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憶
【摘要】本文以英語習語為研究對象,概述了英語習語的類型和特定,分析了文化差異觀下英語習語的文化內涵及其翻譯方法,以期豐富相關研究,有益于英語習語教學與學習。
【關鍵詞】文化差異 英語 習語 翻譯
一、英語習語的類型與特點
英語習語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悠久的歷史,是英語民族在不斷語言實踐中凝聚的智慧結晶,其形式豐富多彩,內容深刻而又富有寓意,代表了英語語言形式的精華,能夠從不同角度表達人們的思維選擇。習語(idiom)的類型多種多樣,主要包括成語(phrase)、諺語(proverb)、俗語(colloquialism)和俚語(slang)等幾大類。
盡管習語的內容不盡相同,但都有一些相同特點:第一,言簡意賅且形象生動,深刻體現了語言的美和魅力,猶如鏡子般將語言民族文化照射得栩栩如生。第二,都有固定的表達形式和用法,通常字面意思通俗易懂。第三,實質本意大多具有特殊寓意,詞匯組成不能夠隨意拆分、替換,或是擅自進行內容的增減。因此,學習習語不能只單純的了解習語中每個字的意思,而是要從全局角度去掌握和理解。
二、文化差異觀下英語習語的文化內涵
幾乎所有的習語都來源于民間生活,與一個民族特定的歷史背景、價值觀念等都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所以,要想真正讀懂英語習語,就要挖掘其文化內涵,探究其文化起源,多角度的了解和認知英語國家文化的發展歷史,從而清晰理順其語言的傳承脈絡。為此,筆者例舉了下述幾種英語國家文化以突顯掌握習語文化內涵的重要性。
一是地域文化。與中華民族早期聚居陸地結構的地理環境不同,英語國家文明誕生于藍色的波濤島國,土地貧瘠,沿海多山,人民只能靠海求生。這種特定的地理環境也造就了他們獨特的語言文化和習語,英語習語中很多內容都與海有關。例如,“hoist sail while the wind is fair——趁熱打鐵”、“to go with the stream——隨波逐流”、“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blue sea——進退兩難”。同時與海洋有關的事物在英語習語中也有著特殊的含義,例如“魚”常被用作指代特定類型的人:“big fish——現實生活中的大人物”;“a cold fish——生活中遇到的冷漠的人”。此外,海上天氣也經常在英語習語中出現,例如“in all weathers——風雨無阻”、“the calm before the storm——暴風雨前的寧靜”。這些英語習語都生動反映了西方獨特的海洋文化。
二是宗教文化。宗教信仰是英語國家文化的重要組成,貫穿于英語國家社會的整個生活和精神世界,同時也體現在人們日常使用的語言或習語當中。與漢語推崇佛教的許多與“佛”相關習語不同,英語國家人民多數信仰基督教,堅信上帝的存在,因此存在大量與“God”、“heaven”相關的習語。例如,在祈禱或表達美好的祝愿時,人們會說“God bless me”;表達疑惑時會說“God knows”;“for god sake”表示“看在上帝的份上”;“be in seventh heaven”代表一個人很快活;“a marriage made in heaven”用來表示兩人的天作之合。同時宗教文學對英語習語的發展也產生了極大影響,其中以圣經的影響最甚。圣經中的短語和故事等,都是英語中十分常見的習語形式。例如“the promised land”、“forbidden fruit”和“an olive branch”等,都直接源于圣經之中。“the salt of the earth——代表有誠信的人”、“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貧如洗”、“the patience of Job——有很大的耐心”。可以說,沒有燦爛的宗教文化,英語習語也會失色不少。
三、文化差異觀下英語習語的翻譯方法
因為不同民族的人民之間生活習慣和文化背景存在較大差異,所以在學習英語習語翻譯時,先要準確理解習語的文化內涵,了解其文化背景,再搭配合適的翻譯手段和策略,才能準確地理解習語的真實內涵。筆者就翻譯方法例舉了下述常用三種以供參考:
1.直譯套現法。在英語習語和漢語習語的表達內容中,有許多不僅意義相同且修辭手段和形象比喻也近似的習語。翻譯這類習語時,不需要做任何文字修改,直接轉換為漢語習語就能理想的表達原文感情色彩。例如“add fuel to the fire”直譯為“火上澆油”;“like father,like son”直譯為“有其父必有其子”;“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直譯為“雪中送炭”;“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直譯為赴湯蹈火。這樣的直譯策略能夠較好的保持語言原本的“味道”,通俗易懂。
2.形象增減法。在英漢習語轉換過程中,有些英語習語帶有強烈的民族文化色彩,在漢語中根本無法找到與之對應的表達方式,也沒有相近的同義習語。對此,唯有在保持前后語義一致的前提下,適當舍棄原文結構和語言,通過增減內容來側面翻譯原文內涵,即,根據前后文語境,運用形象增減法來進行翻譯。例如“pay through the nose”翻譯為“付出慘痛代價”,原文中“nose”的形象則需被舍去。
3.意譯側推法。許多英語習語無法按字面意思直譯為現有漢語習語,必須對不同文化因素下產生的不同習語習慣進行分析和對比,找出意思相近的與之相匹配。
四、結語
習語是每一個民族語言詞匯中最具有智慧性、最形象生動的組成部分,能夠反映出不同民族獨有的風土民情和歷史成長。因此,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要重視對習語文化的研究,以進一步深入了解不同語言國家的文化差異,探尋一個民族自身民俗文化信息的發展和現狀,為跨文化交際夯實內涵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泳.“文化教學”在大學英語習語學習中的作用[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38).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2016年度校級科研項目:三本院校外語教師跨學科學術能力發展研究,編號2016KY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