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宇
日照市外國語學校
小課題研究,真的“大”有作為
趙振宇
日照市外國語學校
接觸小課題已經四年了,這四年來,一路摸索,一路跟隨專家同行,我學到了很多,也對我的教學理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曾幾何時,數學的邏輯思想早已根深蒂固,深入人心,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把它一代代的傳承下去,至于為什么要這樣規定,沒有什么可懷疑的。而小課題研究則打破了這種代代相傳的常規模式,采用開放的課堂組織形式,由教師提出相應的課題,學生分組課下研究,課上交流匯報。整個研究過程老師完全放手交給了學生,教師只是對學生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給予個別幫助和指導。小課題研究注重的并不是它的結果,而是研究的過程,既尊重學生的學習規律和創造性,又是對學生主體的凸顯,對人文精神的還原。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我們的教育是要挖掘他們的潛力,而不是像應試教育那樣一層層地填埋。而小課題研究,恰是打破了常規教學的模式,還給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權利。以下就結合我對小課題研究和再創造的理解,談一下自己的認識。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活動的過程。學生只有通過動手操作才能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傳統的教學往往忽視學生的探究過程,直接把公式或者結論灌輸給學生,于是,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得不到培養。除此之外,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由于學生沒有經歷知識的習得過程,也很容易造成遺忘。而小課題研究則打破了傳統的以教為主的模式,不僅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識,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比如說,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節課,老師首先出示給大家布置的研究任務:“給你一個平行四邊形,怎樣可以求出它的面積?你覺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什么有關呢?如何證明你的猜測?”接著,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工具,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在課下自行探索。遇到不明白的問題既可以請教老師,又可以查閱資料,總之,學生的學習變成了積極主動的過程。而老師則放手的交給了學生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思維能力,利用已有的認知經驗進行探索和研究,然后再自己撰寫研究報告,并在課堂上進行交流。
學生們的研究可謂是五花八門,有的是采用了數格法,先數整的,再數半格的,不滿一格按半格來算。還有的采用公式法,由生活中的紙盒聯想到,紙盒越扁,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越小,于是他們大膽地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會不會和高有關系呢?”繼而學生們通過剪拼的方式,沿著高剪,拼出了一個長方形,通過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求得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還有一些小組分別采用了折疊法和拼折法。通過這樣的小課題研究,放手讓學生們進行動手操作,學生的思維就不會受到課堂的限制,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了有效的提高,這是常規課堂難以做到的。
小課題研究的教學內容既可以是計算課,又可以是圖形課、概念課,既可以是課內教學,又可以是課外教學。內容涉及數學學科的每一個分類,可以說是無所不包。不僅如此,小課題研究的課堂是開放性的,學生們可以借助身邊的有效資源,以生活經驗為素材,進行有效的探索和研究。
比如有一堂小課題研究課:如何測量不規則物體的周長,這是個常規課程之外的內容。我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把自主權放給了學生,讓學生首先思考,像樹葉這種不規則的物體,如何測量它的的周長。學生們在課下進行著小課題研究,想出了很多種方法。有的學生先把樹葉畫到紙上,然后用直尺一厘米一厘米的測量。當然,這種測量的結果是不準確的。有的學生想到了用卷尺進行測量,這樣,測量的結果會更準確些。還有的同學想到了用一根繩子,繞樹葉的周邊圍一圈,把繩子剪斷,然后再測量繩子的長度。課堂上,我讓學生們將這幾種方法一一作了匯報。然后讓學生們對這幾種方法進行評論。孩子們紛紛覺得第一種方法存在很大的誤差,樹葉的周長是曲線,用直尺進行測量,肯定不夠準確。不過若是以毫米為單位,一點一點的測量,倒是更接近些。我又讓他們當場測量了一下,發現確實精確了些,但是這樣做很麻煩,而且不容易操作。對于第二種方法,孩子們倒是比較認同。但是我接著向他們發問:“在現實生活中,卷尺很難找到,要想利用現有的條件,測量出不規則的圖形的周長,該選用哪種方法?”孩子們一致認為,應該選用第三種方法。接下來,我讓學生們采用這種方法,測量任意不規則物體的周長,孩子們紛紛動手操作起來,操作的也越來越到位,在一次次的嘗試中,體會到度量的意義。
這四年來,我很慶幸接觸了小課題研究這一新的教學模式,我也一直采用著這個模式進行教學。最直觀的改變,就是孩子們探究能力的培養,表達能力的提高,以及數學思維的拓展。看到孩子們這些可喜的變化,我感到很欣慰,也發現了一個現象,那就是在小課題研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往往不一定是平時學習最好的,也就是說,小課題研究的評價機制,有別于原來的“分本論”。小課題研究調動起了孩子們的參與意識與探究熱情,在這個大課堂里,無論孰對孰錯,只要經過一番思考,都是成功者,都能受到表揚,學生們一下子消除了心理的戒備,紛紛開動腦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我想,相對于傳統教學,小課題研究的教學模式的確會麻煩一些,從課題的確定到小組任務的分派,從老師課下一遍遍的指導到課題匯報的整合,都需要耗費一定時間,最為關鍵的是,收到的效果無法用分數去衡量,無法立即體現。但是,盡管如此,我發現,孩子們的數學思維得到了鍛煉,能力得到了提高,這對孩子們今后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嘗到了小課題的甜頭,在今后的教學生活中,我會繼續去嘗試采用這種方式來上課,讓課堂打破時空的限制,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讓自己和學生一起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