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田 上海電機學院機械學院
專利(patent)一般是由政府機關或者代表若干國家的區域性組織根據申請而頒發的一種文件,這種文件記載了發明創造的內容,并且在一定時期內產生這樣一種法律狀態,即獲得專利的發明創造在一般情況下他人只有經專利權人許可才能予以實施。在我國,專利分為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三種類型。專利文獻是技術信息最有效的載體,相對于其他文獻形式,專利更具有新穎、實用的特征。專利文獻是世界上最大的技術信息源,另據實證統計分析,專利文獻包含了世界科技技術信息的90%-95%。隨著“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啟動與逐漸普及[1,2],本文探討了針對專利寫作,如何將課程思政融合到專利寫作教學中。
專利申請文件主要包括:專利說明書摘要、專利權利要求書、專利說明書這幾部分。有專門的專利代理機構負責專利申請的整個流程,為了方便理解專利發明人的思想而避免專利發明人在專利的專業寫作方法上花費更多時間,往往要求專利發明人申請專利的第一步為填寫專利交底書。
對整個發明做系統描述,介紹發明的特點和創新點。必要時請附上圖片,以便說明和理解。包括:
1.專利說明書摘要中首先要重復發明或實用新型名稱,然后指出它所屬的技術領域、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發明或實用新型的主要技術特征和用途。2.功能與作用:專利說明書摘要是一種技術情報,不具有法律效力,不能作為修改專利說明書或權利要求書的根據,也不能用于解釋專利權的保護范圍。專利說明書摘要主要作用是為專利情報的檢索提供方便途徑,使科技人員看過后能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查閱專利文獻的全文。3.專利說明書摘要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項:名稱、所屬技術領域、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主要技術特征、用途、化學式或附圖。4.摘要說明書注意事項: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過300字,外文摘要不宜超過250個實詞;說明書摘要中可以使用化學式,也可用附圖;用第三人稱;文字表達要嚴密,語言言簡意賅。
權利要求是指專利或專利申請中除說明書部分之外,由一系列有編號的表達式,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名詞詞組組成的部分。權利要求以科學術語定義該專利或專利申請所給予的保護范圍。它們不論在專利申請還是專利訴訟中都起著最關鍵的影響。
權利要求書的寫法:頂端不用書寫發明或實用新型名稱,可以直接書寫第1項獨立權利要求,它的從屬權利要求從上往下順序排列。有兩項以上獨立權利要求的,則各自的從屬權利要求應分別寫在各獨立權利要求之后;從屬權利要求的引用部分,只能引用排列在前的權利要求。同時引用兩項以上權利要求時,只允許使用“或”連接;同一構思的兩項發明或實用新型可以合案申請,因而可能存在兩項獨立權利要求。這時應當確定一項為主要的,作為第一項權利要求,另一項排在后面成為與第一項獨立權利要求平行的、有獨立的法律意義的權利要求。
專利說明書是對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結構、技術要點、使用方法作出清楚、完整的介紹,它應當包含技術領域、背景技術、發明內容、附圖說明、具體實施方法等項目。說明書應當用詞規范,語句清楚。此部分是針對具體專利,對其具體組成部分的細節描述和總結。
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的教育承擔著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圍繞《科技文獻寫作》課程中專利寫作,主要開展了如下嘗試性教學工作。
(一)針對當前本專業大學生企業工作缺陷,以學生知識才能素養要求為目標,通過專利寫作的教學,使大學生獲得一定的信息收集、整理、加工與利用能力,激發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研究及創新能力。專利寫作具有規范化、條理性、及時性特點,對于日常生產、專業化工作交流等的重要性。專利寫作教學的總體思路是在育人目標上進行擴容,讓學生意識到保護知識產權的重要性和責任心。而職業生涯發展對個人知識才能素養的多方面要求,通過案例剖析、分組討論引導學生掌握作為一種工程語言,如何通過檢索已有專利,實踐撰寫自己的專利,包括專利交底書的撰寫、專利說明書、說明書摘要、權利要求書等的撰寫。
(二)課程思政理念下,將育人元素融入專業基礎課程教學,通過課程思政理念在課程教授過程中為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把價值引領要素和內涵巧妙地融合在專利寫作的課堂教學中,更加注重學生的能力鍛煉與培養。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為社會輸送有用技術應用人才、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服務。課堂上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將講授、討論調研、查閱、分享、辯論等相結合,使學生參與體驗、感悟、內化。通過本專業的專利寫作教學,發掘:科學家的精神、文化價值觀、哲學觀點及美育價值,形成文化、價值、情感和思想的認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并通過借助失敗的案例使學生從內心深處建立職業的敬畏感,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形成一種感恩、敬畏、責任三位一體的核心價值觀。
本文論述了專利說明書摘要、專利權利要求書、專利說明書的構成與寫作要點。探討了如何將課程思政融合到專利寫作教學中,對于專利寫作與課程思政的開展具有一定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
[1]董少校.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J],中國教育,2016.第001版.
[2]樊麗萍.“課程思政”嘗試“將鹽溶在湯里”[J],文匯報,2016.第0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