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巖
摘 要:武術文化源遠流長,其滲透著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感性認知。這種感性認知是基于民族自豪感的外在表現,與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產生著相互激勵的作用,可以視為我國民族對于文化理解的深刻理解。而在此基礎上重塑武術文化的理性內涵與核心價值,才能將武術文化推廣于全新高度。為此,本文全面審視武術文化的感性認知偏差,并提出理性內涵解析以及核心價值取向。
關鍵詞:武術文化 理性內涵 核心價值
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7)12(b)-0178-02
1 武術文化的感性認知偏差
其一,社會普遍認知武術文化是一種經久不衰的文化積淀,即便不去文化與開發,武術文化也會長久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但是這樣的理解本身缺乏時間維度的鑒證。相對而言,我國武術文化由傳統武館的形式,拓展為商業化全方位發展的新格局,其根本目標在于拓展武術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與發展。如何繼承武術文化才是當前首要問題,對于武術文化不能盲目附加商業價值,也不能過于保守和傳統。而任何一種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都是保留其文化內涵的必要方式。武術文化也不例外,如果其傳承本身存在弱化或者誤區,我國武術文化也會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充斥下逐步消退,甚至失去原有的傳統民族文化特色與價值。因此,武術文化絕非長期持有的民族自豪,而是在不斷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保有我國民族文化特色,進而激勵無數青年投身于此,才能夠將武術文化發揚光大。
其二,武術文化與當前社會普遍認知度存在一定曲解。社會普遍認知觀中誤以為武術本身是表演、擂臺、專業體育項目,需要特定的體育人才來完成。其中忽略掉的是武術的健身功能,武術文化理念對于現代社會的積極效應。一方面,武術的強身健體功能是其文化內涵不斷傳承的主觀載體,現代體育項目門類眾多,人們可以選擇的健身途徑也極為繁雜。難免會對武術健身性功能存在理解誤區,進而造成武術文化與現代健身觀念的格格不入。如果我國無法解決社會普遍認知對于武術的這種曲解,武術文化也無法真正融入社會體系之中。另一方面,武術文化理念之中,自強不息、用于挑戰、有所擔當、精忠報國、維護正義等內在文化價值,是支撐武術文化經久不衰的根本。但是當前社會主流觀念對于這些武術文化內涵缺乏認同。多元文化不斷滲入社會體系的細枝末節,人們對于武術文化的精神價值逐步弱化。以物質需求和目標價值為導向的社會普遍價值觀念,逐漸成為武術文化傳播的限制與枷鎖,甚至呈現出與社會普遍價值觀念對峙的情況。如果我國無法突破這種文化現狀,武術文化勢必無法真正趨于理性認知的客觀維度,那么武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只能淪為響應民族自信的口號。
2 武術文化的理性內涵解析
2.1 武術文化是引導價值觀念的起點
我國抗金名將岳飛在《滿江紅》中提到:‘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這種豪情正是對于武術文化的人文詮釋。千百年來武術文化支撐起了我國民族自信,也是武術文化在現實維度的精神價值。習武之人以除暴安良和報效祖國為最根本的價值取向,這也是我國民傳統民族文化的脊梁。雖然我國當前經濟發展高速運行,社會意識形態普遍集中于經濟、科技、以及產業化的發展之中。但是武術文化對于這些發展中也并非毫無作用,反而是引導價值觀念的起點。如果一個民族盲目最求經濟價值的量化標準,那么人們在經濟活動中必然以經濟本身衡量付出與回報。簡而言之,參軍報國如果考慮政策補貼給予多少支持,志愿兵的招納是否過于功利化。而武術文化的價值導向就在于樹立社會普遍價值觀念,引導人們重視自身與國家利益的取舍關系。因此,本文提出武術文化的理性內涵之一在于從人文角度解釋,當前社會為何應當以國家利益為發展宗旨。
2.2 武術文化是支撐文化自信的支點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民族文化自信來源于何處是所有領域不得不思考的問題,華夏文明之初便已形成對于武術文化的客觀解讀,其中對于“ 大義、正義、義氣、仁義、俠義、忠義”的理解是武術文化傳承至今的內在價值。“俠肝義膽,義薄云天”是所有習武之人的文化品行,這種文化品質正是對于傳統民族文化的客觀認知。同時這種對于武術文化的闡釋,也有別于其他國家對于自身文化的解讀。韓國跆拳道具有“永不言棄”的文化內涵,但缺乏報效祖國的文化探析。日本空手道切實以融入了軍旅人文主義,但是對于人性關懷無從顧及。泰國泰拳過于剛猛,其文化主旨欠缺俠義精神。美國自由搏擊目標化導向集中,缺乏武術健身公益。縱觀世界武壇,中華武術博大精深,其作為民族文化自信的支點實至名歸。
3 基于武術文化理性內涵的核心價值探析
3.1 深度挖掘武術文化的修身價值
武術修身價值體現于武術的人文思想,也與儒家思想的價值觀念趨于相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必要的基礎與先決條件。那么修身的本質也是對于武術文化理性內涵的現實維度理解,當前人們生活節奏越發緊湊,真正用于修身、修心的習武和文化解讀時間少之又少。因此,傳統武術文化真正與社會交融的滲透需要找到現代社會的切入點。通過網站平臺、社交平臺、娛樂媒介等載體傳播武術文化的精神,才能深度挖掘武術文化的修身價值。但是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武術本身的表現形式絕非比武或者表演,其文化價值體現于習武精神,如果過于傾向武術本身的娛樂化導向,其理性內涵與核心價值都會有所弱化。因此,在武術文化不斷傳承與傳播的過程中,應當重視武術文化的表現形式,為傳統武術找到文化表現形式比盲目傳播更為重要。
3.2 全面適應多元文化傳播發展融合
武術文化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多元文化不斷融入主流社會的過程中,如何保留武術文化的理性認知是當前文化界定的重點。在武術文化核心價值觀念上,既要審視多元文化的包容,也要在此基礎之上融會貫通。對于武術本身的價值體現趨于養生、觀賞、娛樂、競技等方面,但是對于武術文化的精神價值重視程度尚欠。如果在武術文化價值的索取上,僅以現實功能為導向也會過于片面。因此,本文重新強調多元文化可以融化,但是要慎重處理武術文化的核心價值。武術文化的功能性雖然重要,但是要理性認知其精神價值的可塑性。進而以武術文化的精神價值為核心,包容多元文化,重塑武術文化在現代社會的表達方式與理念傳播途徑。在兼顧公益化與商業化的基礎之上,融合傳統與競技兩個方面的融合發展潛力,推動武術文化的協調發展。
3.3 回歸武術文化理性內涵本源價值
武術文化并非缺乏現實傳播途徑,反而在世界武術之林尚有一席之地,但是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更加應當重視回歸武術文化理性內涵本源價值。如果作為中華武術的傳承者,我們自身沒有真正理解武術文化的理想內涵,其本源價值在傳播過程中也會趨于弱化。因此,在武術文化不斷向外傳播的形式與方法上,必須明確文化載體的呈現方式,同時也要圍繞武術文化的精神價值予以塑造和設計。而理性分析武術文化的內涵,也是追尋武術文化本源價值的必要條件。其中需要著重處理的是武術文化傳播不能盲目比較其他文化或者運動方式,這種比較并不具備統一的衡量標準,而量化武術文化的基礎在于深度挖掘其核心價值。武術文化可以融入多元化發展的根本在于其根深蒂固的精神文化內涵,也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精髓。因此對于武術文化的理解應當站在歷史發展角度重塑其價值觀念與取向,最終才能形成通俗易懂的理解方式,并為武術文化注入民族文化內聚力與向心力。
4 結語
綜上所述,武術文化可以視為現代普遍價值觀念的起點,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支點,如果能夠基于以上文化內涵的深刻闡釋,方可構建武術文化內涵的核心價值取向。因此武術文化內涵的價值取向應當從理性角度探析當前武術文化的價值缺省,進而補充其價值內涵。
參考文獻
[1] 張平安,虞定海.回歸“理性”:武術哲學悖論之反思[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0(1):47-52.
[2] 張燕中,劉宏,王靜.文化焦慮與認同:中國武術異域傳播中的文化錯位[J].體育與科學,2014,35(4):51-54.
[3] 張建華,常毅臣,蘆平生.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研究:價值、進展與走向[J].中國體育科技,2013,49(3):13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