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山 (銅仁學院 554300)
固原北魏漆棺畫裝飾紋樣探微之一
——纏枝卷草紋
楊玉山 (銅仁學院 554300)
固原北魏漆棺畫畫面構圖完整,色彩熱烈,裝飾紋樣占據畫面大部分,在同期墓葬中尚屬少見。漆棺繪畫較準確地反映了鮮卑族當時的繪畫風格及其實用工藝,具有明顯的域外藝術元素。漆棺上的卷草紋具有濃郁的草原文化特征,可以此對漆棺進行斷代。固原漆北魏棺畫裝飾紋樣從一局部藝術特征反映了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繁榮的過程,也充分體現了中國藝術傳統的多元性、開放性和包容性。
固原;北魏;漆棺畫;紋樣;卷草紋
固原北魏漆棺墓位于固原市西郊雷祖廟附近,1973年被發現,1981年冬由固原文物工作站進行清理搶救。墓葬由封土、墓道、甬道、墓室四部分組成,墓室為3.8米正方形,頂高3.9米,夫婦合葬墓,女棺無髹漆,男棺為漆棺1。固原北魏漆棺最顯著的特征就是華貴富麗,這一特征是與它艷麗的紅色底漆和繁縟的裝飾紋樣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其裝飾紋樣的形式有:卷草(忍冬)紋、葡萄紋、旋渦紋、三角火焰紋、蓮花紋、聯(連)珠紋、龜背紋、孔雀毛菱形紋等,其中卷草紋和聯珠紋所占比重最大。
卷草,又名忍冬,為一種蔓生植物,凌冬不凋,故有忍冬之稱,通稱卷草,是我國北方地區非常喜愛的紋樣之一。漆棺畫中所指的卷草紋還包括使用卷草莖的葡萄紋變體。根據作用和原型可分為以下幾類:一是作為主體裝飾的纏枝忍冬紋,二是作為邊飾的忍冬紋、葡萄紋,三是作為構圖需要進行填補的單體忍冬紋。我國古代就有對卷草紋的記錄,文獻記載:“梁皇太子謝勑賚魏國所獻錦等啟曰:‘山羊之毳(cuì)東燕之席尚傳,登高之文,北鄴之錦猶見。胡綾織大秦之草,戎布紡玄菟之花。’”2大秦即指地中海沿岸的羅馬帝國,可見,我國古代對卷草紋的來源有明確看法。
纏枝卷草紋在1.8米的漆棺棺蓋上占據了三分之二的幅面,此紋樣以忍冬為原型,使用波形卷草莖骨骼,每段波峰相互纏結為網狀骨骼,網狀底端各伸出一支三瓣主葉,纏枝相背卷曲,在網狀下端形成一個小菱形,使纏枝卷草莖一眼望去,既像是漁網,又像是桃心,變化豐富,這樣的安排起到了分割畫面和裝飾漆棺的雙重作用。骨骼建立好后,棺槨畫家再根據網格內空間安排配以動物紋,空白處從主葉片末端再伸出小葉瓣,個別地方單線勾勒渦紋填充空白。動物紋的配置應是按照棺蓋部分王公王母的道教仙界主題來選擇的。此紋樣中的忍冬紋為多是三瓣葉或四瓣葉,組合方式有兩種,一種雙組葉相背朝下且葉柄相纏,另一種是單組葉首尾相連,一大一小組合呈“U”形,主要用在靠近邊飾的半圓中。棺槨畫家用石青,石綠和留白的顏色處理來增強忍冬葉的對比。
與此紋樣較為接近的是龍門石窟古陽洞魏靈藏造像龕龕柱(499~508年)和比丘法生造像龕柱(503年)3上部的紋樣。其基本骨骼,忍冬葉片的款式都極為相似,只是漆棺畫因主題需要,在網格內繪制了神怪異獸,而古陽洞的紋飾則是忍冬紋填充,最為接近的是太和八年(484年)的司馬金龍墓屏風邊飾,相比而言,司馬金龍屏風中的纏枝紋刻畫更為精細,將卷草莖的纏結方式交代清楚了。漆棺裝飾風格作為一個階段內流行的樣式,對于考古斷代具有一定參考意義,夏鼐先生根據墓中薩珊銀幣的斷代指出了墓室的上限,固原文物工作站根據漆棺紋飾與云岡9~10窟裝飾紋樣的橫向比對和北魏太和十年服飾改革的實施,將漆棺的年代確定為公元486年左右4,而龍門古陽洞龕柱的紋樣似乎沒有被參考。
漆棺畫卷草紋裝飾熟練使用二方連續的方法,主要用于長條狀的邊飾,其中以忍冬紋為原型的有單組葉波狀連續和雙組葉(Y字型)波狀連續。棺蓋板側面邊飾的葡萄紋為雙組葉波狀連續。
漆棺的前擋邊飾以兩個首尾相連的四瓣忍冬葉為母體進行二方連續,在波狀骨骼上形成了韻律感,以紅色、石青、石綠、深紅進行間隔填色。此紋樣為北朝早期忍冬紋的裝飾樣式,在后期各階段石窟、壁畫中都有出現,是較為常用的一種樣式。此款忍冬紋與龍門石窟古陽洞魏靈造像龕平臺下邊飾完全一致,與敦煌285窟西魏時期藻井圖案邊飾非常接近,不同之處為西魏藻井邊飾中葉片之間的忍冬莖較細,顯得更為柔美和富有韻律感。這使漆棺畫的年代與古陽洞年代關系更加緊密。
從造型角度來看,固原北魏漆棺畫中的裝飾紋樣在敦煌、平城以及洛陽的石窟壁畫和墓室漆棺畫中均有出現,屬當時較為流行的樣式。其中纏枝卷草紋的款式與司馬金龍墓邊飾最為接近,應與司馬金龍墓屬于相同粉本的作品,且與統治者推動佛教文化有直接關系。卷草紋的基本樣式為四瓣葉,三左一右,葉片較為飽滿,卷草莖較細,以波狀骨骼為主。卷草莖的交纏方式和葉片的造型也可作為漆棺斷代的參考依據。李姃恩博士在《北朝裝飾紋樣》中將此類型聯珠紋的流行時間考證為遷都洛陽前后至景明年間,這與多數學者將固原漆棺墓的斷代為太和十年左右基本吻合。
將漆棺墓斷代為太和年間是合適的,不過在缺乏具體證據的情況下,還不宜將之鎖定在太和十年(486年),從裝飾紋樣的比較來看,漆棺中的纏枝卷草紋、三角火焰紋等在北魏、西魏、隋代的石窟、墓室中有出現,而且流行的區域也比較廣。太和改制是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改革運動,太和十年的服制改革成效是有限的,尤其是地處原州的北方地區,從隨葬品中雖不能確定墓主人的準確身份,但也可以看出其身份和地位遠不如司馬金龍,并非高等貴族,服制改革所謂的完成應僅限于朝堂官場,并不會波及人們的休閑著裝。事實上,胡服因極為適用于經常騎馬的草原生活而倍受北方人喜愛,至隋唐而不衰。因此,可以據薩珊銀幣來推斷墓葬的上限,但不宜根據服飾問題來框定下限。
本文對固原北魏漆棺上的裝飾紋樣——纏枝卷草紋進行了簡要梳理和分析,裝飾紋樣所透露出的中西文化交流和藝術融合的信息與史料記載吻合。雖然在卷草紋的起源上有一定分歧,但是卷草(忍冬)紋在北魏時期被廣泛應用,則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卷草(忍冬)紋的出現似乎與北方游牧民族和絲綢之路的戰爭、商貿、文化交流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漆棺裝飾通過大量的卷草紋、聯珠紋反映出草原文化的信息,這區別于漢代動物紋、云紋為主的裝飾元素,某種程度上說,以卷草(忍冬)紋為主的植物紋樣有著中國古代的“胡”文化烙印。漆棺畫對空白的處理是棺槨畫家營造氣氛的手法,同時顯示出鮮卑人追求華麗、繁縟、飽滿的審美特點。農耕時代的文化交流應該是緩慢的、漸進的,也是逐漸變化融合的。卷草紋東傳的過程中也在不斷適應新的文化環境,產生新的文化內涵,與中原文化融合被賦予益壽延年的寓意。
注釋:
1.寧夏固原博物館編.固原北魏墓漆棺畫[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P1.
2.(唐)歐陽詢撰.藝文類聚(下)[M].北京:中華書局,1965.P1458.
3.李姃恩著.北朝裝飾紋樣[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4.P33.
4.寧夏固原博物館編.固原北魏墓漆棺畫[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P15.
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青年項目資助“寧夏固原北朝繪畫遺跡研究”(項目編號:14CF12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