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良
【摘要】“十三五”時期是六盤水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承上啟下的關鍵五年。六盤水市要實現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目標,就必須破解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軟、硬環境因素。這樣才能推動六盤水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發展,才能把六盤水建成產業更加優化、環境更加優美、人民更加富裕、社會更加和諧的經濟強市。
【關鍵詞】六盤水市;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因素
發展環境是一個地區直接間接影響發展的各種因素所組成的綜合條件,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類生活、作用于人類自身存在和發展過程的各種因素的總體系統,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和。當今社會,環境是發展的命脈,誰能具備和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誰就能吸引更多的生產要素。六盤水市是一個以煤炭為主的工業城市,在“十三五”時期,要實現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目標,就必須破解制約六盤水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軟、硬環境因素,優化發展環境。這樣才能推動六盤水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發展,才能把六盤水市建成產業更加優化、環境更加優美、人民更加富裕、社會更加和諧的經濟強市。
一、優化發展環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優化發展環境是贏得發展的主動權的需要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之間的競爭主要是發展環境的競爭。機遇會選擇環境,環境也會帶來機遇。當前,區域間的競爭已經由過去的區位、資源競爭,逐步演變為環境優勢的競爭,優化發展環境已經成為各地吸引人才、資金,增強競爭力的重要措施。誰能夠創造一個良好的軟環境,吸引更多的生產要素,促進資源聚集,提升商氣、人氣,誰就能搶占經濟發展制高點。
(二)優化發展環境是加快經濟快速發展,實現社會科學發展的關鍵
一個地區發展的快慢,越來越取決于發展環境的優劣,今天的發展環境就是明天的發展機會、未來的發展命運。哪里的軟、硬環境優良、優美、優越,哪里的政策寬松、政府開明、政治清明、城市衛生、市民文明,哪里有一個好的生活工作氛圍,有一個好的政風、民風,哪里經濟就發達,生產力就發展。因此,在發揮資源優勢的基礎上,更應該再造環境新優勢,打好資源和環境兩張品牌。
(三)優化發展環境是引商安商、做大做強企業的需要
環境是項目庫,是助推器。優良的環境不僅會吸引大批投資者,還會為企業提供溫和濕潤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壤,企業播種資金和技術就會收獲豐厚的經濟果實。
(四)優化發展環境是提高行政效能的需要
隨著經濟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地區綜合競爭力的強弱更多地體現在政府部門服務質量的好壞以及依法行政效率的高低上,誰的效率更高,作風更好,服務更到位,環境更寬松,誰就能吸引更多的投資者。
二、制約六盤水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軟環境因素
(一)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發展速度不夠快
“十一五”前期,我市經濟增幅位居全省前列,但總量規模仍然偏小,整體競爭力較弱 ,人均水平低,發展速度不夠快。2013年,六盤水市生產總值為882.11億元,而貴陽市為2085.42億元,遵義市為1584.67億元,畢節市為1041.93億元,可見六盤水市經濟總量比發達地州市小,人均水平也遠遠低于貴陽市,經濟發展速度雖然在9個地州市中位列第二,但也低于貴陽市。針對這種情況,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思想統一到發展上來,把心思集中到發展上來,把力量凝聚到發展上來,既要解決“好”這個問題,又要下大力解決“慢”這個主要矛盾,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二)經濟發展對資源的依賴性較強,產業結構單一,發展方式較為粗放,創新發展差
六盤水市經濟結構高度依賴煤炭資源、原材料工業,具有典型的資源型、初級化特征;傳統支柱產業煤炭、電力、鋼鐵和建材占據全市經濟主導地位,產業結構單一;支柱產業為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的產業,高技術、技術密集型工業企業少,產品技術檔次低,深加工類型少,附加值低,知名品牌少,整體市場競爭力弱。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仍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創新發展差。
(三)改革開放力度還不夠大,發展的動力和活力不足
在改革方面,2013年市級共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189項,保留實施46項行政許可、20項非行政許可、25項行政服務事項,行政服務時限壓縮率為51.3%,制定和完善《六盤水市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發展考核獎勵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但改革的力度和深度還有很大的空間,需進一步加強。在開放方面,應認真貫徹落實《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快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意見》,以項目為載體,以園區為平臺,推進全市開放水平再上新臺階。通過進一步改革開放,增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四)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社會保障弱,人力資源素質不高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社會利益矛盾更趨復雜多樣,廣大人民群眾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對就業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圍繞“人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的目標,政府需進一步統籌城鄉就業發展,進一步提升勞動者就業技能和素質,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保障體系。建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社會事業,任務非常繁重。
三、制約六盤水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硬環境因素
(一)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發展的基礎條件較差
在“十二五”期間,六盤水市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滯后,跟不上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因此,應加快高速公路、通村通鄉公路、城際高速鐵路、航空等交通設施建設,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解決交通瓶頸問題。同時加快信息、電網、公共文化體育等城鎮功能設施建設,加快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的水利建設,大力改善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
(二)城鄉差距大,二元結構突出,影響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六盤水市城鄉收入不斷擴大,導致貧富兩極分化,嚴重影響社會穩定。“十一五”期間,六盤水市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為4.3∶1 ,“十二五”期間提出縮小為4∶1,但二者差距仍然很大,二元結構仍然突出,影響了六盤水市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三)生態環境脆弱,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
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六盤水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市中心城區氣溫涼爽、舒適、滋養、清新,紫外線輻射適中,因此六盤水被授予了“中國涼都”的稱號。但是由于建市初期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生態建設欠賬較多,仍面臨著“三廢”污染嚴重,地下水位下降,水資源緊張,森林資源縮減,水土流失嚴重的局面。要真正把六盤水市建設成為一個青山綠水、藍天白云、經濟發展、生活富裕、生態文化發達的高原城市,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任重道遠。
四、優化六盤水市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的對策及措施
(一)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要緊緊圍繞轉變發展方式,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社會公平、公正,著力改善民生,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建設服務型政府等,為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要采取更加扎實的措施,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政策,正確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和良好的發展環境。把深化改革與促進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全面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二)堅持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提高人力資源素質
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把教育、科技、人才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加大投入,加速各類人才培養,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三)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夯實發展基礎
把以交通、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工程,多渠道籌集資金,切實加快建設步伐,努力構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基礎設施體系。
(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牢固樹立綠色、環保、低碳發展理念,嚴格執行行業準入標準,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切實加強節能減排,不斷增強全民環保意識,堅持工業文明、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總之,“十三五”時期是六盤水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承上啟下的關鍵五年,必須科學判斷、準確把握六盤水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歷史性任務,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破解制約六盤水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軟、硬環境因素,優化發展環境,推動六盤水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發展,把六盤水市建成產業集聚的現代工業城市、交通便捷的樞紐城市、宜業宜居的生態人文城市,為實現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六盤水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六盤水年鑒2013[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3.
[2]六盤水市人民政府.六盤水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Z].2012.
[3]貴州省改革與發展委員會.貴州省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Z].2014.
[4]栗戰書.貴州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Z].2012.
[5]鄒紀偉.優化發展軟環境 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EB/OL].http://news.rednet.cn/c/2008/06/05/1523728.htm,2008-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