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英
溫州市經開區沙城鎮第一小學
新課程背景下構建小學數學品質課堂的若干思考
王海英
溫州市經開區沙城鎮第一小學
數學是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要學習的一門重點學科,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構建小學數學的品質課堂也逐漸成為了數學教師的共同追求。本文在遵循新課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下,著重介紹了品質課堂的特點,并提出了構建小學數學品質課堂的幾點方法,希望可以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借鑒。
新課程;小學數學;品質課堂;構建
新課程改革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不僅注重知識的傳授,也注重學生能力的發展,而品質課堂主要指的是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達到教學目標,實現有效教學。在新課程背景下構建出數學的品質課堂需要教師不斷的探索創新。下面筆者就結合自身經驗進行簡單的闡述。
1.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相結合
品質課堂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而新課程也強調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而且要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因此,將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合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品質課堂的基本特點,教師也只有在數學課堂的教學中做到這一點,才能真正地構建出高品質的數學課堂,為小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學生的樂學與課堂的高效相結合
學生是課堂學習中的主體,使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的學習中,享受學習過程的樂趣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只有對學習充滿濃厚的興趣,享受學習的快樂才能以積極的心態應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如果學生對學習產生厭煩感,他們在學習中就會產生惰性心理與行為;如果學生僅僅是享受學習的過程,而學習的效果一般,也不符合品質課堂的要求。因此,只有將學生的樂學與課堂的高效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地構建出品質課堂。
1.引導學生探索學習,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充分地發揮出自身的引導作用,鼓勵學生積極地進行思考與探索,從而使其在自主的學習中體驗到成就感,成為課堂學習中的主人。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的方式時,還要注意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教學內容的切合程度,不能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將過復雜的問題拋出來讓學生去探索,以免得不償失,降低學生的學習欲望。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的內容時,由于這些內容是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那么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方式來參與課堂,使其通過對年歷卡的觀察和思考,回答以下幾個問題:①一年有幾個月?每個月的天數一樣嗎?②按照天數可以將月份進行怎樣的分類?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索,學生也會認識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2.設計課堂教學方法,注重激發學生興趣
要構建出品質課堂,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是不可行的,這也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因此,數學教師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結合教學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設計相應的教學方法,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而且,新穎的教學方式也會讓學生產生新鮮感,避免審美疲勞,從而可以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可以聯系生活中的“切西瓜”讓學生思考,這樣的教學方式既充滿了生活氣息,又可以滲透教學新知識,學生也可以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再如,在教學“多邊形的面積”中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通過實際動手操作的方式來進行探究,經過學生親自的裁剪、拼接,他們也會對所學的內容本質有更深的理解,從而有助于數學教學的效果保證,有助于品質課堂的構建。
3.健全課堂評價方式,促進教學效果提升
評價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教師可以在評價中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針對性地設計接下來的教學;也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改進不足之處,進而提升教學效果。因此,重視課堂的教學評價環節是十分必要的。教師可以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模式,讓學生在評價環節中可以及時地查漏補缺。
數學教師可以設計“三維評價”的方式,即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教師評價。自我評價主要是學生總結自己在課堂上學習的收獲及不足的地方,并相應地提出改進的方法;學生互評主要是讓學生小組成員互相評價,以幫助學生更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學習情況;教師評價則主要是起到鼓勵性的作用,通過激勵性的評價來肯定學生的成績,并委婉地提出改進方式等。通過這三個環節的評價,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會得到激發,從而為高效教學的實現提供了條件。
在新課程的教學背景下,構建小學數學的品質課堂是必然的趨勢。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在提升自身專業技能的基礎上精心地設計教學,創新數學教學的形式,豐富教學的內容,讓小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并享受整個學習的過程,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打造出高品質的小學數學課堂。
[1]張麗秋.如何構建小學數學自主學習高效課堂[J].好家長,2017(07)
[2]關海艷.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幾種策略[J].好家長,2016(47)
[3]孫麗芳.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探索與思考[J].成才之路,20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