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鈞
摘 要:引領學生輕吟 細誦,體情悟理;教會學生品味詩歌技巧,做到觸類旁通;指導學生品味詩歌語言,領會精妙 是切實提高學生詩歌鑒賞水平的主要方法。此外析作者、抓詩眼、辨手法就能夠有效領會詩歌的情感。
關鍵詞:語文;詩歌教學;鑒賞技巧;品味語言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2-263-01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告訴我們,“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落實到詩歌教學中,就是要求教師對文本有深入而獨到的見解,而且能夠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去調動學生對詩歌的感受、理解和體驗,訓練他們的個性化表達,使他們在課堂學習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從而享受到審美樂趣。因此,筆者結合自己工作實際,就如何做好古詩歌教學談談自己做法和體會。
一、引領學生輕吟 細誦,體情悟理
詩歌的藝術,是語言的藝術,所以古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欣賞一首詩,讀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古典詩歌聲、辭、情三者并茂,高度統一,說到“聲”古典詩歌講究韻律美,便于吟誦,詩的節奏有旋律美,詩的聲調有抑揚美,詩的韻腳有回環美。要在輕吟細誦、抑揚頓挫中吟出詩味,誦出詩情。有些詩詞所蘊含的哲理,也可以在輕吟細誦中領悟,我們應馳騁自己的想象和聯想,進行藝術再創造,感悟詩歌的意境,體味其中的情理。
二、教會學生品味詩歌技巧,做到觸類旁通
中學生受視野范疇和閱讀能力的局限,應重要了解詩歌鑒賞的一些基本方法,而要對之作準確評價,則必須明白這些技巧的特點。
1、析作者,抓理想志趣。分析作者的生平和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能夠有效領會詩歌的情感。詩人陱淵明,我們可以發現他一生坎坷,最后歸隱田園。他的詩多描寫田園風光,表達閑適的情懷;反映農村的凋敝和農民生活的貧困;表現詩人美好的社會理想。再如,詩人白居易,由于他生活在安史之亂后唐朝走向衰落的時代,所以他的作品多揭露統治者的橫征暴斂;反映了官吏的貪橫強暴;揭露統治階級豪華奢侈的生活,并同勞動人民饑寒交迫的處境作鮮明對比。
2、抓詩眼,看形象。 抓住詩歌的詩眼,也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感情。所謂詩眼,就是指作品中特別精彩的、最能表現主旨的字詞。如《天凈沙·秋思》中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中的“斷腸”一詞,就是詩眼,它形象地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最后一句“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中的“憐”字準確地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萬種情思;《黃鶴樓》一詩中“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中的“愁”字,也對整首詩的情感深化起到了畫龍點晴的作用。
3、辨手法,把握技巧。詩詞中情感的抒發是通過生動的形象具體鮮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通常借助于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如比興、鋪陳、象征、對比、反襯、烘托、虛實結合、動靜結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是動靜結合,“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是明暗對比。于謙的《詠石灰》“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就是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借助表現手法的同時,還有多種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等。抒情是一種表達方式,是作者的主觀感情和思想感受在具體作品中的抒發。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即作者把自己的某種思想感情直接傾吐在作品中以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詩歌中也常采用間接抒情,間接抒情也叫“借景抒情”、“敘事抒情”、“寄情于景”。作者借所描繪的人物、事件、景物等來表情達意。如“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這是通過對草原風光的描繪,體現詩人熱愛家鄉的自豪感情,這是間接抒情。另外,詩歌還借助比喻、擬人、對偶、借代、反問、設問等修辭來加強詩歌的感染力。
4、聯系風格,分析特色。了解作者創作的風格,有利于揣摩作品的總體思想傾向,把握詩人的情感流程。比方說,東晉詩人陶淵明是著名的田園詩人,他淡泊名利、詩風恬淡;杜甫憂國憂民,詩風沉郁頓挫;李白是盛世臣子,備受奸讒,蔑視權貴,詩風豪邁、清新飄逸;楊迥、高適、岑參渴望建立軍功,一展宏圖,詩風遒勁雄闊。不同流派的詩人,風格必不相同。我們閱讀鑒賞詩歌應注意作家的流派。如果對作者風格有所認知,那么在讀到具體作品時,就可以根據其風格,進一步明確詩的意蘊。
三、 指導學生品味詩歌語言,領會精妙
王安石稱詩歌語言為“詩家語”,就是說詩的用語和其他文體不同,詩的語言是高度凝練含蓄形象化的。鑒賞詩歌需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動詞:如宋祁的《玉樓春》有“紅杏枝頭春意鬧”。“鬧”是動詞,“春意”是抽象的事物,靜態的景,用擬人手法,將靜態化為動態。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這一帶有動態的“鬧”字,生動地渲染出杏花怒放、春意盎然的景象,使全句生輝。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穿”、“拍”、“卷”等一連串的詞用得十分形象。三個動詞從不同的角度訴諸不同的感覺,串連了陡峭的山崖、洶涌的駭浪、滔滔的江流三種形象,集中地突出了古赤壁戰場令人驚心動魄的雄奇景象。
2、修飾語:如杜甫的《蜀相》中有“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碧草”、“春色”、“黃鸝”該是寫美好景色的,但一個“自”字寫出了碧草無人欣賞,一個“空”字點出了黃鸝徒然歌唱,兩個字盡現凄涼孤寂之情。再如王安石的《回鄉偶書二首》“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一個“唯”字,表現出只有家鄉門前鏡湖的水波在四圍春色里一如既往,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觸自然涌上心頭,從而抒發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的無限感慨。
3、特殊詞:疊詞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強調作用。擬聲詞能使詩更加形象,使人有身臨其景之感。顏色詞一般表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和畫面感,渲染氣氛。
總之,古典詩歌大多有著深刻的意蘊、豐富的情感,充滿著動人的詩情畫意。詩歌鑒賞教學的方法應靈活多樣。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不斷加大詩歌教學方法的探討力度,從而更好地實現詩歌鑒賞教學審美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陳功全.《古詩詞曲鑒賞與應試》[J].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28):90-91.
[2] 吳志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J].南充教育科學研究所,2003,(6):10-11.
[3] 盛魯杰.初中語文課程標準[D].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