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欽
摘 要:游離于正規金融體系之外的民間借貸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因正規金融體系貸款供給不足等原因,近年來民間借貸在我國民間資本活躍的東南沿海地區及資源富集度高的西部地區發展迅速,對緩解企業及居民資金壓力、維持生產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填補了傳統金融機構因為風險控制等原因的市場空白,對維持地區經濟活躍立下汗馬功勞,是正規金融體系的重要補充。然而民間借貸規模不斷擴大和監管缺位的矛盾也日益凸顯,進而產生一系列金融和社會問題。加強民間融資的監督管理,取其優點,去其糟粕,是金融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民間借貸 風險 利率 登記制
中圖分類號:F83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9(b)-040-02
1 民間借貸概述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的規定及慣常理解,民間借貸是指非金融機構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之間及相互之間的資金融通行為。建國以來,對民間借貸行為的法律規范也日趨完善,在遵循利率不超人民銀行基準利率4倍、組織形式合法等相關規定的基礎上,《合同法》規定,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到期返還借款并支付利息的行為受到法律保護,明確了民間借貸行為的合法性。2014年3月1日正式實施的《溫州市民間融資管理條例》,是我國民間金融改革試點的階段性成果,為民間借貸行為規范化運作提供了指引。鑒于登記程序的缺失,我國民間借貸的規模很難得到精確的統計數據。中國人民銀行和銀監會于2008年在對11000戶自然人、7500戶中小企業調查之后測算,民間融資額大約2.5萬億元。到2012年,據宜信財富聯合西南財經大學發布的中國民間金融發展報告,中國家庭民間金融市場規模就達5.28萬億之巨,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
2 利率分布與風險差異
高利率一直是民間借貸給與外界的印象。在對滇西某市數位專門從事放貸且資金規模較大(超過2000萬)的“資金掮客”走訪調查的基礎上,結合目前民間借貸市場的客觀情形,可根據利率水平將市場分為三個層次。
2.1 低利率互助式借貸
這種借貸方式主要在有血緣關系、親緣關系和地緣關系的當事人之間產生,是所有民間借貸方式的鼻祖,可考證史最長。其特點為金額不大,主要用于如孩子讀書、生病就醫、偶發事故等短期生活需要,也有少量企業法人以這種方式拆借資金。借貸行為發生的基礎是出借人對借款人的信任或礙于情面無法拒絕,往往不以書面形式簽訂借款合同,比較普遍的形式是口頭協議或形式要件不全的借據。互助式借貸的利率較低(年化0~10%),很多當事人沒有利率約定,借款人還款時,以靈活的方式對出借人進行不定額的利益補償。根據西南財經大學發布的調查報告,這部分借貸行為增長速度緩慢,甚至呈現萎縮的態勢。就風險而言,低利率借貸的風險主要集中在因借貸手續不完備而引發法律風險。出借人沒有取得借款合同或借據,產生糾紛后因舉證困難而無法獲得法律支持。宏觀層面上看,低利率民間借貸存量規模雖大,但非常分散。基于借貸行為產生的基礎,絕大多數以此方式進行資金拆借的當事人都是點對點地展開借貸活動,出借人沒有高利息的激勵,對借出的金額會進行理性的控制。即便借款人最終不能履約,風險很容易被控制和吸收,不會對整個金融體系造成直接而明顯的沖擊。
2.2 中高利率的風險型借貸
這是成因最為復雜、經濟風險最高、規模最龐大的民間借貸組成部分。利息率介于年化10%~120%之間,主要集中區間為年化24%-60%,即民間俗稱的月息2~5分。
從結構上看,中高利率民間借貸可分為生產型、轉移型和騙局型。生產型是指借款方融入資金的目的是用于生產經營活動,期限一般較短,以2~6個月期限最為常見。參考目前我國行業平均投資回報率,企業明顯無力長時間承擔如此高昂的利息。從行業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利潤水平較高的采礦和房地產開發行業,一般有一定資產作為償還保證,以中小型企業為主要參與者。轉移型主要是企業在結算銀行貸款時由于流動資金不足而借助民間借貸用于過橋,這種類型的借貸活動受國家產業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影響很大。近年來隨著房地產行業的調控和采礦業的低迷,部分資金緊缺的公司被銀行抽貸資金鏈斷裂而破產,壓死企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長時間承擔高額的民間借貸利息。騙局型是指借款人利用高息引誘吸收借款,會逐步轉變為非法集資行為。通過不斷借入資金來結算前期債權人的本息,債務雪球越滾越大,形成典型的“龐氏騙局”,最終崩盤。在實踐中,以上三種形式也會出現混同和轉化。
從風險角度看,此類民間借貸的各方參與者均面臨很大的風險,也會對金融體系造成很大的影響和沖擊。調查數據顯示,出借方的資金來源包括自有資金(儲蓄)、低利率銀行貸款(抵押類和信用類)和拆借資金,資金源頭就帶著比較高的杠桿。而對于借款端來說,幾乎沒有合法行業的利潤率能覆蓋這么高的利息,使用借款的時間周期越長,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就越高。民間借貸市場一旦崩盤,因借出的資金無法收回產生的部分風險會被吸收(自有資金),但大部分不可避免的會向金融體系傳導。
2.3 超高利率的毀滅型借貸
利率介于年化日息120%~5%之間,大幅超過法律保護的上限。這類借貸行為數量占比小,但社會危害性極大,即民間典型意義上的“高利貸”。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利滾利(俗稱驢打滾)、在交付本金時先扣除利息(俗稱斷頭息)現象普遍存在,借款人實際支付的利息比雙方約定的更高;第二,借款主要用于投機和賭博;第三,借貸過程中往往伴隨著黑惡勢力和其他違法行為;第四,不受法律保護的借貸活動通過各種形式披上合法的外衣。如基于賭博等違法行為產生的借款本息積累到一定量時,出借方會要求借款人重新書立借條,且在借條上注明借款用于生產經營等合法用途。從風險角度看,此類借貸活動不僅會引發借款人的財務風險,更嚴重的是會衍生出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暴力追債等基于高利貸產生的惡性事件層出不窮,山東的于歡案就是其中的典型。近年來,校園貸等經過包裝的高利貸行為活動猖獗,借款幾萬元一年滾至上百萬的報道屢見報端,對當事人身心和家庭經濟狀況造成嚴重的影響,需要引起監管部門高度警惕。綜合來看,互助型借貸和風險型借貸對經濟和社會既有正面的影響,也有負面影響,毀滅型借貸則完全是社會的毒瘤。
3 民間借貸風險成因分析
基于民間資金充裕、金融體系信貸供給失衡等原因,民間借貸的存在有其現實基礎。在肯定其積極因素的同時,也需要控制其消極的影響。近年來,借貸糾紛、非法集資、卷款跑路等報道不絕于耳,累積的風險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民間借貸崩盤導致風險擴散最終對金融體系造成沖擊的原因包括兩方面:第一,利率過高是風險產生的根源。借貸鏈條斷裂的根本原因是借款人所從事的業務活動產生的利潤不能覆蓋借款利息,導致生產型借款和轉移型借款向騙局型借款轉化。第二,信用信息不透明是風險累積和擴大的主要誘因。在民間借貸活動中,即便是毀滅型借貸,出借人在借出款項之前均會考慮風險因素。如果知道借款人沒有償還能力,借貸行為便不會發生,風險也不至于過度累積。慣常的是,借款人往往善于用住豪宅、開名車、展示資產和進行奢侈消費等方式進行自我包裝,使風險識別能力不強而又追求高息回報的出借人造成錯覺,認為借款人的資產完全能夠覆蓋負債。比如借款人名下資產價值300萬,分別向10位信息不能對流的出借人各借100萬,則每一位出借人均會認為自己借出的資金很安全。受誘騙的人數越多,風險敞口越大,崩盤后造成的沖擊就越強。
4 風險控制的機制探索
厘清民間借貸風險形成和擴散的原因后,探索風險控制機制就可對癥下藥:其一,針對利率過高的問題,應加大對融資困難的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企業家在經營過程中拆借高息的民間借貸資金實是無奈之舉,要緩解中小企業的資金饑渴,單靠傳統金融機構增加信貸投放遠遠不夠,也缺乏效率。可以通過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鼓勵和培育創投基金、大力發展合規互聯網金融的方式,拓展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逐步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其二,針對信用信息不透明的問題,可以借鑒溫州金融改革經驗并加以優化,實施民間借貸登記制。制度的安排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從立法層面對借貸雙方進行激勵和懲戒。初期可以規定未經登記不能主張利息和行使抵押權,逐步過渡到未經登記借貸行為不合法;第二,合理控制登記成本,借助科技手段,建立網上登記平臺,讓借貸雙方隨時隨地可以完成登記。第三,出臺配套的財稅政策,不因登記產生高額的稅費而推高融資成本。微觀層面看,登記信息完善后,出借人可以及時而全面地了解借款人的信用信息,進行風險識別。從宏觀層面看,管理層可以依托登記平臺提供的數據監測規模和評估風險,有針對性地對潛在風險較高的借貸行為進行規制,防止風險擴大和傳導。
5 結語
在監管過程中,根據風險程度的高低及對經濟社會影響差異,應該實施差別化的措施:互助型借貸,因其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小,是經濟活動中重要的潤滑劑,只需防止向其他類型轉化即可;對有百害而無一利的毀滅型借貸,應該嚴厲打擊,通過高利貸入罪等法制改革進行抑制;對于對經濟增長有貢獻又有可能引發金融風險的風險型借貸,肯定其積極的一面,控制其消極的因素。建立合理的風險控制機制,對加快民間融資陽光化、激活民間資本和控制金融風險具有重大意義,也符合中央“整治金融亂象”的政策性要求。
參考文獻
[1] 王瑞,唐博超.我國民間借貸中的影子銀行現狀及其發展出路[J].蘭州學刊,2012(12).
[2] 胡勝波.民間借貸的法律問題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2.
[3] 朱振球.民間借貸趨勢分析與風險防范策略研究[J].金融經濟, 2010(02).
[4] 夏曉虹.當前民間借貸的新動向及應對策略[J].金融經濟,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