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柯羽
[提要] 外部環境的變遷對人的行為與意愿產生著重要的影響,能夠使人產生積極亦或是消極的意愿。就大學生創業意愿而言,也同樣會受到社會外部創業環境的左右,為增強大學生的創業意愿,使高校、政府等部門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的創業行為予以鼓勵。本文從相關概念概述入手,著重分析創業環境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并探索創業環境完善策略,以強化大學生的創業意愿。
關鍵詞:創業環境;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5月6日
我國勞動力市場對人才要求的提升以及高校擴招政策的深入推行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大學生的就業難度,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社會性問題,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而現階段面臨我國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的現狀,積極轉變就業思路,以創業帶動就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因此大學生創業教育受到高校的高度關注。但是,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的創業意愿除了受到學校創業教育的影響外,更多的是受到來自于外部創業環境的影響。如創業政策、行業競爭、融資環境等。我們只有集合學校、政府、企業、科研單位等合力,從各個方面給予大學生最大的創業支持,才能夠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進而激發大學生的創業意愿和創業積極性。
一、相關概念概述
(一)創業環境。創業環境主要指創業者所處的周圍環境,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包括政治、文化、經濟、法律等要素,為創業者提供創業支持。我國有學者將創業環境分為經濟支撐、文化支撐、服務支持、法律支撐和科教支撐這五個方面,也有學者將創業環境分為政策法律環境、人才環境、融資環境、市場環境、文化環境、政策法規環境這六個方面。但無論何種劃分方式,就其內容上來看都大致相似。在構建創業環境的過程中我們始終需要堅持全面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和重要性原則,對創業環境的各個因素和各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以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
(二)創業意愿。創業意愿是創業主體對參與創業活動的主觀思想,對創業者特有的創業能力和創業態度的描述。創業者的創業意愿受到創業環境的深刻影響,如創業環境中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因素都會影響創業者的創業意向,使創業者產生創業的沖動、激情。
二、創業環境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
(一)金融支持的影響。金融支持對大學生創業意愿有著重要影響,大學生得到的金融支持越多,創業意愿越強烈。這是因為,資金問題是大學生創業面臨的首要問題,資金支持能夠幫助大學生解決資金困難,促進大學生創業的順利開展。而大學生創業金融支持主要包括信貸資產和融資渠道、創業資助、金融服務政策這三個方面。很多大學生在創業的過程中難以獲得充足的創業資金支持,并且其創業融資渠道也比較狹窄,主要以向金融機構申請創業貸款的形式來獲得支持。但在現實情況下,許多金融機構會考慮到大學生創業經驗不足、抵押保障條件不充分等原因而拒絕大學生的貸款行為,從而也就增大了大學生獲得金融支持的難度,使其產生消極的創業觀。
(二)政府政策的影響。政府政策對大學生創業意愿有著直接影響,政府出臺的大學生創業政策越好,大學生的創業意愿越強。這是由于政府對整個市場具有無形的調控能力,即便是金融機構、科研單位等也都要受到政府相關政策的影響。簡而言之就是只要政府出臺相應的大學生創業支持政策,那包括金融機構、科研單位、企業等在內也會對大學生的創業行為采取一定的柔性政策。現階段,我國關于大學生創業的政策環境比較明朗,在稅收、創業培訓、融資等各個方面都制定了相應的大學創業鼓勵政策,極大地優化了大學生創業的政策環境,促使更多的大學生產生了自主創業的意愿。但盡管如此,受各方面因素的限制,現階段我國政府關于大學生創業的政策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大學生創業減免政策并不能完全解決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所面臨的成本問題,而且創業稅收減免政策并沒有在創業行業類型以及地域上達到全覆蓋和政策統一,仍然難以做到使大學生可以無所顧忌的根據自己擅長的項目開展創業,這一方面仍需政府相關部門作出進一步的完善。
(三)創業培訓的影響。創業教育培訓對大學生創業意愿也有著深刻的影響,與大學生創業意愿呈正相關關系。良好的創業教育培訓能夠豐富大學生的創業知識,提高大學生的創業技巧,彌補大學生創業經驗不足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進而增強大學生的創業自信心,強化大學生的創業意愿。但是,目前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多依靠高校的創業教育,社會創業培訓力度明顯不足。而高校的創業教育多采取課堂講解、講座和大學生創業競賽的方式來進行,內容上也多為一些創業理論性知識,缺乏系統的創業實踐體系。這種情況容易導致大學生在進行實際創業時出現自身創業知識、技巧與創業實際不相符的情況,進而在創業的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大學生自身的創業意愿與激情逐漸消磨殆盡。
三、創業環境完善策略
(一)完善金融支持。為優化大學生創業金融支持環境,使大學生產生創業的意愿,就必須在政府管理部門和金融機構的共同努力下不斷完善金融支持體系。具體來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政府應積極完善金融業態,擴寬投資渠道,為大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投資。例如,政府可以激勵金融機構為大學生提供創業投資、股權眾籌、股權投資等金融支持。并且,政府可以開設大學生創業專屬通道,保證大學生創業資金申請與金融業態的順利對接,進而加強對大學生創業的金融支持;其次,金融機構應積極推行金融支持產品,研發與大學生創業相符合的供應鏈融資、知識產權融資、科技保險等金融產品,并形成金融產品的投貸聯動機制,支持大學生創業;再次,我國應積極健全大學生創業分散金融機制,為創業大學生分擔創業風險。為此,政府可以通過完善征信市場、建立市場化的風險補償基金和擔保基金來分擔大學生的創業風險;最后,金融機構應積極完善創業資金的管理,出臺創業資金管理的相關規定,規范創業資金的申請和發放流程。并且,金融機構應積極明確資金的具體支持項目,突出創業支持重點。
(二)推進創業政策。首先,政府應積極完善關于大學生創業的稅收政策,針對大學生創業過程中存在的經營成本、培訓成本、場地成本等,出臺相關的稅收減免政策。并且,政府可以對大學生適當減免教育費附加、個人所得稅、增值稅等稅收,從稅收方面降低大學生的創業成本,解決大學生創業實際經濟困難;其次,政府應積極落實大學生創業政策,保證創業政策的實施到位,加強對創業政策實施情況的監督,對于未按規定實施創業政策亦或是存在只做表面文章的單位要予以嚴處。并且,中央政府在制定統一大學生創業鼓勵政策的同時,還要鼓勵地方政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特色化的創業鼓勵政策,以結合地方的優勢亦或是缺陷對大學生的創業予以不同方面的鼓勵。如對于一些重工業集中的地區,可以對那些污染治理亦或是綠色產業的創業行為予以鼓勵。對于地廣人稀的西北地區,可以從用地方面給予大學生創業一定的支持。對于先進科學技術較為集中的南方沿海地區,可以從社會技術培訓方面給予大學生創業支持。
(三)創新教育模式。首先,高校應加強大學生的創業理念教育,轉變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的創業教育觀念,重點強調大學生創業實踐和創業技能的培養,將大學生專業學科知識的創新創業作為重要的教育內容;其次,高校應加強與包括企業、科研單位等在內的社會組織的合作,充分利用社會上的創業教育資源,強化大學生的創業教育。例如,高校可以通過校企合作,依托企業資源建立創業實訓基地,通過實訓強化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最后,高校應積極完善創業教育體系,積極開展知識競賽、創業大賽、社會實踐等多樣化的創業教育形式,讓學生從課堂上走進創業實踐中,豐富學生的創業經驗。此外,政府還應當組織社會科研以及企業,在政府的帶領下由各個企業、科研單位提供相應的專業人才定期為具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提供各類創業培訓,并針對大學生創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予以解答。從而在學校、社會、政府的共同作用之下完善大學生的創業教育體系,增強大學生創業的意愿與決心。
主要參考文獻:
[1]蘇益南.大學生創業環境的結構維度、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
[2]李華晶.創業環境、公司創業戰略與組織績效——基于我國大中型企業科技活動的實證分析[J].經濟管理,2008.Z1.
[3]李洪波,牛昕.創業環境對大學生創業動機的影響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