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英杰+宋淵明
【摘要】文章根據機械類教學的理論和實踐教學不能很好結合的狀況,提出了應用現場教學理念。應用現場教學的主要特點是直觀、生動,讓平常深奧的專業知識能夠在學生的感性認知中得到更好地理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質量,從而更好地達到了培養專業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機械類教學;應用現場教學;設計方案
機械類課程的專業實踐性較強。學習能力不足、邏輯思維能力較差、學習意志不堅定的高職院校學生,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較為困難。因此,為了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激發出來,讓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筆者提出了應用現場教學模式。
一、應用現場教學方式
第一,應用現場教學方式,也就是學校對學生進行現場實物教學,指的是教師將專業課程教學和生產現場進行結合,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教師通過對現場實物進行講解,讓學生能夠更加直接地對機械觀察、裝拆、測繪以及模擬操作進行理解,使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得到充分訓練,加強學生對機械實踐的認識[1]。我們認知和理解事物的過程一般是從感性認識開始,然后再對事物進行理論認識,在知識獲取方面,學生也是如此。學生在接受一門新課程時,特別是學習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時,恰當的感性認識可以更加直觀地使學生了解知識點。教師應用現場教學模式可以為學生提供較好的感性認識條件,使學生能夠理解所學知識,進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課程的主要內容,創新思維得到啟發。
第二,通過對部分機械類專業的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的表現進行調查分析,我們發現,這些學生在初步入職時很難進入工作狀態。如果他們在工作中遇到技術性較強的問題時無法獨立解決,更不能對問題進行全面的分析,極易使其無法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更無法對現有的技術提出創新性建議,導致現有技術無法得到更好的發展。因此,現代高職院校應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對機械的實際操作能力。
第三,對以上提出的問題,現代高職院校應該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在實踐性環節對學生要加強指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現場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使得機械類專業的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得到有效提高,達到專業人才的培養目的[2]。學生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可以對實物的結構和工作原理進行了解,而且有親自動手操作的機會。應用現場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專業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現場教學方式可以很好地運用于機械類專業的教學中。
二、應用現場教學的設計方案
現場教學方式是學生以實踐活動的方式,通過對機械實物進行分析和親自操作獲得第一手的學習資料,從而達到人才培養的目的。
第一,教學前的準備工作。在進行現場教學前,教師要結合學生所學專業制訂專業的教學培養方案,針對專業的課程內容和特點,對教學專題進行開發,制定最具特色的教學內容,對現場教學的教案進行編制,明確教學目的。在編寫現場教學的教學內容時,要與專業課程的整體教學框架相結合,課程的講授時間安排要符合學校教學計劃的要求,之后根據現場教學的教學方案,建立健全的現場教學制度[3]。學校可以通過現場教學的方式了解教學所用的機械的實際情況以及課程的實踐場地,并在實踐的同時,對專業師資隊伍要進行合理的配置,對教學過程中涉及的知識儲備和教學場地的準備等問題要進行優化。
第二,現場教學的實施方式。現場教學基本的教學方式主要有認知試驗、專業實習以及生產實習等。對機械類相關專業的現場教學組織,可以采取機械認知試驗、專業實習以及機械生產實習等基本教學方式。
第三,建立教學小組。教師要結合教學現場的實際條件將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各小組成員的人數通常以6~8人為宜,各小組成員的組成方式可以有多種方案,其主要的根據是學生的學習能力、人際交流能力以及動手能力等。具體的編組方案應與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相結合,以提高教學效率。
第四,教學效果的總結和評價。在教學的最后階段,教師要對包括學習的內容、方法、精神以及實踐能力在內的教學效果進行總結,并做出評價,通過對教學結果的評價來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激發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問題處理能力,同時也為接下來的課程打好基礎。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表示“教是為了不教”。目前,高職院校的大部分學生在完成作業時都需要教師的幫助,無法做到獨立完成作業。因此,教師在傳授知識的時候,要幫助學生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改革教學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更多優秀的機械類專業人才。通過對機械類專業的特點進行分析,應用現場教學方式對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具有比較明顯的效果。
三、現場教學的案例
第一,準備教學場地和教學設備。就機械設計這門課程而言,其教學設備主要是一些比較常用的機械零部件。為了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好,除了各種機械模型,還需要有可以供學生拆卸的機械實物,使學生可以通過自己對機械的觀察,親自對機械的零部件進行拆裝,對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第二,機械類專業的現場教學內容要注意結合本課程的相關內容,在盡可能精簡的同時,將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充分突顯出來[4]。就機械設計課程的現場教學而言,其內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通過了解、觀察掌握一個機械的各個零部件的連接結構、分類以及使用場合,觀察各個零部件的連接件失效的形式,了解各種機械的聯軸器和離合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特點。
其次是了解諸如帶傳動、齒輪傳動等各種常用的傳動零部件的基本類型、結構特點和工作原理,并觀察傳動系統零部件失效的原因,準確掌握作用在齒輪等零部件上各種力的方向,對傳動零部件的基本結構要充分了解。
再次是學生要了解軸等支承系統的零部件的基本類型和結構,對滑動軸承的結構特點要充分了解,對軸瓦等零部件的失效原因要充分了解,對滾動軸承的結構特點要充分了解,對機械軸承的基本結構特點的產品代號要熟練掌握。
第三,現場教學的方法和基本要求。現場教學模式的主體是學生的自主觀察、自主學習,教師的輔助和解答是該教學模式的輔助手段,教師可以使用開放的教學方式,使各學習小組對課程內容進行討論分析。學生在進行觀察時,對機械的零部件類別和結構進行重點了解,要對其特點和使用方式要熟練掌握。學生通過觀察后,要認真仔細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結合實驗結構,寫一份實驗心得。
第四,組織和安排現場教學。對現場教學的組織和安排,其基本原則是在保證教學高效協調的同時,盡可能地不去占用其他課程的學時。在進行現場教學時,要結合機械設計課程內容的特點,將學生分為每組6~8人的學習小組。每兩個小組配置一位指導教師,每個小組有30~50分鐘的實踐時間,各小組輪流進行。
第五,教學效果評估。實驗對象真實的現場教學模式,能夠更好地運用于實際的工作環境中,擁有更強的實踐性,從而避免課堂教學的枯燥乏味。學生可以通過觀察和拆裝常用機械零部件的方式了解其內部結構和各部件的工作原理,從而在對所學知識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的同時提高綜合能力,特別是處理問題的能力。
筆者通過對現在院校機械類的教學過程中的理論和實踐的教學狀況進行分析,發現院校機械類教學的理論和實踐教學不能很好地結合,因此提出了應用現場教學理念。高等院校的學生學習能力不強,行為舉止上也有不少毛病,只要教師能夠找到正確的教學方式,就可以幫助學生克服這些不足,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從而不斷地提高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文章通過對機械類專業實施現場教學模式的論述,總結并分享了筆者在機械類專業課程中對現場教學模式的應用心得。對機械類專業的學生應用現場教學方法,可以使校內外的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實現培養機械類專業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趙飛虹.關于技工院校機械類專業基礎課教學的幾點思考[J].職業,2015(15):94.
[2]盧孔寶.應用型本科院校機械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5(38):154-155.
[3]李軍.關于高職院校教學資源庫的研究——以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精密機械技術專業為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02):55-58.
[4]劉祥建.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機械類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價值工程,2016,35(03):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