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月
摘 要:乳制品質量安全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乳制品的質量安全是乳制品供應鏈節點上每個環節共同重視質量安全、共同致力于質量安全行為的結果。單純的關注某一環節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乳制品加工企業在當前行業環境下,對于乳制品供應鏈的質量安全行為的控制具有可行性。核心企業采取科技創新和多種形式的戰略合作策略,有助于乳制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的整體聯動,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關鍵詞:核心企業 乳制品 供應鏈 質量安全 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2(a)-074-02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消費者對乳制品的質量安全更為關注。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2013年恒天然公司的肉毒桿菌事件引發了消費者對乳制品質量安全的信任危機。乳制品質量安全事故頻發,如何提高乳制品的質量安全,消除消費者的安全擔憂,成為了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
1 研究文獻綜述
針對乳制品質量安全問題,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多種策略,以期提高乳制品供應鏈的運作效率,降低乳制品質量安全風險。總結其策略主要有以下兩大方面。
(1)技術應用角度的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Regattieri等從監管和法律監督的角度出發來進行分析,認為條形碼和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等技術手段的運用有助于提高食品監管效率,提高在法律角度相關信息的提取效率,對于企業進行乳制品供應鏈的技術可追溯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張智勇等提出了基于RFID的乳制品供應鏈安全可追蹤和溯源體系,認為這種追溯體系可從供應鏈的整體角度,從每一個環節提高質量安全,有利于降低乳制品的質量安全風險。鐘慧玲等在進行乳制品供應鏈整體分析的基礎上,著重對其中的奶牛養殖環節進行了分析,安全可追溯系統則著重強調了DHI系統、Alpro系統和ERP系統的追溯模式。
(2)基于不同理論的供應鏈激勵和協調模型分析。劉俊華等在對乳制品供應鏈進行全產業鏈分析的基礎上,構建了乳制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的績效評價體系,并采取模糊測度的評價方法進行乳制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績效狀況的綜合評價,從而可以定位薄弱環節,為節點企業的質量控制提供方向指導。陳芳等從匹配理論角度出發研究乳制品供應鏈設計和成本優化,認為基于這一理論的研究有助于降低供應鏈的協調成本,提高其效率。胡軍等從契約理論和博弈模型出發,基于線性需求函數,研究了收益分享等四種不同的契約安排是如何影響單個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契約行為的。慕靜等從整個供應鏈的角度出發,利用可拓評價方法建立供應鏈的質量安全等級評價體系,以此來增強供應鏈的整體質量安全,降低質量安全風險。
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為深入了解乳制品質量安全進而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現實的可能,同時可以發現,這些研究多是從孤立的環節、簡單的模擬角度來進行研究的,對于一個行業的整體供應鏈的聯動研究較少,對于一個策略一旦實施后在供應鏈的傳導效應的研究重視不足。本文在此基礎上,基于現實,從整體供應鏈聯動的優化角度出發探討了乳制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的優化策略。
2 核心企業闡釋
供應鏈是基于核心企業的功能鏈條,因此對于乳制品供應鏈的管理和研究,如果是整體供應鏈的角度,那么誰作為核心企業是必須要涉及和明確的問題。乳制品的供應鏈主要涉及奶牛的養殖環節,乳制品加工制造環節,以及零售環節。第一環節可能涉及奶站和奶業合作社,第三環節可能涉及批發環節。在中國乳制品行業的當前生態下,乳制品加工制造企業在整個產業鏈中占據了較為重要的位置,與其他環節相比,他們的產業集中度較高。光明乳業自有規模牧場生鮮乳數量占比已達37.7%。在質量安全頻發,消費者對國產乳制品信心喪失的背景下,國內的奶制品制造企業有后向一體化的傾向。在互聯網以及直銷模式的影響下,國內的奶制品企業直銷模式大行其道。乳制品加工企業對于提高質量安全具有較強的動機,對采取先進的策略提升供應鏈整體的質量安全具有強大的實力。因此,乳制品加工企業作為乳制品供應鏈的核心企業具有現實的可行性。
3 科技創新策略
乳制品質量安全是整個供應鏈上的每個節點、每個企業或者個人通力合作的結果。質量安全問題的解決是整個鏈條安全風險降低的結果。而供應鏈中眾多的企業和個人關系的鏈接不是產權而是契約,其控制關系相對而言是微弱的,單靠道德的約束是不現實的。監督和管理以及獎懲機制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容易出現漏洞,從而出現提高整體運營成本的結果。因此監督和管理是必須的,但要考慮降低整體成本,使整體效率提高。而科技創新在這方面就具有其他策略不可比擬的優勢。乳制品加工企業通過科技創新手段,可以解決質量安全的可追溯和可監控問題,而且能提高產品整體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使供應鏈上的每一個節點企業都受益,從而形成提高乳制品質量安全的良性循環。
光明乳業在強化配方研究的同時,關注科技創新對產業鏈管理的重要性。2017年啟動實施《光明乳業全產業鏈質量追溯體系六年計劃》,關注大數據應用對產品質量和消費者體驗帶來的效用,大力推廣應用最新信息技術,整合各個業務模塊系統,形成覆蓋全產業鏈的追溯系統,為消費者提供更及時、更便捷的信息追溯渠道。伊利在全國所有奶源車輛安裝了視頻監控定位系統,保證全天候24小時在線管理。消費者還可通過掃描產品追溯碼等方式,了解到該款產品的生產日期、批次、配料等基本信息,并且查看該產品的誠信評價、選購建議等附加信息。
4 戰略合作策略
從風險控制的角度出發,涉及的主體越少,那么風險越可控。乳制品加工企業通過精選供應商和渠道商,實現戰略長期合作,就能使鏈條上的每一個節點企業最大程度的受益,從而減少控制和監督成本。在與供應商合作環節,可通過精選、嚴選供應商,合作改進養殖和產奶技術,進行相關培訓等方式,提高奶源環節的集約化、規模化效應。在銷售環節,可通過長期合作協議,約定多樣化的利益分享機制,建立高效有針對性的績效評價體系,以推進雙方的長期戰略合作。
光明乳業自2015年底,連續兩年發布了全產業鏈食品安全管理白皮書,強化“奶源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戰略合作和管理。伊利通過新型奶農培訓“牛二代訓練營”、“牧場合作伙伴發展學院”,培養奶農技術、運營、財務管理等綜合能力,同時率先探索產業鏈金融模式,有效解決了奶農融資需求。目前,規模化和集約化養殖在伊利奶源供應比例達到100%,居行業首位,產出的原奶各項指標在國內同行業全面領先。伊利突破了“點對點”國際合作形式,開創了“多點合力”的智慧集群,使中國乳業第一次做到集聚全球頂尖智慧。在美洲,主導實施中美食品智慧谷;在大洋洲,與新西蘭林肯大學展開合作;在歐洲,依托歐洲研發中心聚焦中國母乳研究、食品安全等課題,最大程度的釋放全球創新價值。
5 結語
乳制品供應鏈的質量安全問題關系到消費者的健康,是當今中國食品安全領域最為敏感的話題之一。乳制品加工企業在整個供應鏈上,對于提高質量,降低安全風險方面具有天然優勢,應作為核心企業采取科技創新、戰略合作的策略切實提高整個供應鏈的運作效率,降低乳制品供應鏈的質量安全風險。結合具體案例進行剖析以及進行數理的模型論證是未來研究關注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Regattieri A,Gamberi M,Manzini R et al.Raceability of food products:General framework and experimental evidence[J].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07,81(2).
[2] 張智勇,劉承,楊磊.基于RFID的乳制品供應鏈安全風險控制研究[J].食品工業科技,2010(3).
[3] 鐘慧玲,戚業宏,張冠湘,蔡文學.基于供應鏈的奶牛養殖環節信息追溯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3(18).
[4] 劉俊華,蘆穎,李燕霞,長青,白寶光.基于模糊測度的乳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績效評價與控制[J].內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4(2).
[5] 陳芳,單而芳,郭傳好.匹配理論下乳制品供應鏈網絡設計與成本優化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15(23).
[6] 胡軍,張鎵,芮明杰.線性需求條件下考慮質量控制的供應鏈協調契約模型[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3(3).
[7] 慕靜,賈文欣.食品供應鏈安全等級可拓評價模型及應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