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潔
山東省郯城縣實驗中學
培養問題意識發掘創新潛能
徐潔
山東省郯城縣實驗中學
在社會急需創新人才的今天,問題意識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師生密切聯合共同努力,長期堅持不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加強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們多問幾個“為什么”,多一些好奇心,多一點尋根究底的精神,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使他們成為創新人才,從小就應該讓他們善于提問。
培養問題意識;發掘創新潛能
“我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過是喜歡尋根問底追究罷了。”所有有成就的科學家都有一個重要共識。這不是他們偉大的謙虛,而是他們的真實表達。這個充滿了夢想且并不一本正經做學問的德國青年竟一路追隨著好奇心直至超越了在物理學頂峰的牛頓。他還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在社會急需創新人才的今天,問題意識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讓學生學會“質疑問難”是創新教學的首要任務。
一個學生如果生活在“嚴肅有余”的班級中,處處小心謹慎,思想就會受到壓抑,不敢越雷池一步,就根本談不上創新。民主和寬容對學生敢于大膽想象,大膽創新是很重要的條件。課堂上,老師們要敢于讓學生就不會的問題和與教材相關聯的問題甚至不相干的問題大膽提問。對于學生的不乏幼稚的問題和帶有深思難度的問題都一視同仁,認真給于學生解答,直到他們茅塞頓開,切不可對學生幼稚的問題進行打擊,甚至嘲弄和譏諷,這樣會閉塞學生提問的勇氣和信心。對學生提出的有時是教師也不一定會及時回答出來的問題,教師要學會委婉地告訴學生思考一下在回答或者下節課再告訴你,切不可推卻,甚至訓斥學生,也不要感覺到沒面子,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偽和做作,教師尤其要做這方面的表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老夫子是圣人,都有不會的問題,現代科學日新月異,理論和時間問題層出不窮,我輩有點不會的問題甚至被學生問倒,這有何丟人的?教師應該虛懷若谷創造條件讓學生大膽質疑,敢于問難,看到這樣的學得深學得透的學生,這是教師的驕傲和自豪呀。
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有好奇心才會有求知欲。因此,好奇心是創新的動力。強烈的好奇心會使人對事物發生疑問,樂于探索,賦予追根問底的精神。因此,保護、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提出各種新奇的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的動力。
如在復習平面圖形的面積時,有的學生經過觀察、思考,好奇地提出:“能不能將梯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都用‘上、下底之和與高的乘積的一半’,統一成一個求積公式?”經過驗證,說明他的想法是正確的,從而又創造出一個新的認識。
在學生產生好奇、勇于提問的同時,還應注重培養學生提問的發散性,對一個問題盡量提出多種可能性,從一點向四處發散,尋找多種答案。發散思維的培養,使學生不拘泥于一個途徑,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問題的信息朝各種可能的方向擴散,盡可能作出合乎條件的每種解答。在教學中教師要適當設計些開放性題型,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程度。如在復習分數應用題時,出示如下復習題:“六年級一班同學參加數學興趣小組的15人,參加美術興趣小組的有12人,________?”學生看題后,從簡單應用題、分數應用題入手,通過盡情思考、交流,到應用“比”、“百分數”的知識,使學生提出多達近30個問題,充分體現了發散性思維的創造性,促進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引導使學生認識到會問是具備質疑能力的重要標志。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要做好示范。學生的一切活動都是從模仿開始的,質疑也是如此。教師要注意質疑的“言傳身教”。其次,教師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質疑一般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處,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算理的推導過程中,解題思路的分析過程中,動手操作的實踐中,既可以在正面質疑,也可以從反面或側面質疑。第三、教學生會說。一開始學生提的問題可能有時不得要領;有時只言片語;有時淺顯幼稚。這時教師要扶一把,送一程,采取低起點、嚴要求、勤訓練、上臺階的策略,循循善誘不厭其煩,使學生逐步學會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疑惑,并進而達到問得巧、問得精、問得新、問得有思維價值。
培養和引導學生有問題意識是教師貫徹教學意圖,完成教學任務,師生之間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而不能曇花一現,流于形式。因此,教師要掌握好時機,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善于提問題,鼓勵學生積極求異,提倡創新意識。把教材和學生實際結合起來,設計問題,讓學生感知教學就在生活中,從而啟發誘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善于提出問題,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如:在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之后,教師讓學生做一調查,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這一方面的知識,舉例說明。生A:家里裝修時,需計算墻面、地面的面積要用到這方面的知識。生B:在修建水池時,計劃需要多少塊瓷磚要用到這方面的知識。生C:在粉刷房屋時,也要用到這方面的知識。甚至有學生說,做家具也用到這方面的知識。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使學生發現生活數學,喜歡數學,讓數學課堂教學貼近生活,培養學生善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