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玲
【摘要】鄉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屬于政治體制改革的范疇,鄉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僅是我國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更會對促進社會經濟建設、促進經濟改革順利進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鄉鎮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一、我國鄉鎮行政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存在問題
(一)機構過于繁復。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鄉鎮政府的職能職責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政府機構設置沒有發生根本變化。計劃經濟時代,鄉鎮政府是需要事無巨細都需要親力親為的“保姆”,而進入市場經濟時代,鄉鎮政府是在市場需要調節時才提供幫助的“服務員”,機構設置并沒有因為角色的轉變而進行與之對應的改革,導致行政效率低下,服務水平不高。
(二)監督管理不力。上級政府對鄉鎮政府的行政監督往往以民意調查、基層調研和指標考核等方式進行,難以掌握基層行政工作全貌。群眾對鄉鎮政府行政工作雖然是有意見建議,但缺乏有效的反應途徑。鄉鎮政府尚未形成完善的行政監督管理機制,考核機制較側重于經濟指標等方面。
(三)財政入不敷出。分稅制改革和農業稅取消后,鄉鎮一級財政收入劇減,可支配資金的減少對行政效率、公共服務等方面造成較大影響,借貸成為普遍現象。
(四)需行政審批的事項多。鄉鎮政府的權利與肩負的工作任務不相匹配,多數事項都在鄉鎮完成,卻需要層層報告上級審批,審批流程復雜,存在重復現象,導致行政效率降低,成本增加。
2原因分析
(一)制度設計陳舊。沿用計劃經濟時代的基層行政管理制度,雖然基層行政改革在學界一直是熱門課題,卻缺乏長期化的改革實踐。部分改革陷入“頭痛醫頭”的被動局面,老問題得以解決,新問題層出不窮。
(二)監督機制保守。上級部門對于鄉鎮政府的監督往往是年度考核一次“大考”了事,平時的監督檢查較少。部分鄉鎮存在當“甩手掌柜”現象,將大量繁瑣事務推到村社。監督和考核片面強調經濟指標。
(三)財政功能弱化。部分鄉鎮政府缺乏穩定持久的財政收入,上級政府的財政轉移又基本維持原有水平,導致入不敷出。負債問題或多或少的影響了鄉鎮政府的正常運轉,對經濟發展、政治體制改革形成阻力,還影響干部群眾的工作積極性,損害政府權威和信譽。
二、我國鄉鎮行政管理體制對策
1確立公共服務理念理念的創新是行動創新的先導,我國政府及其行政人員只有摒棄“官本位”的價值觀念,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思想,強化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和社會監管職能,弱化政府的直接管理經濟的能力,由直接管理變為微觀管理,將管制型行政理念轉變為服務型行政理念,才能在履行政府職能過程中,將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政府只有將工作目標從優先經濟發展轉向優先社會發展,才能實現經濟發展帶動社會發展,社會發展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2創新體制機制
以“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為目標,推動管理體制創新。進一步優化組織機構,健全完善綜合辦事機構職責體系,強化部門與部門、“窗口”與“后臺”之間有機銜接。建立崗位績效激勵機制。創新“多規合一”管理體制機制。更加注重下放權限的承接工作,深化下放權限跟蹤評估,逐步實現“鄉鎮事情鄉鎮辦理”的改革效應。
3加快職能轉變
著力推進簡政放權工作,政府職能加快轉變,行政效能明顯提升。按照“權責一致、依法下放、能放則放”的原則,依法賦予鄉鎮部分上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不斷增強鄉鎮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將鎮政府職責及區級部門下放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支持經濟發達鎮區域內有關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由鎮政府按相關規定自主制定、實施;涉及舊城改造、存量國有土地利用、國有資產處置等由鎮依照政策要求自主運作;支持經濟發達鎮實施投資體制改革,搭建融資平臺。
4健全服務監督機制
政府的一切權力都是人民賦予的,因此政府必須對人民負責,為人民謀利益,自覺接受人民監督。只有人民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會懈怠。在具體行動中這就要求:各級政府要自覺接受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接受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的意見。同時,要接受新聞輿論和社會公眾監督;重視人民群眾通過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法定渠道,對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加強政府系統內部監督,支持監察、審計部門依法獨立履行監督職責。為便于人民群眾知情和監督,要建立政務信息公開制度,增強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5推進公共服務的市場化和社會化
政府壟斷性的公共服務提供方式不僅是不現實的,也是不科學的,從高度密集度計劃經濟體制我們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6加強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公共服務水平都存在巨大的差距,農村經濟發展的相對滯后導致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力不從心,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缺位又進一步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必須將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作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