是權利的推動者,而不是權利本身。”(Technology is an enabler of rights, not a right itself)互聯網在公眾參與上發揮重要作用,因而網絡進入應該被視為一項民事權利,但是他不認為該項權利值得獲得作為一項人權的更高的地位。這種論點被視為對人權概念的狹隘解釋。①
很多反對者指出了Cerf觀點的缺陷。Cerf注意到提供互聯網進入的積極行為將對政府施加過重的負擔,并且政府沒有義務提供所有公民進入其他的像電話這樣的交流形式。埃及人權活動家Sherif Elsayed-Ali認為,權利的概念應該隨著社會的變化而發展,決定是否構成一項權利,有效的做法是考察完全否認它內容的后果。按照今天的標準,如果所有人都被否定進入互聯網的后果,將是切斷了與外部世界的聯系。政治新聞、科學發現、公共健康服務將更慢地到達該國并傳播給人們。政府和少數公司將控制信息,經濟、教育、科學和文化生活將因此而受到傷害。不僅表達和進入信息的自由本身是權利,他們也是政治、經濟和社會權利的基本推動者。今天,對于不能進入互聯網的人們來說,就相當于19世紀不能讀書。②
有的批評認為,互聯網作為結構的重要性低于“免于酷刑或者良心自由”等基本人權,以及世界人權宣言第25條款所列的“食物、衣服、住房和醫療以及必需的社會服務的基本生活的權利”。BrianSchepis是Cerf觀點的支持者,他以倡導互聯網人權是不適當地定義人權的限定條件為理由捍衛Cerf的結論。他認為人權應該僅僅保護那些對一個政治社會成員來說是工具性必需的事項,雖然互聯網對社會成員來說是具有工具性價值的,它也不應該被看作是人權,因為它對成員來說不是必需的。他的核心觀點是互聯網人權的倡導者,通過被稱為“人權的通貨膨脹”的過程降低了在全球政治中人權作為正當性工具的全部有效性[11]。
而網絡進入權的支持者則指出了這樣的事實,即不是互聯網本身而是“進入互聯網”應該是一項被尊奉的權利。歐盟的歐洲委員會副主席Viviance Reding主張“制定規則考慮進入或者使用,服務或者申請必須尊重自然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包括隱私權,表達和進入信息的自由,教育以及正當程序。”通過審查剝奪這些權利或者拒絕提供服務相當于違反了通過在線參與實現的人權。La Rue強調“每個國家都應該建立一套具體的、有效的政策,以使對所有社會成員來說互聯網都是廣泛地可得到的、可以進入的和能夠支付得起的。”
法國憲法委員會根據1789年《人和公民的權利宣言》第11條裁決了網絡進入權的自由。按照第11條:“思想和意見的交流自由是最珍貴的人的權利之一。每個公民享有言論、書寫、出版的自由,但是對這項自由的濫用將由法律來界定。”①憲法委員會裁決,這項權利也包括進入在線網絡的自由,盡管互聯網進入本身不能被視為一項基本權利,作為一項受保護的權利而享有特殊地位的交流自由,就互聯網進入來說當然值得加強保護。②憲法委員會運用比例原則的法理,為網絡進入的權利,假定了像交流自由一樣的特別重要性。因而裁決,“違反互聯網進入的自由,依據憲法,侵犯了1789年宣言第11條保證的自由。”對于公民來說,進入如此重要的交流工具,已經成為實踐很多其他憲法保護的權利和自由的整體的一部分。
歐洲議會采取了相同的觀點,聲稱互聯網進入的權利也構成了進入教育權利的一個保證。2009年5月26日,歐洲議會宣布保證所有公民的互聯網進入與保證進入教育是同樣的,進入互聯網不能被政府或者私人公司否定或禁止[12]。
四、網絡進入權的新進展
2016年6月27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發起了一項《促進、保護和享有互聯網人權》的動議(The Promotion, Protection and Enjoyment of Human Rights on the Internet )[13],該動議雖然只是倡導性動議,不具有法律拘束力,但是其重申了一系列國際人權條約以及網絡人權和網絡治理決議的原則和宗旨,表達了國際社會對當今及未來在信息社會條件下,人類對自身人權的關注和擔憂。網絡是自由表達的空域,也是獲得知識和發展與進步的重要工具,因此,每個人進入網絡空間以實踐和實現人的基本權利就是至關重要的基本人權。
網絡社會中,公民進入網絡的權利是實現很多重要的基本權利的基礎和條件。網絡進入權是一項新興(新型)權利,指所有人都有進入互聯網的權利,以便實踐和享有表達和意見自由以及其他基本人權,國家有義務保證公民互聯網進入權利的廣泛實現,并且不得不合理地限制個人進入互聯網的權利。網絡進入權有自己的本質規定性,是獨立的權利,強調的是進入互聯網的權利,具有消極權利與積極權利的雙重屬性。
上述爭論和實踐表明,作為一項伴隨互聯網出現的新興權利類型,國際社會對網絡進入權的認識經歷了從爭議到接受到統一的發展趨勢。網絡進入權不僅具備了權利的特征,也具有人權的基本屬性,有必要作為一項網絡社會中的基本人權來看待和研究,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參考文獻:
[1]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 WSIS-03/GENEVA/DOC/4-E, 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Geneva, 12 December 2003.
[2]Klang, Mathias,Murray, Andrew ,Human Rights in the Digital Age. Routledge. (2005). p1.
[3]Wilson, Jenny,United Nations Report Declares Internet Access a Human Right,TIMETechland. June 7, 2011.
[4]Frank La Rue,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Report of the Special Rapporteur on the promo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opinion and expression, Human Rights Council, Seventeenth session Agenda item 3,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16 May 2011.
[5]Colin Woodard, Estonia, Where Being Wired is a Human Right,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1 July 2003.
[6]Top French Court Declares Internet Access “Basic Human Right”, London Times (Fox News). 12 June 2009.
[7]Judgement 12790 of the Supreme Court, File 09-0131410-007-CO, 30 July 2010.
[8]Finland Makes 1Mb Broadband Access a Legal Right, Don Reisinger, CNet News, 14 October 2009.
[9]Constitution of Greece As Revised by the Parliamentary Resolution of May 27th 2008 of the VIIIth Revisionary Parliament.
[10]Sarah Morris,Spain Government to Guarantee Legal Right to Broadband,Reuters. 17 November 2009.
[11]Brian Skepys, Is there a Human Right to the Internet Journal of Politics and Law, Vol. 5, No.4 November 2012.
[12]European Parliament Recommendation of 26 March 2009 to the Council on Strengthening Security and Fundamental Freedoms on the Internet,Q(Mar.26,2009), http://www.europarl.europa.eu/sides/getDoc.do?pubRef.
[13]Human Rights Council?Thirty-second session, Agenda item 3, A/HRC/32/L.20, 27 June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