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桂琴
廈門市金雞亭中學
課堂積極語言運用反思
——以課堂上,當學生說“金槍不倒”時為例
蔡桂琴
廈門市金雞亭中學
積極的課堂語言能夠給學生營造安全的心理環境,激發學生積級的情緒,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成功的體驗和被賞識的愉悅感,從而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積極語言;案例;反思
課堂中師生的互動情境大多時候是不可預設的。再高明的老師,也總會遇到學生突然提出的棘手問題。面對學生匪夷所思的奇葩問題或答案,是怒目而視,憤然喝斥,還是沉著冷靜,急中生智,努力從學生看似無聊甚至有些“黃”的問題中,發現其中蘊含的某些信息,為課堂教學服務,讓課堂教學得到優化,以實現預定的目標?下面,筆者通過課堂上發生的一個案例來說明積極性課堂語言運用的妙處。
那節課,校長出其不意地去聽筆者的課。筆者按原計劃上《蘆花蕩》。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從文本中學會分析人物形象及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課堂上有個環節,就是讓學生分組合作,討論本文中的人物描寫的方法及人物形象特點。學生討論得很積極,在分享討論結果時,一個學生提到了可以通過人物的外貌描寫看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點。那你能不能用一個成語來形容他?那個學生想了一會兒,一時答不出來。這時,其他同學發言了,一個同學說:“老當益壯”。“這位同學回答得太好了,非常恰當地用了‘老當益壯’這個詞……”筆者的話還沒有說完,一個調皮的學生突然高喊一聲“金槍不倒!”。全班同學剛聽一愣,接著是哄堂大笑。好一個“金槍不倒”!這個原來本義是稱贊使用冷兵器“槍”的武林高手英勇御敵表現的“金槍不倒”,其由原詞意引申出來的比喻義,現在學生視聽途徑多,也早熟了,因此大部分同學對其意是不言自明的。怎么辦?如果老師板起面孔狠批他口不擇詞,不夠有修養,勢必會造成課堂上師生關系的緊張,破壞課堂氣氛的和諧;而且,老師若處理不當,也等于主動跳進學生挖的坑了,會讓自己陷入尷尬的境地。
稍作鎮定,筆者急中生智,決定從這個詞的本義入手,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閱讀文本,把握人物形象。于是,筆者笑著對他說:“你認為‘金槍不倒’這個詞用在主人公身上,合適嗎?他身上有槍嗎?”他擺擺手,不好意思地說:“我只是打個比方,是說他很厲害而已。比喻不恰當,不恰當。”“他身上有槍嗎?”筆者追問道。“沒有,沒有。”他說。“那你能找到證據來證明他沒有槍嗎”“我找找。”于是,他開始快速翻書,終于找到了文中的一處“老頭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而且不帶一枝槍。”別的同學幫他又找到了一處:“為什么不能?我打他們不用槍,那不是我的本事。”“好的,你剛才找得很準,同學們的補充也很到位,事實證明,老人并沒有用槍。因此,‘金槍不倒’是不恰當的。但是,如果我要說這位老人他真的有不是槍的武器,你能找出老人用的武器是什么嗎?”筆者滿臉期待,面帶微笑。“我知道,我知道,他的武器是那只小船,那把竹篙。”他迫不及待地回答。“面對敵人的炮火,他只一人一船一篙,卻能自由從容越過封鎖線與眾多敵人單打獨斗,把對方打得落花流水。從這,你能看出老人什么形象特點嗎?”筆者乘勝追問。“說明他是智勝,表現老人的機智、勇敢”“好的。你回答得非常好。現在你明白嗎?言之有理,言之有據才是最有說服力的。對不?”
看他一臉受用的樣子,筆者心中是五味雜陳,驚、怕、喜兼而有之。反思課堂上自己所運用的語言,筆者自覺能夠有意識地運用積極語言。首先,面對學生匪夷所思的隨意性的回答,筆者沒有馬上進行否定性的評價,將其一棍子打死。相反,筆者能努力從他不合常理的回答中,找到可以為課堂教學所用的合理資源,然后不動聲色地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發言中不當的地方。這樣,學生對錯誤回答的自我否定,比別人去否定他,更能讓當事者自己信服。第二,在積極的語言暗示下,筆者抓住“金槍不倒”的本義和比喻義做文章,略去了其現在“你懂得的”比喻義,而著力抓住“金槍不倒原指使用冷兵器‘槍’的武林高手英勇御敵的表現”這個本義做文章,讓學生找出小說主人公在文中真正的“槍”來。這樣,本課堂上要實現的通過描寫(寫船和竹篙是側面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特點(機智勇敢)的目標也就實現了。這是課堂上生成的東西,沒有預設,沒有伏筆,來得自然而又巧妙,可算是變劣境為勝地,由意外帶來了精彩。第三,在與這位學生你來我往的語言交流中,筆者能始終注意用鼓勵的目光,溫和的微笑和充滿積極性的語言,恰如其分給予學生積極正面的評價。這樣,那位口不擇言的學生不但沒因此而噤若寒蟬,而且其學習熱情也激發起來。無論是回答問題,還是讓他找相關段落文字,分析人物形象,他都能積極配合,踴躍發言。試想想,如果他在說出如此偏“黃”的答案時,老師狠狠地批評了他。氣了自己,傷了他心,浪費了同學的時間,多不值啊。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絕對也會偏離本課的教學重點,目標的實現也就難乎其難了。
B·L.·Fredrick(1998)提出了構建(broaden-and-build)理論,認為某些離散的積極情緒,包括高興、興趣、滿足、自豪和愛,都有拓延人們瞬間知——行(thought-action)的能力,并能構建和增強人的個人資源,如增強人的體力、智力、社會協調性等。在本節課上,面對學生出乎意料的回答,老師做出積極的回應,這給了學生高興、滿足、自豪和愛。學生在一個相對安全的心理環境中,往往能夠產生積極情緒。這就是為什么后來那個學生能夠在后來的課堂教學中表現積極,學習專注和活動投入的原因。積極心理學要求心理學家用一種更加開放的、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等。作為教師也要有意識地選擇和運用積極的語言,在教學中給學生帶來積極的情緒和體驗。
總之,積極而恰當的課堂語言,它能融洽氣氛,化解尷尬,激發熱情。教師要智慧地運用積極課堂語言,讓其為優化課堂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服務,使課堂更添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