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友剛
通化縣學校后勤管理中心
在新課標下對初中生物教學的幾點理解
解友剛
通化縣學校后勤管理中心
在新制定的課程標下,要求教師在教學觀念和自身“角色”等方面都需要更新和轉型。生物學科,作為初中教學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把學科相關的“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如何改進“墨守成規”的教學方式方法?教師如何有效提高自身創新能力?是現階段在生物教育教學過程中急待解決的問題。
轉型;互動;調節;信心;興趣
現行的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必須有所改進,要求教師培養自身的創新能力、改善教學方式方法,通過情感感知在教學實踐過程的運用,推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激發其求知欲,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在初中階段,生物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如何挖掘學科自身特點,通過教師角色的轉型、授課過程的互動、運用情感的調節等手段,讓學生對學習產生信心和興趣。
初中生物學科新課程標準要求,在進行教學活動中要通過教師在教學過程的引導,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研究和探索,完成對新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如何有效地讓學生開展對新知識的研究和探索?授課教師首先需要充分理解新課程標對自身提出的新觀念和新要求,教師不再是“小講臺,三尺寬,一根粉筆講半天”的“教書先生”,而應該是對授課內容都可以充分理解,研究每一堂課知識點如何更好的讓學生融會貫通,轉型成為“研究型教師”。“高質量”的學生是“高質量”的老師培養出來的,要善于自我“反思”、增加自身內涵素養,提高教學過程實施的效果。老師是“土”,學生是“苗”,只有改良“土壤”品質,“苗”才能茁壯成長,才能碩果累累。學生對新知識的研究、探索和掌握的關鍵,取決于教師對學科內容的熟悉和掌握程度,通過對課程內容的編排和設計,需要教師在新課標下,如何將自身的教學能力、應變能力、實踐能力、適應能力等方面得到進一步提升。在生物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探索性的實驗和獨立實踐,發現和解決問題,完成對課程內容的理解,通過對課程內容的感知,實現獲得知識的認知。
隨著新課程標準改革的逐步深入開展,授課過程中的“師生互動”的作用必須得到關注和重視。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積極思維,就需要有效的“師生互動”進行引導和培養,“師生互動”過程能否達到預期效果是提高學生的積極思維能力是的“強化劑”。教師在開展授課過程時,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了解學生的個體發展水平,更好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通過有效的“師生互動”,讓學生參與實踐,讓他們在心理、情感和體驗等方面活動與老師產生共鳴,促使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的狀態中,逐步提高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積極的“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自主構建知識結構的基礎上,達到認知上的飛躍。再在完成授課內容的同時,還可延展到其他學科,讓同學們分析在其他學科學習過程中,是否有與授課內容相關的知識點,并列舉說明,加深學生的感知、認知和記憶。
情感往往直接影響學生的認知水平。對于個體而言,在愉悅的狀態下,通過個體的器官感知,更容易的接受外界信息,對信息的認知更為深刻;反之,在憂郁、煩躁、苦悶的狀態里,個體往往排斥外界信息,更難以接受。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直接引導者,要了解個體情緒對人體認知活動的影響,利用正面的情緒,激發學生正面的情緒,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提高“教與學”的效果。尤其是在單純的理論性的知識,這些知識會讓學生覺得枯燥、抽象、難以理解和掌握。若教師在授課前,先引入一段故事或現實中比較流行的生物科技類新聞,就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自身的情感進行合理的調節,能有效的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而極大的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有意識的對課堂內容進行設計,讓學生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加學習興趣的培養。尤其是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利用設計合理的小實驗加以輔助,更容易實現教學目的,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課堂內容無論多么生動的講解,都讓學生感覺到乏味。教師可以利用一些簡單、易得、易做的小實驗,讓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變化產生好奇,再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講解,讓學生分析及討論實驗的過程中的變化,衍生出授課內容,更容易讓學生分辨和掌握。這樣,既能達到“寓教于樂”,又能更好的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同時,教師在某種程度上也得到了鍛煉。
作為一名在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師,需要有效的轉型自身的角色,并在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有計劃、有目的的對課堂情境進行精心設計,合理的運用情感調節,積極的開展師生互動,才能真正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積極培養自身和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老師在“寓教于樂”中探索,學生在“寓教于樂”中學習,這樣才能培養更高素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