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林西縣新城子寄宿制小學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王超
林西縣新城子寄宿制小學
自從第三次工業革命-信息技術革命發生之后,信息技術逐漸被引入了中國。在這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各行各業都利用高科技追求高效率。教育行業也不例外,作為改革開放的重點領域之一,以多媒體技術為教學手段的教學方式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熱潮,同時,它也確實提高了我國的教學效果。本文將著重從現代技術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適時性,現代技術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魅力的優勢以及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誤區等三個方面來研究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希望可以為促進我國小學語文教育提供幫助。
多媒體技術;小學語文教育;運用;研究
科教興國戰略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戰略之一,一直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所以,自從歐洲國家興起了信息技術革命之后,我國就積極引入,這才有了今天以多媒體技術為主要教學手段的教學方式。這種教育方式毫無疑問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教育業的發展,但它也存在一些誤區,所以,本文將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從多個方面來研究多媒體技術對教學的運用。
(一)根據教學環節,設計時機
課堂有個很好的導入,對整堂課學生的學習效率都有很大影響。所以教師要積極利用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課文《司馬光》這一節課時,教師一上課就可以讓大家做一個思考,假如幾個小朋友一起玩耍,其中一個掉進缸里,那么你會怎么做呢?在學生提出多樣的解決方案之后,教師可以說,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文章的主人公,他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那么讓我們來看看他是怎么做的呢?然后打開多媒體,教師可以提前找好關于司馬光砸缸的這一故事動畫小視頻,視頻中鮮明的色彩,童稚的聲音以及動畫的場景一定可以讓小學生感興趣。以這樣的方式引入課堂,整堂課一定有聲有色,效率極高。
(二)根據思維特征,捕捉時機
電教媒體在課堂上的出現一定要符合教師教學的需要,它的適時性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知識。比如在學習《黃山奇石》這一節內容時,教師首先帶領學生通讀課本,盡可能地用學生所能理解的語言為他們描述黃山的奇觀景象,云霧繚繞,叢林茂密,各種各樣的大巖石或者小卵石隨處可見,有的高聳入云,有的小巧可愛,甚至可以把玩在手心。教師在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想象力之后,打開多媒體,讓學生親眼觀看黃山奇石的真實場景,有些或于和他們腦海中想象的一樣,有些甚至更加美好,這樣學生一定可以加深對課文語言的理解,加深對奇觀景象的印象。
(一)巧用多媒體手段,突出教學重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對于課本中的有些推理性比較強的知識,以小學生當前的思維能力可能還不太能理解,即使教師手口并用,其講說學生也不一定能明白,不如給他們看直觀的場景更加有說服力。比如在學習《刻舟求劍》這一節內容時,學生可能并不能理解其中的原理,有些甚至和在穿上做標記的人想法一致,這就需要借助多媒體來還原真實場景了。教師在多媒體上分別展現船和劍運動的規律,讓學生明白二者并不是保持相對靜止狀態,這樣學生就能明白,等船停下來的時候是找不著劍的。像這樣的教學重難點教師就需要利用多媒體來幫助學生理解了。
(二)巧用多媒體手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
因為小學生還沒有到了見多識廣的地步,對于好多未知的東西都只能自己想象。而想象需要借助大腦中已有的圖形來完成。多媒體技術可以讓學生了解外面的世界,幫助增長學生的見識,豐富學生的想象力。這樣就可以增加學生思維的活躍性了。同時通過經常觀察直觀的,真實的景象,加以老師的點撥,就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所以教師在尋找教學資源的過程中,要著重注意資料對學生這兩種能力的培養。
(一)為表現多媒體而濫用多媒體
上文中已經提到過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技術的適時性很重要,它是根據教學需要而出現,并不是隨意濫用,那樣反倒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有些教師可能為了追求教學過程的花哨,形式多樣。在教學的各個部分都強行插入多媒體。比如利用多媒體來閱讀題目或者朗誦課文,這些原本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親自完成的事情反倒被多媒體代替了。讓多媒體成為了教學的主要手段,老師成了輔助工具。最重要的是這樣并沒有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反倒讓學生分心,這就違背了我們在課堂中引入多媒體的初衷了。
(二)根深蒂固的“課”件性
引入多媒體之后,不僅方便了學生課堂聽課,教師的教學工作也簡化高效了許多。我們常見的形式就是教師在課堂上完全利用多媒體課件來教學。這種課件一般是別人制作好,教師直接下載來用的。這種課件一般只適合制作者本人,針對自己的學生使用。教師為了追求課堂的形式美感以及為自己減負,就直接下載別人的課件來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并不適合自己的學生,且浪費了教學課時,可謂華而不實。
[1]趙克勤.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學周刊,2014年12期
[2]郭冰薇.淺談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學周刊,2014年15期
[3]丁鐵剛.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現代農村科技,2015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