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孟然+強文麗+劉玉劍+張奧



摘要:大學城作為國內近年內興起來的一種大學聚集模式,中國對其建設尚在摸索過程中,在這進程中,走彎路或許是不可避免,所以我們需要分析大學城對于區域的影響以及意義。文章以榆中大學城為例,探討關于大學城如何對周邊農村以及市鎮的經濟產生影響,并討論其產生的意義以及影響范圍,得出關于榆中大學城對于區域經濟影響以及意義的結論,為大學城在當地的發展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大學城區域經濟產業結構
一、關于大學城及榆中大學城的簡要分析及介紹
1.大學城簡介及分析
大學城在國外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物,早在16世紀的西班牙馬德里近郊就已經興起了世界第一個規劃好的大學城——埃納雷斯堡大學城。英國的牛津大學城,劍橋大學城,日本的筑波大學城等都是后起比較成功的典范。然而大學城在我國卻是近十幾年才興起的新鮮事物,1998年在我國廊坊建起了我國第一個大學城——東方大學城。隨后大學城便如雨后春筍般在我國興起。到今天為止,已建成和在建的大學城大約有50余座。關于大學城的概念,《教育大辭典》作出了如下解釋:
圍繞大學建立的社區,人口一般在5~10萬。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條件。
而筆者認為大學城的建立目的在于最大程度的整合資源,集中辦學,共享教學設施及基礎設施。因此而產生的集聚效應,規模效應,輻射效應,將帶動大學城周邊地區的發展,并由此帶來的人力資源集中優勢必將吸引企業的入住,而更多企業的入住將會形成正反饋效應,更大程度的推動大學城建設,拉動周邊區域經濟的發展。
2.榆中大學城
榆中大學城位于蘭州市榆中盆地,距蘭州市中心城區46公里,終期規劃目標人口控制規模25萬人,其中大學人口10萬人、居住人口15萬人,可容納9所大學。目前大學城只入住了蘭州大學和西北民族大學,兩校在校生加教職工人數約4萬人,兩校共占地7500余畝。大學城位于夏官營鎮的郊區,周邊均為農村地區。就地理位置而言,遠不足以深掘大學城的潛力,發揮大學城的人力以及科學創新優勢。但大學城的入住還是給當地帶來極大的交通便利以及經濟利益,就目前消費規模而言,4萬人的大學城一年的消費總量以每人每年1萬元計算,則估計可達4億。而按照終期規劃的25萬人口,保守估計帶來的消費就將達25億元,這對于一個國家級貧困縣而言將是巨大的福音。而據蘭州大學有關負責人介紹,一心兩道三帶四片科教城規劃結構為:建造一個公共服務中心作為核心;以一縱一橫兩條主干道,構成規劃區的兩條發展主軸,橫軸聯系規劃區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片區與產業片區;重點培養三條自然生態帶;梯度推進大學片區、城市資源共享片區、產業片區、居住片區四大功能片區;設計中還引入了“剛性結構”和“柔性結構”剛柔并濟的理念,突出綠色文化,強化一個生態外環。另外,科教城區域將發展航空和鐵路客運業,內部道路規劃采用棋盤式方格網絡道路格局,構成“三縱三橫一環”的主干道系統。這些給當地帶來的將不僅僅是經濟利益,是永久的基礎設施便利。
二、大學城對周邊區域經濟影響情況調查
1.對于附近農戶影響的調查
大學城的建設,引起的人員、物資大量集中,對于土地以及糧食的需求也將大大增加,對周邊農業的影響也將不容小覷,據筆者的實地走訪調查,周圍居民對大學城的建設以及落地于此的態度有79%持支持態度,其余群眾對此問題看法模糊,看來似乎并不知到或未曾察覺到其對自身的影響。其中一項對于占用耕地的情況調查顯示,有45%的農戶表示有耕地被占用的情況,大學城的建設帶來的耕地占用情況是不可避免的,而這些占用的耕地最終以資金補償的方式回饋給農戶,而這筆資金在當地可能是一戶人家數年的收入,大學城的建設對于當地的生活水平的提升作用可見一斑。
而據一份對當地居民作物種植變化調查顯示大學城建設前后還是有較大變化的,從以前的以糧食作物為主變化為以經濟作物為主,這種變化是為了滿足大學城及其周邊餐館飯店對于蔬菜的需求,由此帶來的是農民的收入的顯著提升。據實地走訪農戶的調查顯示,2001年以前當地的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大部分居民僅在溫飽水平左右,而到了2009年當地的人均年收入水平已達4000元左右,而同期榆中縣的農民人均年收入僅約為2750元。這種遠高于平均水平的現象是由大學城的輻射效應造成的,據調查有30%的當地居民的親人直接或間接參與大學城的相關工作,這些工作包括廚房工作人員,樓管,門衛,以及攤販,小商店,他們有的因此放棄了農耕生活,成為農村里的“上班族”,或者成為商賈,工作輕松不說,收入也比以前提高不少,這些給當地居民帶來的實惠讓當地居民對于大學城的建設是相當支持的。
2.對于附近商業狀況的調查
榆中大學城座落在夏官營鎮的郊區,周邊是廣袤的農村,在建設大學城以前,此地基本無商業可言。而在大學城建成以后,學生、教職工陸續入住,到2015年為止,僅入住蘭州大學和西北民族大學的榆中大學城人口已經達到4萬,其中西北民族大學學生有21000人,蘭州大學入住學生14000人,另有教職工數千人,這種人口集聚,造成的集聚效應,讓周邊商業十分發達,我們對周邊商戶情況進行了實地走訪調查統計,調查情況如下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大學城周邊的商業還是比較繁榮的,754家店鋪的規模,以一個店4個員工計算,將有3000工作崗位可以提供,這對農村地區的人民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就業市場,農村經濟也會因此受益。帶來的稅收對于一個貧困縣來說也將十分可觀,對于促進當地的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而這還只是僅進駐了2個大學所造成的經濟集聚效應。若以后能有更多的大學進駐,將極大促進經濟發展,也可能由此促進農村地區的城市化,加快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表中顯示大學生的大學生的消費結構可以看出,主要還是以餐飲業為主,占到所有門店50%以上,飯店、小飯館的數量也達到了驚人的330家,這些飯店的客流無疑主要是學生以及教職工。所有門店中居于其次的是零售業的門店,由于距離城鎮較遠,大學生的生活、學習用品的消費需求主要靠當地解決,由此造成的零售業門店多、種類多,滿足了大學生的需求的同時,也給當地居民的生活帶去了便利,在附近的走訪調查顯示,有31%的居民認為大學城給他們帶來了購物的便利。
大學城帶來的人口和資本集聚,以及其所產生的金融,物流,交通,教育,購物等方面的福利,勢必會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大學城能推動一片地區的城市化進程,短時間的大量學生職工的入住,決定了這種過程是迅速的,高效的。
3.對于當地產業結構的影響
下列圖表是2014年蘭州市各區縣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及各區縣人口和服務業所占比重。我們以人口規模相近的兩縣作為對比。2014年榆中縣農業人口總數為24.4萬人,永登縣農業人口總數為29.3萬人,在蘭州市內大致相仿,事實上永登縣農業人口總數多于榆中縣,而榆中縣在產業增加值及服務業增加值方面都大大超過了永登縣。榆中縣服務業增加值為4081.16萬元,占蘭州市服務業增加值的38.55%,而永登縣僅為636.74萬元,占蘭州市服務業增加值的6.01%。榆中縣城服務業增加值與永登縣相差懸殊。而這與大學城坐落于榆中縣有很大的聯系,大學城帶來的大量流動人口導致其對服務業的需求劇增,帶動了榆中縣服務業的發展。
從榆中縣的農作物播種面積來看,油料,藥材,蔬菜等經濟作物的播種總面積為47.11萬畝,占總播種面積的37.01%。而永登縣的經濟作物播種總面積為25.59萬畝,占總播種面積的19.04%。由此我們看到了差別,我們在上文提到的一個調查,榆中縣改種蔬菜類等經濟作物是在大學城建成以后為適應大學城內的需求而做出的改變。大學城對于榆中縣的農業影響也不容小覷。
4.對于當地就業的影響
根據一份初步測算的結果,每1萬人的大學人口需要相關配套的工作人員和服務人員將近2500人,以榆中大學城目前4萬的人口計算,需要的相關人員將近1萬人,5萬人的人口規模在西部也可號稱一座小城市了,而根據我們的一份調查,蘭州大學榆中校區的宿舍管理人員中,有72%的人員來自夏官營鎮范圍內,95%的人員來自榆中縣域內。榆中校區的眾多服務人員中將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于大學城周邊,大學城為當地帶去了大量工作崗位。而據我們在大學城周邊三個村落(吳謝營村、上堡子村、夏官營村)的實地走訪調查發現,有30%的農戶表示家中有親人在大學城內工作。這對當地農民的生存方式的改善,以及生活水平提高有很大的幫助,有力的拉動了當地收入水平的提高。
5.對于當地旅游業發展的影響
榆中縣境內有4A級景區13處,包括我們所熟知的興隆山,青城古鎮等等景區。由于大學城地處農村,交通不甚便利,這些距離學校不遠的景區就成為學生們外出郊游的首選地。這些景區因為知名度不高的緣故,其所能吸引的外地游客少之又少,而大學城的入住無疑給這些旅游景點帶去了巨大的人流量,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而我們也該深刻認識到,榆中縣境內的景點眾多,但許多景點的人流量一直很低,許多景點也不為人所知。這與當地的宣傳力度有關。大學生大多有出游意愿,而苦于旅程的問題,不愿去遠處,而近處的景點又并不清楚有哪些,導致許多想出行游玩的學生未能如愿。也給當地的旅游業帶來不小的間接損失。
三、榆中大學城目前存在的問題
1.建設停滯,大學不再入住
按照先期的規劃,榆中大學城最終要入住9家大學,而目前只入住了兩家。大學城目前也無大的建設以及工程開工現象,建設基本處于停滯。而周圍雖然有700余家店鋪在營業,但我們也看到了不少店鋪處于關門歇業狀態,商業在目前的榆中大學城基本處于飽和狀態,因為大學城人口沒有增加的緣故。對于一所大學城而言,目前的榆中大學城只能算作一座中小規模的大學城,對當地經濟發展影響有限。
2.交通不便,學生出游難
作為中國離校本部最遠的分校區,榆中學生目前出大學城的方式卻比較單一,大部分依靠校車到達蘭州,再從蘭州坐車出行,這無疑增加了出行時間和出行難度,使人們的出游意向降低。大部分學生周末都只能呆在校區。每到節假日,校車點人滿為患,排隊等下車的隊伍有時能長達幾百米。據我們的調查,周末有出行意愿的學生達64%,而最終成行的僅有11%,阻礙他們出行的最大原因是交通不便,這不僅阻礙了學生們的出行,更減少了學生對于外部的交流,對于社會的接觸,長此以往,會降低整個大學城的綜合實力,改善交通,是目前大學城最迫切的問題。
3.型企業工廠入駐稀少,不利于聚集效應的形成
榆中大學城雖然商家達到驚人的700余家,但大多數規模不大,造成的聚集效應不夠明顯,最近數年人口并未顯著增加,造成的是基礎設施建設的落后,城區規模未顯著增加,使得大學城對于一地的經濟輻射作用影響有限。
四、結論以及解決辦法
(1)我們認為政府加大對于榆中大學城建設的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引導居民以及商家入駐,而完善基礎設施的首要部分增加交通工具的種類,以及增加交通線路,如在原有鐵路和公路的基礎上興修地鐵,將榆中校區納入蘭州市交通規劃,使榆中大學城的可通達性增強,使榆中大學城不再成為一座“孤島”,據地理經濟學原理,交通通達性增加會減少人們通勤時間,使人們出行更加方便,增加人的出行欲望,在另一方面也會增加榆中大學城的人流量,吸引更多商家入駐,造成集聚效應,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極大改善當地民眾的生活,以及經濟地位。
(2)在榆中大學城增加一個小型的客運站,客車抵達地點包括周邊景點以及蘭州市區和榆中縣市區,目前我們的調查表明,學生出行89%依靠校車出行,7%靠客運專線,剩余的4%依靠其他途徑達到出行目的。校車成為我們主要的出行方式,而這主要是大家的選擇余地少,校車成為大家可選擇的最經濟最簡便的方法,然而校車僅往返于校本部與榆中校區,線路單一,靈活度受限,這也是造成大家出行不便的原因之一。若增加客運站,必將方便學生出行,雨中縣內的各大景點的客源有了新的增長點,可以拉動榆中縣的旅游業發展,提升榆中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使榆中縣大部分靠近旅游景點的地區可以分一杯旅游業發展帶來的羹。
(3)在西部,榆中大學城人口規模相當于一座小型城市,但卻沒有城市發展所有的工業,榆中大學城應當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吸引企業或者工廠入駐,這不僅為當地帶去了豐厚的工作崗位以及稅收,也為當地的商業注入了活力。據調查,有45%的大學生有空余的時間從事兼職工作,而其中僅有不到10%的學生真正能找到兼職,而這其中有不少是在校內找到工作,榆中大學城沒有多少工作崗位提供的重要原因就是可提供的工作崗位太少,這進一步拉大了榆中校區學生與城市大學生的在實踐以及工作經驗上的差距,不利于當地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企業的入駐在另一方面將改善學生教育情況。
以上即我們此次科研成果,希望對于本地區的發展起到良好的建議作用。
參考文獻:
[1]高相鐸,李誠固,等.西部大學城對未來西安市城市空間擴散的影響[J].人文地理,2005(5):63.
[2]顧明遠.教育大詞典(第 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71.
[3]資料來源:《蘭州統計年鑒》(2014)中國統計出版社.
[4]資料來源:《甘肅經濟普查年鑒》(2008)綜合卷.
[5]顧薇.淺析大學城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J].上海管理科學,2012(3):34.
[6]李杰,劉露,等.大學城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研究——以西部大學城為例[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10.
[7]花小麗,陳麗,張小林.大學城建設對南京城市功能的促動研究——以仙林大學城為例[J].經濟問題探索,2005(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