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輝 任邵琦
摘 要:化肥在確保糧食增產上的作用毋容置疑,但過量施肥又會導致作物品質降低、農業生態環境惡化、土壤肥力貧瘠退化等現象,因此,為了緩解這一矛盾,各地均在探討化肥減量上的替代品,本文詳細敘述了國內外實施化肥減量增效技術的政策,從技術推廣的關鍵性入手,以點帶面說明化肥減量增效的關鍵技術,為相關技術的推廣和宣傳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化肥;減量;增效;推廣
中圖分類號:S1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025
化肥對于我國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高達55%以上,然而,化肥對于糧食增產的作用受到報酬遞減規律的影響而有一定的限度。作為重要的農資組成部分,化肥能夠保育地力,在促進糧食生產和農業發展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是指在基于作物穩產的前提下,通過施肥技術的集成與創新、耕作制度的調整、施肥方法的改進、新型肥料的研發等一系列措施,最終減少化肥施用量、提升肥料利用率、在顯著提高施肥效益的同時,最終實現農業節本增效、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技術[1]。
1 國內外實施化肥減量增效技術的政策
早在1998年,荷蘭就利用稅收政策來控制化肥施用量,在該體制下,每個農民的養分投入和產出狀況都被有效記錄,如果其養分剩余(或流失)在規定的標準之內,則無需交稅,但如果超出標準,則需要繳納較高的稅,盡管后續因支持者甚少而廢止,但在實施過程中,施肥量確實得到了有效控制和緩解;比利時也對施用多余且殘留在土壤環境中的有機肥和無機肥進行農業面源污染環境稅的征收;而美國對自愿采納最佳管理實踐的農戶給予財政補償、技術支持和相關金融支持,通過經濟激勵或創建市場來改變農民的成本利益結構,促使農民自覺采用環境友好的替代技術。我國目前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通過財政支持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大范圍推廣,利用媒體、現場會等手段來推行相關技術,使農民在充分認知科學施肥的重要性后,積極參與到技術應用的行列,最終減少化肥的投入。
2 技術推廣的必要性
現階段,盲目施用化肥現象普遍,致使土壤養分累積過量,但肥力貧瘠,使生產成本追加、生態環境污染。因此,應盡快改進玉米生產的施肥模式,提高肥料利用率,采取積極措施減少不合理投入,最終保障糧食的有效供給,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015年,由農業部制訂并向全國農業系統下發的《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要求全國范圍內普遍推行化肥減量增效技術,至此,各地開始紛紛探討技術、制定政策,研究化肥的替代品,并基于節本增效理念,力爭在2020年實現化肥使用量的零增長。
目前,吉林省化肥施用普遍存在4方面的突出問題:單位面積平均施用量偏高。吉林省農作物單位面積化肥用量21.9kg/667m2,遠超世界平均水平,是美國的2.6倍,歐盟的2.5倍;有機肥資源少且利用率低。吉林省有機肥實際利用不足40%且因養殖業小而分散,使畜禽糞便難于集中腐熟,致使其養分還田率不足50%,農作物秸稈養分還田率僅為35%;施肥結構不平衡。“三重三輕”的問題突出,即重化肥、輕有機肥,重大量元素肥、輕中微量元素肥,重氮肥、輕磷鉀肥;傳統舊式人工施肥方式仍占主體,化肥撒施、表施現象普遍,機械施肥僅占總種植面積的30%。多數人施肥觀念有誤,認為化肥施用應該“多多益善”,實則作物本身不需要如此多的養分。
3 化肥減量增效的關鍵技術
土壤有機質既是植物礦質和有機營養的源泉,又是土壤中異養生物的能量物質,一般來講,能夠提升有機質含量的物料大多有替代化肥的潛質。豆科植物和紫云英都歸屬于綠肥范疇,其種植后還田可較快地將有機質和礦物質歸還于土壤。以紫云英為例,一般每667m2產鮮草約2t,折合純氮9kg,相當于20kg尿素。因此,其在玉米田間作能發揮減少氮素投入且能培肥地力的作用。我國秸稈資源非常豐富,作為重要的有機肥源之一,是新興的生物質能源,通過合理開發、利用,不僅能解決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的問題,還可以緩解化肥過量施用所帶來的土壤退化問題。據悉,我國作物秸稈的年產量約7億t,相當于350萬t氮肥、800萬t鉀肥和80萬t磷肥。若按每667m2麥稈還田300kg或稻稈還田500kg計算,全年每667m2可增加有機質120kg。
門倩等基于小麥-玉米輪作模式,探討有機培肥下化肥減量對玉米田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化肥減量50%+中量有機肥是比較合理的施肥方式;陳正剛等研究翻壓綠肥條件下,化肥減量對玉米產量及養分利用率的影響,結果發現,在施用15000kg/hm2光葉苕子鮮草條件下,減少化肥用量15%,玉米產量可達到顯著增產水平,增產幅度達19.92%。化肥適度減量在土壤培肥過程中是合理可行的。
參考文獻
[1]蔡炳祥,劉曉霞,李建國,等.連續實施化肥減量對水稻產量和土壤肥力的影響[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4):471-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