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仕勇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的課堂教學活動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圍繞“自主、合作與探究”的主旨;二是讓學生作為主體擁有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三是把信息技術和思想品德這門學科深度融合;四是個體活動和群體活動相結合;五是課堂活動的設計要基于“以學為主”,而不是“以教為主”;六是要處理好教材本身資源和課外資源的關系。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堂活動;設計
思想品德的課堂教學如果不能根據教材、學情,面向學生全體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并設法激起學生的興趣和熱情,使其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很容易淪為一門照本宣科的課程。教師在講臺上一人唱著“獨角戲”,說著大道理,講著一堆空話,畫著讓學生死記硬背的段落章節。思想品德課一不小心就成了枯燥、乏味、催眠曲的代名詞。
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線,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教師是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以活動的形式來組織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是活動的參與者、執行者,讓學生動起來,以活動促學習,以活動促發展。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活動設計中往往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局限在教師活動上,忽略設計學生的活動以及師生互動活動,或雖然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但停留在表層,為了活動而活動,有活動形式卻沒有實質性效果。為了促進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并富有成效,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活動的設計要圍繞一個主旨——“自主、合作與探究”
課堂活動的設計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課堂活動形式,多些讓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樂于探究的活動,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改變單一的教師講授為主的集體授課形式,以個別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如自己設計主題海報、小組調查、模擬表演等活動。
二、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擁有足夠的活動時間和空間
在課堂教學中,時間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一個教師對時間如何分配,直接反映這個教師的教學觀。思想品德課程的實踐性、開放性、體驗性決定了必須讓學生有充分的自主學習、思考、內化、實踐的時間,否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就變成了一句空話。學生深層次的認知發展既需要獨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教學活動的設計要給學生提供多維互動的交流空間,才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所以說,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才能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把信息技術和思想品德這門學科深度融合,使教學活動信息化和高效化
隨著信息技術對教學的影響越來越廣泛和深入,一線教師必須在課堂活動的設計中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來支持課堂活動的開展,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使我們的課堂成為高效課堂。教師在呈現教學信息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如微課、視頻、動畫、3D、虛擬仿真等,在視覺、聽覺等方面刺激學生,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參與的熱情。信息技術對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在創設情境、提供案例、進行示范方面有傳統課堂無可比擬的優勢。學生在信息化的學習平臺交流討論,做習題,虛擬實驗,提交作品,課堂的互動更高效,抽簽軟件、搶答器等的使用能更好地調節課堂氣氛。在教學評價上,基于數據化的教學反饋更迅速更準確,能夠及時調控教師的“教”和指導學生的“學”。如使用“課堂派”教學軟件,可以發起話題討論,練習,測試,而且能很快生成參與度、正確率、優秀率等形成性評價數據,使教師能根據數據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調控學生的學習活動。
四、個體活動和群體活動相結合,既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又要合作交流
每個學生的學習風格是不一樣的,有著自己偏愛的、較穩定的學習方式,如有的學生在學習時喜歡獨立思考,而有的學生則喜歡與人交流。因此,教師在課堂活動設計時,要尊重學生認知風格和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方法的自由選擇空間,使學生能用自己喜愛的方式來學習,不僅舒展了其靈性,使其獲得了一種愉悅的情感體驗,而且也給予了學生自信心和成就感。要設計個體單獨完成的活動,如閱讀、歸納、背誦、練習等;還要設計群體活動,如小組合作學習、調查訪問、同桌交流、師生交流、全班交流、角色扮演、分組競賽等。
五、課堂活動的設計要基于“以學為主”,而不是“以教為主”
新課程改革理念之一是倡導學生的發現式學習。因此,教師設計思想品德課教學活動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學習,即基于“以學為主”的教學活動設計,要摒棄傳統的接受式學習的“以教為主”的教學活動。“以學為主”的學習活動有多種方式,如研討與辯論,競賽與游戲,分享與點評,觀摩與評論等等。這些學習活動大都體現以下特點: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情境來引導,以真實的任務來驅動,以學生之間的互動為主、師生之間的互動為輔。
六、處理好教材本身資源和課外資源的關系
其實我們所使用的教材本身也已經設計了一定數量的活動。這些“談一談”“動一動”“想一想”“議一議”等諸多小的“活動”欄目的設置既增強了學科的趣味性,又有助于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深入理解。教師要充分利用和開發教材上的資源,實現教學目標。同時教材又有滯后性,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對學科活動進行適當調整和補充,以增強思想品德學科教學的針對性。如八年級“社會公共生活需要規則”一課,教材設計了一個辯論活動,辯題是“有了社會公德,社會公共生活就能正常進行”,請學生分正反兩方進行辯論。活動的目標非常清晰,是讓學生明確社會公共生活不僅需要道德規范,還需要法律規范。但這種有明確答案的辯論,學生往往感覺沒話可說。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將辯論改成了“是否有了社會公德,社會公共生活就能正常進行?”請學生結合互聯網的有關案例,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樣的調整和拓展同樣能得出既需要道德規范也離不開法律規范的結論。
總之,我們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這些活動和教學方法并不適合所有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內容,教師要合理使用。二是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上,要適度,要服從于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真正有效落實教學目標。三是教師平時要注意深入學生生活,了解社會現實,有意識地積累各種教學資料。一方面教師要用心設計好每一次活動,另一方面教師也要組織好每一次活動,為教學內容服務。四是重視對學生活動參與程度的評價。新的評價方式重在對學生的綜合評價,重結果也重過程,要注意學生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可以采取寫評語、談話、記錄成果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