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海彬 張林寶
摘 要:《體育社會學》是體育專業(yè)的必修課之一,為了提高教學有效性該文將布魯姆掌握學習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該文分析了影響掌握性學習的四個變量:學習能力的傾向、教學的質量與理解教學的能力、學習的時間,在此基礎上結合教學內容及教學實際提出了具體的教學對策即:一是明確教學目標及掌握標準;二是合理選擇教學方法;三是利用評價和矯正促進教學。
關鍵詞:掌握學習 體育社會學 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7)05(a)-0174-02
掌握學習理論是美國著名教育家本杰明·布魯姆(B.S.Bloom)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來的,由于科學技術迅速發(fā)展,社會經濟結構也隨之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急需社會提供大量的優(yōu)質勞動力。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布魯姆通過實驗與調查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行的班級教學前提下,通過改進教學過程能夠使大部分學生(也許是90%以上)都能掌握我們必需教授的事物。通常教師期望學生成績是大約1/3的學生達到優(yōu)秀水平,1/3學生將達到良好水平,而剩下的1/3將不及格[1]。67布魯姆這一觀點改變了原來人們對學生掌握程度的認知,隨著在教學中的驗證而推廣到全世界。
《體育社會學》在中國是建立較晚的學科,20世紀90年代《體育社會學》教材和專著的問世,才逐漸成為國內高校的體育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必修課,如今已成為體育科學體系中最重要的學科之一[2]。體育社會學這門課程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能從體育的角度看待體育的社會問題,具備運用體育社會學基礎理論知識分析體育社會問題的能力。盡管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對體育專業(yè)的學生來說毋庸置疑,但在教學中受學生知識水平的差異、教學方法等因素的影響教學質量有待提高。
1 影響掌握性學習的變量
1.1 學習能力的傾向
通常我們認為學習的能力傾向與成績是存在因果關系,也就是說只有能力較強的學生才能取得較高的成績,能力傾向預測了學習的速度而不是可能達到的學習水平[1]。這是掌握學習理論的一個必要前提也是體育社會學適用掌握學習理論教學的一個必要前提。盡管該專業(yè)學生文化基礎不同,既有文科生也有理科生,但按照掌握理論的觀點只要方法得當大部分學生都能掌握,區(qū)別只在于學習的速度。
1.2 教學的質量與理解教學的能力
教學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生比[1],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特定的個體,有些學生喜歡講授法而有些學生喜歡討論法,就目前班級教學而言,滿足每一個學生的教學需求只是一種理想的狀態(tài)。而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在班級教學的前提下通過各種不同類型的教學,不同的學生可以學會同樣的教學內容,達到同樣的教學目標,這就是學生理解教學的能力,即提高學生對教學方法的適應程度。
1.3 學習的時間
學習時間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學生愿意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即所謂的毅力[1],毅力體現(xiàn)在學生對于學習任務的持久性上,雖然我們可以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毅力,但不管學生現(xiàn)有的毅力水平如何,提供最適當的教學資料、經常反饋可以減少學習的時間,對毅力的依賴也相應的減弱;另一種是允許用于學習的時間,學校對于每一門課程的修讀是有時間規(guī)定的,教學時間的分配也是固定的。這些時間對于有些學生來說可能太多了,對于有些學生來說又不夠用。掌握學習策略的任務就是找到改變每個學生學習所需時間的方法,找到為每個學生提供所需學習時間的方法[1]。
2 掌握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
2.1 明確教學目標及掌握標準
掌握學習理論教學法是一種預定式教學,所以在實施“掌握學習”教學前教師首先要制定一個詳細的教學大綱。然后依據教學大綱制定分課時的教學設計,教師應該將大量的時間用于備課,對課堂所可能發(fā)生的意外事件準備了計劃,當意外發(fā)生時教師能有所準備,不必浪費課堂內的寶貴時間來尋求解決方法。正如布魯姆所認為的那樣如果教師不清楚教學努力的方向在哪,那么教學過程也很可能“隨心所欲”。
《體育社會學》教材版本比較多,在查閱各版本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程選用的是由盧元鎮(zhèn)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體育社會學》(第二版)教材。本教材總共有二十個章節(jié),筆者將這二十個章節(jié)分成四個單元,一個單元安排32個教學課時。然后依據教學大綱和單元教學設計教學。在實施掌握學習教學前首先向學生闡明本課程的教學將采用掌握學習理論的教學法,同時向學生表明這一要求并不難大多數學生都能高水平的完成,鼓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其次明確教學目標,進入每個章節(jié)學習之前將教學目標和需要掌握的內容明確告知學生,讓學生知道需要學習的內容有哪些,需要達到什么樣的程度。如第五章人口與體育人口需要學習的內容是人口的數量、質量、分布、結構與體育的關系;體育人口與非體育人口的概述;需要掌握的內容是體育人口的概念、體育人口判定標準;人口質量與體育的關系;我國體育人口的基本狀況。
2.2 合理選擇教學方法
掌握學習的關鍵在于學生理解教學的能力,學生如能準確理解教師關于學習和教學材料的信息,學習的困難就越少,教學的質量就越高。對于《體育社會學》這樣的人文社科類課程講授法是使用最多的,在教學過程中該方法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但過多的使用容易造成學生被動的學習,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尤其是本專業(yè)的學生本身就對理論課程缺乏足夠的耐心,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教學內容和課堂氛圍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如“體育與社會的結構”這樣的內容與時政有緊密的聯(lián)系,可以結合案例以問題為導向進行分組討論;針對個別“后進生”可利用課外時間單獨輔導;在教學手段上可利用多媒體配合圖片(如概念性知識的結構圖)、短片等形式加深映像。
2.3 科學評價及時矯正
在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理論中,評價包含了幾個層面的內容: 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等,其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選拔和淘汰,而是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與矯正他們未掌握的知識點及需要進一步學習的技能[3]。通過評價的手段來反饋學生學習的狀態(tài)及時修正教學提高學習效率縮短用于學習的時間。
診斷性評價主要是用于考察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準備狀況,以判斷他們是否具備實現(xiàn)當前教學目標所要求的條件,為實現(xiàn)因材施教提供依據,是為了使教學適合學習者的需要和背景[4]。筆者進行新授課前會將接下來所學習的內容以提問的方式考察學生的學習基礎,而且每單元結束后的評價既是本單元的終結性評價同時也是一個診斷性評價,可以判斷學生是否有進入下一單元學習的條件。
形成性評價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也是掌握學習最重要的一環(huán),通過動態(tài)、靈活的評價方式來了解學生掌握程度以便對課程編制、教學和學習過程加以改進。筆者將《體育社會學》劃分為四個單元,每個單元設計一個單元測試,測試的內容均為已告知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提問法、作業(yè)的形式來進行,比如在授課前就上次學習的內容以提問的方式考察學生掌握的程度,還可以通過布置課后作業(yè)的形式來進行。
終結性評價是在教學活動結束后為判斷其效果而進行的評價。終結性評價反饋的信息能夠讓教師清楚的知道自己教學的缺失,以便在今后的教學中及時修正。終結性的評價關鍵在于評價的信度和效度,即在設計題目時需要考慮這些題目是否真正能準確測量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因此筆者在設計題目時依據布魯姆目標分類學中提出的認知領域六級目標設計考卷,列出一個明細表縱欄表示學習的結果,橫欄列出考試的內容和范圍。并在考試前將考核的方式明確告知學生,以便學生了解學習目標更有效地指導自身學習。
3 結語
掌握學習理論的優(yōu)勢在于讓大部分學能夠掌握學習內容,在學習過程中運用各種評價手段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況發(fā)展問題并及時矯正。但是這一做法在照顧大部分學生的同時可能會犧牲優(yōu)等生的發(fā)展,這就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適當的兼顧優(yōu)等生的發(fā)展。另外掌握學習是預定式教學容易導致課程模式化缺乏活力,這就要求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盡量避免。總之,教無定法關鍵在得法,課程的改革是以學生為中心,借鑒掌握學習理論只是一種嘗試,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創(chuàng)新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美)本杰明·布魯姆,王鋼,等.布魯姆掌握學習論文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
[2] 盧元鎮(zhèn)主編.體育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8.
[3] 肖海彬,李啟迪,邵偉德,等.布魯姆教育理論對中國學校體育的借鑒與啟示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4,30(2):87-89.
[4] (美)B·S·布盧姆,邱淵,等譯.教育評價[M].廣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