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德敏
湖北省咸寧市嘉魚縣實驗小學
傾聽給課堂帶來生機與活力
殷德敏
湖北省咸寧市嘉魚縣實驗小學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習慣了學生傾聽老師滔滔不絕的講解,卻經常沒有耐心傾聽學生不合心意的回答。那些發言要么被老師打斷、終止,要么被老師一句客氣的“請坐”給否定了。即使是在聽,也僅僅是表面上的敷衍,為了顧及一下學生的面子而已,根本不知道學生“荒唐想法”背后的真實思維過程。教師應該真正把自己放在和學生平等的地位,耐心、細心地傾聽學生所講,從中了解學生的原生態的思維過程,發現創新思維的“智慧火花”。
在上課發言時,學生們的答案五花八門,有的完全正確,有的錯得離奇,有的難以理解,有的“荒誕不羈”,有的甚至是“鉆牛角尖”。可這種種“怪象”與“亂象”恰恰體現了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和積極努力的思考。作為老師,有責任保護孩子們的自尊心和探究意識,應該鼓勵學生敢于思考、敢于表達、敢于質疑,促使學生全力融入到學習與交流的全過程中,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在教學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和基本計算應用之后,我給學生們出了一道稍有一點難度的習題:“有一個圓柱體,它的側面積是50.24平方厘米,底面直徑是8厘米,求這個它的體積。”
在教師引導學生審題明意之后,按照公認的常規想法,絕大多數孩子無一例外地覺得,求圓柱體體積的關鍵是必須先求出它的高,因此制定了以下解題計劃和步驟:①計算圓柱體的底面周長:8×3.14=25.12(厘米);②計算圓柱體的高:50.24÷25.12=2(厘米);③計算圓柱體的體積:3.14×(8÷2)2×2=100.48(立方厘米)。
在絕大多數同學忙于計算時,一個平時表現不怎么搶眼的學生搶先說出了得數:體積是100.48立方厘米。我掩飾不住內心的疑惑:“你怎么這么快?是怎樣計算出來的?”這個學生輕描淡寫地說:“很簡單呀,50.24÷2×4=100.48(立方厘米)。”有好多同學嘰嘰喳喳地叫起來了,“你這是巧合吧?”“我們一般算圓柱的體積都要用到3.14,你這種方法根本沒用啊?”“這沒什么道理呀?”……我也沒一下子弄明白,但從這個學生很不服氣的表情中,我感覺到他似乎有自己獨到的想法。我暗示自己冷靜了下來,“請你講一講思路,解除老師和同學們心中的疑惑,好嗎?”這個學生理直氣壯地說:“我們不是學過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嗎?可以把這個轉化方法用到這個題目的解答上來。首先將圓柱體順著高平均切成若干份,再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體積不變。然后將它平放下來,這樣它的底面積就正好等于原來圓柱體側面積的一半,因為原來的側面是個彎曲的面,而現在成了長方體的上下兩個底面。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體的半徑。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所以圓柱的體積=50.24÷2×(8÷2)=100.48(立方厘米)。
我仔細傾聽了他的講述,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個孩子與眾不同的解法真的是獨具匠心、別出心裁、學以致用。太聰明了!這么有創意的方法怎么能就這么輕易放過呢?我趕緊將圓柱體體積計算公式的教具拿出來,和學生一起重溫了“化曲為直”、“化圓為方”的轉化和推導過程,孩子們水到渠成地總結出了求圓柱體體積的“另類計算公式”——圓柱體的體積=側面積÷2×半徑。學生們不但弄清了算理,而且充分感受到重視動手操作和空間想象力的神奇作用,發展了空間觀念。同時,也讓我真正體會的教學民主所帶來的“教學相長”,體會到傾聽給課堂帶來的生機與活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藝術的基礎在于教師能夠在多種程度上理解和感覺到學生的內心世界。”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率先垂范,“洗耳恭聽”,傾聽學生的“滿嘴荒唐言”,欣賞他們“怪異思維”中智慧的閃光。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情緒和課堂表現,傾聽他們的竊竊私語和發言,當他們提出與大多數同學或老師迥然不同的觀點和方法時,無論正確與否,都應該給學生充分表達的時間和空間。在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學生才能暢所欲言,在爭辯性的交流與對話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此過程中,教師必須全神貫注,以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力和快速敏捷的分辯能力捕捉稍縱即逝的、彌足珍貴的動態生成資源。
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影響著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發揮孩子身上蘊藏著的無限創造潛能。《學習的革命》一書中有一句名言:“人的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被點燃的火把。”教育不應該把孩子越教越死,不應該由教師設置好各種條條框框,讓學生去鉆、去套,而是要設法激發學生去探尋、去發現、去創新的欲望和熱情。要想方設法給孩子們提供展示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舞臺,絞盡腦汁拓寬孩子們自由創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們能酣暢淋漓地釋放創造的能量。對學生的創造欲望——哪怕是只有一丁點的智慧火花,我們也必須像母親呵護孩子一樣去精心保護,多給他們成功的鼓勵,少給他們輕描淡寫的漠視和嚴厲的訓斥,否則,創造的幼苗就會很容易被扼殺在萌芽狀態。
因此,我們要做到“三忌”,即:廣開言路——忌以“權威”之標準抑制孩子的異議:平易近人——忌以冷漠之態度對待孩子的求知;因勢利導——忌以僵化之觀念主導課堂的教學。
“以學生為主體”“以生為本”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教師只有愿傾聽、能傾聽、會傾聽,才能快速捕捉和采集相關有用信息,相機調整教學流程,關注學生困惑的焦點,在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中引導學生思辨,讓課堂更加充滿生機與活力,像李鎮西老師那樣能夠聽到“花開的聲音”。
[1]華長慧.創新教育百例.創新教育百忌[M].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2]王加斌.讓師生在傾聽中共成長.華夏教師,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