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丁
(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湘西呂洞山民族傳統體育猴兒鼓功能演變與傳承研究
元 丁
(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基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視角,利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調查法、專家訪談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湘西呂洞山民族傳統體育猴兒鼓功能演變與傳承展開研究,進一步探討了湘西呂洞山猴兒鼓的功能演變、發展現狀及現代社會對民族傳統體育猴兒鼓保護與傳承的影響研究。
呂洞山;民族傳統體育;猴兒鼓;功能演變 ;傳承
1.1.1 宗教祭祀東漢王逸在《楚辭章句.九歌序》中道:“昔楚南那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以作樂鼓舞,以樂諸神。” 很顯然文中提到的鼓舞就是指苗族的鼓舞,并強調了鼓舞的祭祀功能。
1.1.2 繁衍生息湘西苗族是一個極富務實精神的民族,一切的物質活動與精神活動,都圍繞著生存繁衍而展開,具有一種強烈的求生存、求發展的民族意識。而苗鼓在苗民徙前、徙中、徙后則起著血脈般的作用,它使苗民團結奮斗,生生不息,如“奴咀”(鳥名)趕鼓來跳香,安排奴度(鳥名)把歌唱” 。
1.2.1 全民健身功能苗鼓的內容豐富、動作多樣、簡單易行,它與湘西呂洞山人民的社會生活密切聯系,有著極強的親和力,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為響應全民健身工程,應對它大力宣傳,普及推廣,以增強湘西呂洞山體育運動的活力,擴大它的傳播范圍,使之成為人們休閑娛樂和人際交往的紐帶與橋梁。
1.2.2 經濟功能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最近幾年苗鼓的杰出傳承人對傳統苗鼓進行創新,使其從傳統儀式走向更為廣闊的舞臺。為適應舞臺要求,更加注重苗鼓的技藝、表現力來吸引觀眾關注,需在短暫的時間內把苗鼓最精彩的部分展現出來,以求達到最好的舞臺效果;同時評分制度,評委、觀眾的建議也促使苗鼓傳承人對苗鼓技藝進行改進,使苗鼓的觀賞性大大提高。這樣能更好的在呂洞山這個苗鼓文化濃郁的地區發展體育旅游產業。
1.2.3 民族認同、團結功能苗族鼓舞再現了苗族先民們的征服自然、流動遷徙、武力戰爭、生產勞作等,每個苗民們都可以從中感受到本民族的歷史和傳統,增強對民族的認同感。 苗鼓文化有助于人們認識苗族社會與歷史的作用,對陶冶人民的優良性格,培養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苗鼓不僅是該民族的重要文化識別標志,還在本民族的歷史演進中起著重要作用。通過對參與者的身、心和精神的養育維系了民族的生存和推動了民族文化的發展,從而更好地推動了本民族的團結和統一。
猴兒鼓相傳是三人或多人模仿猴子各種習性,將這些動作運用于擊鼓中,鼓舞急而不亂,動作活潑。猴兒鼓是一種較原始的舞蹈形式,屬滑稽鼓,技巧性較強,注重動作及表情,其內容主要表現猴兒進廟偷吃供果時無意中敲響了更鼓后驚慌和對鼓嬉戲的情景。動作有“倒爬”“偷桃”“撓癢”“獅子滾球”“戲鼓”等 富有戲劇性及表演性。
苗族鼓舞是一種苗族特有的舞蹈,在該民族中是音樂、舞蹈的完美結合,通過敘事性的表演方式,構成苗族舞蹈的獨特個性,通過生動的舞蹈動作淋漓盡致表達生活、生產。湘西呂洞山,是有著“活化石”之稱的苗族村寨,在這里有著濃厚的苗族文化底蘊。筆者通過深入村寨實地考察及走訪當地的村長和當地的村民得知:在當地的傳承方式主要可分為師徒傳承、血緣傳承、特定環境傳承。猴兒鼓作為苗族鼓舞的一種表現形式,它的代表人楊化清以拜師的形式傳承于龍英桃、龍孝等弟子,而村寨的人再以拜師及世族的傳承于下一代。除此之外還有特定環境傳承,當地政府及教育部門舉辦的文化活動促進鼓舞文化的交流和傳承,如湘西州50年的慶典活動、每年的苗族趕秋、挑蔥會等。
呂洞山是位于湘西偏遠地區的以農業為主的村寨,人均收如很低,為州扶貧辦駐點村。該村共1 300多人,但迫于經濟壓力,有一半以上的主要勞動力都外出沿海等地打工,留在村寨的基本都為一些相對勞動力弱的老人和小孩。調查發現參與苗鼓的人群有以下特點:嚴重老齡化、男女比例失調、年齡兩極化。這與當地的經濟狀況和人們落后的思想有著重要聯系。而由于猴兒鼓動作的技巧性強的特點,如果沒有年輕男性的參與,則很難把猴兒鼓傳承下去。
湘西州呂洞山以“活化石”的苗寨著稱,整個村寨都保持著健全的苗族原始建筑,村民大多都是以純正的苗族風俗及風情展現給游客。呂洞山作為民俗文化特色村寨,其當地的民族文化保護都得到了相關政府部門的支持與保護。呂洞山苗族鼓舞雖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項目,但在項目的發展與保護上只是泛泛而談,沒有實質意義的保護措施和策略。由于工作和時間及人員調動相互沖突,物質和精神的支持不夠充分,現在剩下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中老年人和小孩在堅持打鼓。猴兒鼓作為苗鼓中動作難度較大的一種,它的傳承更是岌岌可危。由于呂洞山是一個州扶貧對象區,2012年的人均純收入不足1 800元,基礎設施薄弱,交通十分不便,群眾生活比較困難,村寨里的18~40歲的人群組要為外出打工。猴兒鼓想在呂洞山得到有利的傳承發展,政府是絕對的主導者。
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元化、多菱化的社會,在現代社會潮流的驅使下猴兒鼓在文化價值上、存在價值上、表演價值上都沖擊這傳統的猴兒鼓。經過筆者調研發現,一方面現在懂傳統鼓舞的人群基本為老年人,他們在思想上觀念上的陳舊,對猴兒鼓文化的傳承發展不重視,并沒太大的耐心去教授;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觀念在不斷改變。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一代,在特長的學習上他們更多偏向現代風格的特長、技藝的學習。從以上可看出當地傳統的猴兒鼓在現代文化沖擊下、在現代社會的影響下、在現代經濟市場的驅使下需從逐漸被現代元素的文化所取代,傳統的猴兒鼓逐漸被社會淘汰、逐漸被人們遺忘。
一項活動在一地區能否延續發展,很大程度從在當地參與的人群的年齡比例上就基本能看出。經過調研可知,苗族鼓舞這項非物質文化活動的參與年齡以中老年為主,占參與人數的60%以上,而青年及少年的所占參與的人數不到40%,并且少年的人數為近2年才有所增長,許多動作技巧不夠熟練,對鼓舞的文化內容不夠深入了解。而隨著年齡的增加,那些動作熟練的長著對動作的位置不能表達,對鼓舞的傳承上造成影響。特別是對于技巧要求很高的猴兒鼓,更是增加了它的學習難度。上年紀的老人們對于文化傳承的概念很模糊,且不重視,而青中年人又迫于經濟收入,不得不常年外出打工,對猴兒鼓的練習頻率極大下降, 導致動作遺忘或丟失等。
猴兒鼓想要延續及創新發展,他的傳承方式是非常的重要的,一個好的傳承方式能更好的促進該項目的延續發展。因受到當地的經濟底下、文化水平不高、交通不變、思想落后及政府能力不足等影響下,導致呂洞山猴兒鼓的傳承方式目前都只局限于拜師傳承、世族傳承及政府部門的組織的文化交流傳承,而拜師、世族、政府組織的文化交流傳承都是比較傳統的傳承方法,缺乏現代創新元素,難以調動起現在年輕人對猴兒鼓這項比較傳統文化項目的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
近年來,國家、湖南省、湘西州等各級政府都出臺了關于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法規及各項保護條例。2004年,我國加入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來,國務院兩次下文告戒全國應“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湘西州成立了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因此,呂洞山猴兒鼓作為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之一,可以充分利用以上的機構和保護法規進行苗鼓的保護。
苗族有語言而無文字,鼓舞的傳授以苗語來言傳身教,這一方式使得苗族鼓舞傳播面積窄。在物質極不發達的過去,即使全面掌握這門技藝后,大部分的學習者也不能以此為謀生手段,所以相當一部分苗鼓鼓舞已消失在歷史中。筆者從文化傳承需從載體入手,把猴兒鼓的動作以文字的方式記載了下來,為后人的學習提供有益的參考。
猴兒鼓所傳遞的都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環境下的民族文化,是苗族先民智慧的結晶。猴兒鼓相傳是由苗族先民偷學猴子打鼓的過程而得。由三人或多人模仿猴子各種習性,將這些動作運用于擊鼓中,鼓舞急而不亂,動作活潑輕快。正因為這樣猴兒鼓動作比較簡單,元素比較陳舊,所以缺少一定的觀賞性。目前,挖掘與開發呂洞山猴兒鼓的動作已成為重中之重。我們可以融入一些現代化元素比如健美操等,可以使得動作簡單易學。但前提是不能完全改變它的原始特色。由于是根據大自然猴子的動作進行動作創編,所以我們在音樂的創編與選擇上可以借鑒一些空靈輕快的音樂元素進行譜曲,使動作展現得更有欣賞價值、藝術價值及文化價值。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關注度的提高,學校體育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已逐漸成為學校體育改革的一個亮點。雖然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方式多種多樣,但學校體育通常被認為是民族文化傳承的最有效途徑之一,如果能在學校正式的開設這門課程,這樣既能體現出該學校的教學特色,還能在猴兒鼓的傳承上得到了一定的幫助。
經研究發現,猴兒鼓功能從原始的宗教祭祀、繁衍生息,發展到現代的全民健身功能、經濟功能和民族認同、團結功能。調查發現猴兒鼓以師徒傳承、血緣傳承、特定環境傳承為主要傳承方式,猴兒鼓動作俏皮有趣,但有著一定技術難度。從參與人群來看是一些老人與小孩,所以無疑給傳承帶來不利。本文主要從政府部門重視不夠和資金投入不足;現代社會發展對傳統猴兒鼓的影響;參與人群的老齡化;呂洞山猴兒鼓的傳承方式落后等4個方面對民族傳統體育猴兒鼓保護與傳承的影響進行研究。最后提出了民間保護機構和保護法規、猴兒鼓動作從言傳身教到書本記載、加強呂洞山猴兒鼓的動作創編與譜曲、猴兒鼓引入學校課堂教學等策略,對湘西呂洞山民族傳統體育猴兒鼓的傳承研究提供理論與實踐的指導。
[1]姚嵐. 淺析湘西苗族鼓舞的文化特征[J ].大舞臺,2010(11):129-130.
[2]石昌暢口述,石遠定譯.呂洞山苗族遷徙歌.報布報東. 呂洞山網.
[3]《保靖縣民族志》編纂小組.保靖縣民族志,2007:142.
[4]吳磊. 我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政策研究[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2.
[5]陳玉容. 竹竿舞運動納入海南省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SWOT分析[J ].體育世界:學術版,2015(7):26-28.
G85
A
1674-151X(2017)17-153-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7.082
投稿日期:2017-06-28
元丁(1993—),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