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互聯網和各類移動終端的普及,大數據正在深刻地改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格局,為我國的反腐敗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維。大數據時代下,信用機制的建設將會不斷成熟和完善,大多數腐敗行為將變得可追溯。因此,大數據下信用機制的可追溯性能夠有效地對腐敗行為進行監管和監控,給反腐敗過程中的輿情監測提供支持,還能節約反腐敗成本和時間,對于我國新時期反腐敗過程中的監督、調查和抑制有一定的建設性作用。
關鍵詞 大數據 可追溯 信用機制 反腐敗
作者簡介:李莎,南通大學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反腐倡廉。
中圖分類號:D630.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348
大數據作為一種未來的信息資源,從本質上拓展了數據的價值與意義。進而讓社會科學研究可以通過數理而走向科學。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革命下,產生了龐大的數據群,集聚了政府層面、企業層面和個人層面的信用數據版塊。在大數據時代下,建立和完善統一的全社會的信用機制會引發可追溯的效應,繼而監督權力行為的規范運行,培養政府層面、企業層面、個人層面的信用意識和大數據概念,對于我國的反腐敗的基本方法層面上有一定的科學性的建設作用。
一、大數據下信用機制的可追溯性
(一)我國社會信用機制的變化和發展
中華民族具有守信的優良傳統,在傳統社會中,社會信用的守護依靠于以地緣為基礎的親緣社會。建國之后,民主與法制遭受過的破壞,一定程度上摧殘了社會信用機制。開始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變,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提高,未來的信用體系下的信用機制正在緩慢建立 。在這次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我國的信用機制在向現代意義上發展。國務院印發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中指出: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雖然取得一定進展,但與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階段不匹配、不協調、不適應的矛盾仍然突出 。在新時期,需要依靠基于社會信用機制之上層的道德水準的建設,以守信獎勵和失信約束為具體的獎懲機制,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社會主義信用廉潔文化,培育反腐敗的基礎信用建設土壤和氛圍。
(二)大數據下信用機制的可追溯效應
可追溯的概念,起源于1996年英國瘋牛病這起食物安全事件。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定義可追溯性為:“通過商品或行為登記的特定識別碼,對商品或行為的流動歷史進行定位和調查 。”運用可追溯的基礎是對某個事件系統中人員和具體事務等的組成與動態的數據信息形式的記錄系統。可追溯的內涵包括根據需要的正向、逆向或者不定向地追蹤和溯源。追蹤指針對某個事件運行的環節和對象主體進行正向追蹤,溯源則是指逆向或者不定向地追查出現具體問題的發生環節。
1.大數據下的可追溯效應。在大數據時代下,“互聯網+”與各個行業的滲透與相互聯系,使得各個行業都擁有著急劇增長的海量數據信息流。筆者認為不僅在食品行業可以應用可追溯效應,可追溯效應的應用一定會在其他行業產生可能。大數據改變了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全方位覆蓋了用戶所處的日常環境,人們的具體操作都被數字代碼記錄下來,轉變成大數據資源。互聯網企業完全可以追溯到大部分用戶的“刻畫形象”,參考這些信息進行實用性更強的互聯網決策。有源源不斷的動態數據產生,就會擁有持續的可追溯效應。所以,大數據下的可追溯效應是指基于網絡信息技術帶來的海量數據基礎之上,形成某個事件內用戶端和具體事務過程等構成的流動的信息與文件記錄系統,在有權限、有追蹤的需要的時候進行全面的回顧和分析,從而得到需要的某一方面信息。
2.大數據下信用機制的可追溯效應。在國務院印發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的通知中,提出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主要目標是:“到2020年,社會信用基礎性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基本建立,以信用信息資源共享為基礎的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基本建成,信用監管體制基本健全,信用服務市場體系比較完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全面發揮作用 。”可見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社會統一信用代碼制度正在逐步建立,還有網絡實名制和網上身份證等技術手段也在逐步落實,這些為“可追溯”的社會信用機制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將可見的未來,以公民身份證為紐扣的集成一切公共信息平臺的統一的全社會的信用機制將建成并將發揮作用。根據公民的身份證號,就可以追溯到有關公民幾乎一切的社會信用行為,從而在大數據下建立起遏制腐敗的基礎信用機制。
腐敗行為源于私有財產、公共機構權利的產生。亨廷頓認為:“腐敗是政府官員違背公約的準則以權謀取私利的行為 。”所以從社會契約的意義上,腐敗行為是一種失信行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在城市化不斷加快的進程中,政府官員在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中開始“伺機而動”。他們在樹立市場觀念、效益觀念、競爭觀念和利益觀念的同時,也出現了尋租、造租和過分官本位觀念,有與此相的奢靡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 。現在,在大數據時代下,建立和完善統一的全社會的信用機制會引發可追溯的效應,而追蹤溯源效應的存在將會對人的行為心理動機起一個后果抑制、后果警示、后果懲戒的作用。所以,大數據下信用機制的可追溯效應是指依托大數據的技術,集成以公民身份證號碼為直接聯系的金融信用、網絡信用、社會信用等信用信息的全社會的統一平臺,并以不同權限不同的保密級別實現資源共享,建立覆蓋全社會征信的信用機制,在需要的時候,可以有效的提取某些信用信息,全面發揮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作用,對人的社會信用行為起后果激勵或者后果約束的作用。從而強化全社會成員的誠信觀念,建立良好的經濟社會秩序和經濟社會發展信用環境。
(三)大數據與可追溯信用機制之間的關系
學者巴拉巴西認為:“93%的人類行為是可以預測的,讓人們將生活數字化、公式化以及模型化的時候,其實大家都非常相似,人類行為看上去很隨意、很偶然卻極容易被預測 。”大數據改變了傳統的“向過去看”的方式,即從問題和假設開始,搜集佐證材料,繼而證明存在的合理性的主要方法,從而可以通過大數據和云計算來“向未來看”,即以海量的數據信息流為基礎,通過相關信息的聯合,來發現信息的潛在價值,來預測方向和研究人類行為的方式。現實世界的量化要從數據入手,我們正在往大數據的數字化的“虛擬世界”的方向去走,通過互聯網,通過各種機械設備,通過各種數據計算,逐漸構建了一個虛擬的、信息化和數據化的社會,這逐漸演變成一種“真實”去影響經濟社會生活。在信息化時代下,用數據來描述一個個體應該是更真實,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一種形態。可接觸的流動的真實有效的數據是建立可追溯的社會信用機制的基礎性要素,大數據將成為建立可追溯的信用機制的可靠的信息基礎。未來的信用機制的建設需要落實信用代碼制度和社會信用信息統一平臺的數據庫建設,更需要建立政府層面、企業層面、個人層面的信用意識和大數據概念。
二、依托大數據建立下的可追溯信用機制對于反腐敗建設的作用
通過大數據記錄的私人痕跡和信用跟蹤監管,可以實現對腐敗行為的監管和監控。政府官員和政府組織的可追溯管理,在出現非常態情況時,可以為人民和國家提供更加詳盡的信息。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要求下,基于大數據建立的“可追溯”化信用機制的作用不可小覷,事前可以預防抑制腐敗行為,過程中可以監控預測腐敗行為,事后可以在調查腐敗證據發揮作用。
(一)依托大數據的可追溯信用機制可以用來抑制官員人性中的腐敗因子
利用大數據對于官員的行為進行跟蹤,建立一種可追溯的信用機制,這本身就是對官員腐敗思想苗頭的預警。公共區域、公共場所的監控攝像頭會如實記錄現實流過的場景,互聯網每一個點擊留下的操作痕跡,人人都可以用手機的便捷成為自媒體偶然性地記錄下官員的每一個動作,任何一個線索都可能是證明其腐敗的有力證據,利用大數據刻畫官員各個方面的生活“形象”并不困難,通過數據挖掘追蹤其中的蛛絲馬跡。傳統的腐敗活動具有隱蔽性,但在大數據下,除了腦袋里的思維活動是安全的不被記錄的之外,一切將不再是秘密。因為有數據這個真實的“案底”存在,有可追蹤的路徑存在,腐敗活動變得無所遁形,進行腐敗活動的成本代價變得更高,這本身就是給政府官員思想的一劑“預防針”,將有助于培養公務員的“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意識。
(二)依托大數據的可追溯信用機制可以預測監控腐敗分子活動
領導干部利用手上的權利為子女及其他親屬經商提供便利,腐敗手段層出不窮。可以通過大數據依據身份證信息跟蹤和監督相關賬戶的資金數據流動情況和遷移國外行為,能早一步為反腐提供信用級別預警,以防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此外,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網絡來表達自身對于腐敗行為的思想情緒和利益訴求,通過大數據及時了解公眾對反腐的態度并準確預測反腐輿情發展態勢是非常重要的。2009年,谷歌曾通過對用戶關于流感的搜索準確預測出流感源,這種預測比官方部門預測報告要早2-3周 。政府可以及時收集公眾對某個事件包括腐敗事件的立場,甚至可以發現腐敗的蛛絲馬跡,新時期的網絡監管可以結合大數據下信用機制的可追溯效應來關注反腐輿情以便及時采取行動追蹤腐敗活動。
(三)依托大數據的可追溯信用機制可以為腐敗調查提供便利
目前,中央紀委巡視組多次巡視結果發現,有超半數省部級官員因涉及礦產資源、土地出讓、房地產開發、工程項目、惠民資金和專項經費管理等問題滋生腐敗 。“一年的數據、一個地區的數據看不出太多的章法,隨著跨年度、跨地區的數據越來越多,群體的行為特點會呈現出一種秩序、關聯和穩定,會有更多的規律浮出水面 。”隨著我國反腐敗工作的不斷深入推進,可以通過建立大數據庫來豐富反腐數據的積累,從而發現腐敗活動的共性和特性,從而有針對地正向、逆向或者不定向對腐敗重災區的相關活動進行信用追溯調查,將會提升反腐敗工作的開展效率和成本。
三、大數據時代下建立可追溯信用機制的挑戰與對策
面對現在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大數據相關的技術目前不夠成熟。關于信用法律法規、信用監管體制還不健全,征信服務市場體系還不完善,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資源并結合動態的信用數據源,如何保證信用評價的客觀性和倫理性,如何健全信用聯合獎懲機制,如何保護各個信用信息主體的權益和安全管理,這些都是必須面臨的任務和挑戰。
在大數據下社會信用機制建立初期,我國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視。大數據時代下,政府監察部門應建立專門的反腐信用大數據機構,提高信用體系大數據管理技術,對反腐進行可追溯的監管和追蹤。國家各部委和地方政府應該積極運用大數據技術建設不同領域的信用信息系統。政府部門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和組織領導;加快推進地方和行業信用信息系統建設和征信系統建設;推動各實體信用信息交換、流通和共享;加強培育和規制信用服務市場;推進社會誠信、商務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采取對守信公民的獎勵激勵和對失信公民的約束懲戒的措施;開展社會主義誠信教育和信用文化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此外,我們還需要加強數據安全防范,將反腐數據劃分類別和等級進行管理并分安全級別設置權限保障,對于個人隱私要加以保護,對于國家安全信息掌握好戰略性主權。大數據時代下的可追溯的信用機制將給我國反腐帶來新的機遇與發展,這也將是未來信息化時代的反腐趨勢。
注釋:
洪玫.解讀中國轉型社會信用危機的根源.上海經濟研究.2009(8).57-64.
趙睿斌. 以“泛安全”理念推進國家信用體系建設.中國信息安全.2015(5).84-87.
刁海亭、聶宜民. 蔬菜安全可追溯系統的研究進展.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2).316-320.
董禮芬、董一英.試論腐敗行為的發生機制和反腐倡廉建設的技術難點.經濟研究導刊.2008(19).278-280.
杜治洲、常金萍. 大數據時代中國反腐敗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21-27.
林龍、陳海敏.官員心態解析.法制與社會.2004(12).55-57.
徐子沛.大數據.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