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永平
摘 要:素質教育的深化改革,使得當前階段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逐漸由提升學生的體育技能,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轉向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協調發展,加強學生職業的適應性,提升高職學生的核心競爭力等方向。為此,本文從職業體能專項訓練的重要性出發,對當前專項訓練推進面臨的主要問題及訓練方法進行簡單的探析。
關鍵詞:社會適應性 參與積極性 淡化競技
中國分類號:G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7)12(b)-0043-02
體育課程作為高職院校教育的重要組成內容,通過建立起適應學生職業的發展與專業技能相融合的職業技能培訓教學機制,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就職工作,強化高職體育教學的實際教學效果。
1 在高職學校的體育教學課程中滲透職業體能教育內容的重要性
1.1 提升體育課程的職業針對性,加強體能訓練的社會適應性
高職階段的主要教育目標是培養生產、服務、銷售、管理等方面的技術專業應用型人才,為社會生產第一線培養充足的職業人才,這就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專項適應能力,畢業后可以直接進行頂崗工作。為此,通過體育課程的職業體能方面的訓練,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從事工作的職業特點,可以在提升學生工作適應能力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順利度過從學校到社會的心理過渡期。具體來講,在進行專業體能訓練時,可以通過職業體能訓練,也就是勞動過程中學生心理承受力、生理負荷程度、職業形式、肢體反應速度、思維意識、對壓力的反應、力量的大小、緊張程度以及工作集中力等方面表現出的特點,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職業體能教學計劃,幫助學生及時克服自身的缺點,更好地發揮專業技能水平。與此同時,由于體育教學中學生反映出的很多素質可以有效遷移到職業方面,如反應速度、耐受力、肢體協調能力、配合度以及注意力等,都是許多職業者必不可少的素質。因此,在高職學校的體育教學課程中將體能方面的優勢與專業技能相結合,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發揮自身的能力,體現專業化的職業素養,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縮短學生對新工作環境的適應時間,從而更好地服務社會。
1.2 職業體能的訓練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
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使得從業者為保證自身的競爭力逐步將注意力由提升自身專業技能,轉變為在保證專業水平的基礎上,提升身體素質與身體素質,從而為更快地適應職業的發展夯實基礎。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也使得各行各業對專業化、適應性強、心理承受能力高的專項人才需求加大。為在廣大的求職人員中突出自身優勢,高職學校的學生應注重自身思想品德、專業技術、交往能力、身體素質等方面的培養。在保持自身積極向上競爭意識、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以及迎難而上的堅韌意志的同時,加強身體素質的訓練,模擬相應的工作環境,以便更快地適應工作的勞動強度。高職學校的學生一般處于剛剛進入成年階段的青年,不僅是身體素質提升的關鍵時期,心理健康狀態也處于特殊時期,因此,需要教師進行合理的引導。如果不能保證學生的心理健康,一味地安排繁雜的勞動,極有可能導致學生無法發揮出正常的水平。與此相對應的,教師可以通過專項、系統的職業體能提升訓練,利用提升訓練中的抗壓訓練、團隊、個人比賽等方式,激發高職學生的競爭意識,提升團隊協作、自主觀察等綜合素質,保證學生的身心協調發展。
2 開展職業體能提升訓練體育教學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
2.1 體育教師對職業體能專項訓練的理解不全面
現階段,高職學校的大部分體育教師對職業體能專項訓練的認識不夠全面,仍舊認為體育課程只是一項基礎課程,將學生的健康教育作為體育教學的唯一目標。這種情況導致了在具體的體育教學中,教師開展的活動只針對學生的體育技能,忽略了職業體能的提升訓練對保證學生職業適應能力的針對性作用。部分教師認為開展專項訓練課不僅占用了課程的時間,而且也無法確定相應的教學效果。與此同時,高職學校的體育教師對體能專項訓練的具體應用模式并不了解,不同的職業培養目標、學生的個人職業規劃、社會專業人才的客觀需求等方面的不同,使得體育專項體能訓練的教學方案、具體的實行情況等方面缺乏統一的標準,教師的課程安排經驗不足。
2.2 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不強
由于高職專項體育訓練具有較強的技術性與綜合性,應融合各職業教學學科的內容,為此,需要體育教師與專業教師進行溝通,將體育教學實踐與學生的職業發展特點、崗位需求等統一于職業體能訓練環節。但由于當前階段高職學校的體育教材、教學方法還是以體育專業技能提升為主要教學目標,因此,制定的教學方案缺乏實踐性,使得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高。同時,長期以來,學生接受的體育教學課程中專業性不強,學生片面地認為體育課程主要以“玩”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對職業能力鍛煉等方面的相關體育教育知識缺乏了解,沒有學習興趣或探索欲淡薄。這種認識上的不對稱將進一步導致學生體能訓練效果的減弱,出現事倍功半的情況。
3 在體育學科教學中滲透職業體能專項訓練內容的主要方法
3.1 提升體育教學的職業針對性,采取專業學科教育服務模式
進一步加強高職學校體育教學課程的實踐性與專業性,教師應根據專業的職業特點、學生的個人發展水平、社會的人才需求等方面的不同制定體育教學方案。高職體育課程的設置應充分考慮到未來社會需求和學生生存發展的需求,選擇職業體能訓練必須與學生未來的職業特點和工作性質,工作條件緊密聯系,在發展學生一般身體素質,增進健康,增加體質,培養興趣的同時,應根據目前所學專業特點向學生傳授與未來第一職業所需相關的體育知識、技能和心理素質。
3.2 進行體育課程結構的調整,在體育教學內容中增加職業體能訓練的內容
在充分了解不同的職業崗位對職業體能的不同要求的情況下,針對專業類型、職業特點以及長期從事該職業對人體的影響,設置發展職業體能和預防職業病的體育項目,對不同類型開設不同的教學內容,并針對不同專業傳授不同的職業健康知識,如電力、動力、機電一體化等專業,職業體能要求全身運動性體力運動,可選擇籃球、足球、排球等發展全身綜合體力的教學內容;營銷、旅游、酒店管理等專業職業體能力量和耐力要求較高,可選擇形體訓練、排球等教學內容,配以發展腰、腿部力量和耐力等身體素質練習內容等。
3.3 在體育成績評定上突出職業體能的要求
據了解,大多數高職院校的體育成績評價都偏向于項目技能和技術的評定(競技),如平時占20%(體育參與過程),技能占50%,身體素質只占30%,這樣的評價比例顯然偏重于競技,沒有體現“健康第一、淡化競技”的指導思想,也沒能體現高職教育對體育教學的要求,更不能提起學生參與身體素質訓練的積極性。應該加大職業體能素質在體育成績評定上的比重,把評定的比例改為職業體能素質占40%,體育知識(理論考試形式可多樣,如作業、開卷、口試等)和平時成績(學習態度與出勤)占30%,選項技能占30%。
4 結語
在高職學校的體育學科教學中融入職業體能專項訓練內容,不僅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的協調發展,激發學生的潛能,還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社會發展的潮流,增強了學生頂崗的適應能力。為此,高職學校的體育教師應通過與專業教師進行溝通,加強體能訓練的針對性;轉變傳統教學方法,增加職業體能訓練環節的內容;淡化競爭,調整體育課程的成績評定模式等方式,達到提升職業體能專項訓練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周文龍.高職公共體育選修課武術散打教學中的體能訓練方式[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8):200.
[2] 張兆勇.基于職業體能視角的高職土建類專業體育課程改革實踐研究[J].科教導刊,2017(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