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瀅斐 (浙江省寧海縣教育局教研室 315600)
讓“關注學生”落到實處
印瀅斐 (浙江省寧??h教育局教研室 315600)
隨著“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新理念深入人心,現在我們音樂教師在備課上課的各個環節當中,顯然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加注重關注學生。但在我們的實際教學當中,事實卻并不完全如此。各種關注學生的假象令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們的教學行為。本文選取本人平時的教學及聽課、評課案例,設法通過各種鏡頭作為案例并簡析,拋磚引玉引起同行對音樂課堂中如何切實“關注學生”理念的關注和思考。
文本借用到音樂學科是指聲樂、器樂、戲劇音樂作品(包括歌劇音樂、舞劇音樂、戲劇配樂等)以及這些作品流動的音樂音響。而在解讀挖掘文本的時候要“深入簡出”,關注音樂性,關注學生怎樣才能獲得音樂素質方面的提高。
案例:《漁光曲》1.聽音樂,回答歌曲的音樂情緒;2.聽女生獨唱版本的《漁光曲》,問好不好聽?并了解女聲獨唱形式;3.學唱《漁光曲》;4.聽民樂版本的《漁光曲》,問喜歡獨唱的還是民樂版本的?談談感受;5.看《漁光曲》電影片段,下課結束。以上這節課,大多是通過聽、唱這首歌曲的形式,達到讓學生感知、了解、熟悉《漁光曲》的旋律和歌曲描述的內容為主要目標,完全在教教材,沒有關注到學生這一主體的音樂素質的成長。
本著為了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賞能力,我采用了下面的大概的教學過程:1.歌曲的情緒是什么樣的?——凄涼的,悲劇性的,不是喜的;2.歌曲的節奏是寬松的還是那種急促的?——是寬松的,大量使用二分音符、長音等,節奏比較舒緩;3.歌曲旋律的走向是上行還是下行?——旋律線條是下行的;4.再聽,體驗下行的旋律就像唉聲嘆氣、垂頭喪氣,是在說高興的事還是悲傷的事情?——悲傷的事情;5.舒緩的節奏、下行的旋律、以及凄涼的,悲劇性的情緒基調三者之間有沒有關系呢?——有,他們就像化學反應一樣,相互促進相互作用,缺一不可;6.再聽,這是什么演唱方式?——是女聲、而且是那種嚴謹的、飽含生活閱歷的厚重的美聲唱法;7.聽薩克斯版本的演奏形式,是什么樂器演奏的?(事先選擇好學生喜歡的薩克斯版本,演奏者是薩克斯演奏家秦奮)好不好聽?——好聽,樂器是薩克斯。8.討論:用薩克斯演繹和女生唱法方式比較哪種方式更加恰當?為什么?——女聲美聲唱法,因為薩克斯演奏的雖然很好聽,但女聲那種厚重的聲音更能夠表達樂曲所描繪的舊中國漁村破敗凄涼的景象和漁民貧窮艱辛的生活。9.討論:采用童聲來演唱和女聲唱法比較哪種方式更合適?為什么?——美聲唱法好,因為,小孩子的童音對于塑造這樣的舊中國漁村破敗凄涼的景象和漁民貧窮艱辛的生活形象有點力不從心。
經過以上過程的聆聽與體驗,這首描述舊社會這群苦難的漁民的遭遇,原來是通過作曲家運用了音樂要素當中的下行的哀嘆式的旋律、加上緩慢的速度、寬松的節奏以及厚重的女生美聲唱法等等要素造就而成。正是因為這樣“深入簡出”,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也就有提升,學生也似乎不再畏懼深奧的音樂“密碼”。而原本一首不很適合學生“口味”的歌曲,學生也能夠坐下來靜心品味了。
采用律動體驗式教學時,要求從音樂音響入手,讓學生聆聽音樂,引導學生通過身體運動去接觸到音樂的各個要素。通過“人體樂器”表達了音樂的要素,又通過學習者的內心聽覺感受、表達了音樂的藝術特質 。所以音樂教學中的律動體驗的“動”不僅是形式上的外在的“形動”,更重要的是體現參與者內心的“心動”。是一種“形由心生”、“形隨情動”這樣一種“心形結合”的完美境界。
案例:《兩只老虎》,執教者播放音樂,讓學生聆聽同時可自由用動作表現。孩子們不亦樂乎,教室頓時成了鬧哄哄的“動物園”……學做老虎的各種可愛臉部表情者有之;抓牙舞抓、嬉戲追鬧者有之;躲在角落故意打呼嚕者有之……。此時的音樂已被喧鬧掩蓋,但老師似乎沒有意識到問題之所在。表面上看起來學生都在律動體驗音樂,而實際上只是一種“形”的亂動。
其實,歌曲《兩只老虎》是一首只有八句話而且旋律很簡短的歌曲。其中的旋律都是前后兩句完全相同。另外,歌曲的旋律由開頭的主音1開始逐步進入三級音3再到屬音5最后又回到主音1,如此由低到高再進入低音部結束。歌曲的難點出現在第五六句以附點八分音符節奏開頭,和第二三句出現3和4的半音音程的音準。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感受歌曲音區的變化的律動;也可以讓學生感受歌曲結構每兩句相同的特點的律動;也可以感受歌曲出現了附點八分音符這一節奏以及半音音程的音準這些難點而進行的律動等等。這樣的話,學生既動起來了,又為后面的音樂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
因此,我們在設計聆聽律動的教學環節時,就應該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感受體驗的動作。而這些動作不要求有多么地好看,因為它有別于舞臺表演,也有別于歌表演。音樂是感性藝術的本質特征,只有通過藝術活動觸動人的內心才能更加升入的感受音樂,從而豐富人的感覺與感情。教師不是簡單地把自己的感受簡單地告訴學生。要在音樂藝術活動中誘發、引發、激發學生自主感情體驗。要充分利用各種關注音樂最具特點的體驗方式來律動,“形”動之前還得設法關注讓學生“心”動,要“心形”結合,達到心動與行動的“心形”完美境界。
教學活動是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它是由一個個相互聯系、前后銜接的環節構成的,是一個個各具不同功能的不同階段過程(引用《百度百科》)。而這些過程不僅要有40分鐘內的“量”,更要有層層遞進的螺旋式上升的“質”的變化和進步提升。在一節40分鐘的音樂課時里面,不能一大堆教學活動,始終在原地打轉,要關注學生經過教師的引導后,要有音樂素質方面如音樂知識、音樂創造、音樂演唱、音樂欣賞等方面的進步和變化,達到“量質齊升” 。
案例《快樂的音樂會》:老師首先提煉教材中的一個節奏難點以為節奏訓練作為整節課的切入點。課堂上主要采用老師示范拍、學生邊念邊拍、加入歌詞念拍、老師敲打小銅鼓學生拍節奏、邊唱旋律邊拍、每段聆聽回答歌詞中提到了什么樂器然后再拍。如此往返數遍,一節課就這樣不管學生的單調乏味的感受而周而復始地進行著。結果一節四十分鐘的課里面,只有一些單調同質的音樂活動堆積的“量”的變化。學生除了在節奏方面表現很好外,在歌曲演唱上的音準、音色方面都不如人意,也就是沒有音樂能力方面的“質”的改變和進步。
所以我們教學活動的安排哪怕是再好也得變變,不僅要讓學生一節課“吃飽”,更要讓學生在一節課里面“吃好”。每一首樂曲的特點在節奏、旋律、曲式、調式調性以及力度、速度、音色處理都各有千秋,這些都應該成為教學活動設計安排的關注點。關注了活動的“量”的變化,更要關注教學活動“質”的轉變。只有“量質齊升”,學生的音樂素質才會得到質的提高,達到真正關注學生。
總之,我們的音樂教學要切實關注學生。作為音樂課,我們應該要把關注學生的重點放在學生的音樂基本素養能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要關注學生經過老師的教學引領之后,他們的音樂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否有所進步,學生在音樂聽覺能力、音樂賞能力、音樂表現能力、音樂創造這四個方面的能力是否有所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摒棄那些假象,才能真正地關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