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昆+李霓
【摘要】在現代社會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需要有更具宣傳力和影響力的傳媒渠道來獲得保護和發展。山東魯西北剪紙藝術作為山東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典型代表,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本文通過對大眾傳媒傳播山東魯西北剪紙情況的分析,一方面研究大眾傳媒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分析大眾傳媒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的功能缺失度存在的弊端問題,并嘗試為今后大眾傳媒在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更好地發揮作用提出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傳媒;非遺;影響;山東魯西北剪紙藝術
一、山東魯西北剪紙藝術是國家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山東魯西北剪紙,是流傳在山東聊城區域民間的漢族傳統工藝品,其歷史悠久,早在宋代就廣泛流行,當時還出現了以此為生的剪紙藝人,而且技藝達到了較高的水平。雖然,山東茌平剪紙早已列入山東省級非遺項目,但是在民間傳承至今的魯西北剪紙早已跨越茌平縣域,流傳范圍更為寬廣,主要以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東阿縣、冠縣、陽谷縣和茌平縣等周邊鄉鎮的手工剪紙最為出名。
二、大眾傳媒對山東魯西北剪紙藝術傳播的積極作用
現代化的傳播方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新的機遇。大眾傳媒的傳播是指專業化的媒介組織運用先進傳播技術和產業化手段,以社會上一般大眾為對象而進行的大規模的信息生產和傳播活動。它主要依賴報紙、雜志、圖書、廣播、電視、電影、互聯網以及手機短信等大眾媒介來完成社會功能的實現。因此,大眾傳媒就是以電視、電影、廣播、報刊和書籍等以技術或組織特征為標志的傳播手段或者向大眾的信息傳遞。由于高科技的運用,大眾傳媒以其自身的特性、空間和時間優勢,在傳承社會文化遺產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大眾媒介視域下剪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民族價值觀的強化與確認。剪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歷經千、百年而不中斷,在于它的地域性、民族性、文化認同性,民族文化始終是該民族的“根”與“源”。大眾媒介積極推動了剪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為剪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起到了有效的宣傳作用。上個世紀,全國只知道山東茌平剪紙有名,現在其他區縣的剪紙藝術,通過大眾媒介也得到更廣泛的宣傳和展現,進一步加強了對于各自所屬地域的文化價值認同,弘揚和傳播了民族剪紙類精神,豐富了剪紙類非遺的文化內涵,對提高剪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社會的的知名度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借助傳媒數字化保護非遺。新科技與傳統的技藝相結合,為山東魯西剪紙藝術的創新和展現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這些大眾媒體傳播以文字、錄音、錄像等各種數字化方式,盡可能地客觀記錄和立體展現魯西北剪紙各種圖案內容,通過電視、網絡、手機等多媒體播出,將圖像、聲音、文字、色彩等多種符號的綜合傳播,調動音、光、色、電、圖等多種元素,形聲并茂、音畫并見、視聽結合、有情有境,使更多的剪紙愛好者和大眾耳目一新。在這種媒體信息的傳遞方面,擺脫了原來空間上的偏狹性,使得未在場的人們也能夠獲得身臨其境的強烈感受。
三、大眾傳媒對山東魯西北剪紙藝術傳播的消極沖擊作用
在今天大眾傳媒話語權的籠罩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愈來愈呈現出簡單、趨同和變異的趨勢。從剪紙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看,近年傳媒在剪紙藝術的傳承傳播來看,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大眾傳媒影響眾多剪紙愛好和學習者,導致剪紙圖案同質化傾向。從剪紙藝術的豐富性來講,在不同的地區,由于地理、風俗、族群、歷史、人文的差異,最終決定了某一地區剪紙的風格,而在風格各異的外形之內,不同地區的不同剪紙符號又反映了豐富多彩的、不同的象征內涵。
2媒體碎片化傳播非遺信息,會導致非遺的不正常消亡。從本質上講,剪紙作為一種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地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具有穩定的日常性和傳承性,并與傳承人群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不管是剪的喜鵲圖案,還是剪的梅花,總會傳達一方人的觀念、知識、技能、行為方式。但大眾傳媒在進行報道時,往往是那些對主流話語而言“新”、“奇”、“怪”的部分受到大眾媒體的關注,并通過夸張的描述、醒目的標題等手段對這些部分予以放大。而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卻在傳媒報道的過程中被忽略。根據《公約》的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體是“團體、群體、有時為個人”,然而,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報道的時候,大眾傳媒總是把關注點放在具有視覺沖擊效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層樣式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傳承人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
魯西北剪紙類非遺欲借助大眾傳媒進行傳播,既要避免被其強大的媒介語境淹沒,又要注意保持自己的原汁原味和原生態的力量,不能丟掉自身的獨特精神魅力。我們必須在民間藝人、大眾和傳媒之間架起一座相互溝通的橋梁,實現非遺真正健康有效地傳播和承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