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麗萍
【摘要】將后殖民研究與生態批評相結合,通過文本分析的方法研讀康拉德的非洲叢林小說代表《黑暗的心》,剖析研究發現康拉德非洲叢林小說的敘事語言具有不確定性和矛盾性,體現出康拉德在殖民思想和生態意識上的矛盾性,為讀者從殖民和生態合二為一的全新視角來解讀康拉德的經典之作《黑暗的心》提供有力的借鑒。
【關鍵詞】康拉德 非洲叢林小說 后殖民生態視角 矛盾性 黑暗的心
引言
英國小說家約瑟夫·康拉德擅長創作海洋和叢林小說,其代表作《黑暗的心》被譽為20世紀的英國文學經典,在全世界享譽盛名。小說自問世以來,贏得了文學評論界的廣泛關注,很多學者從精神分析、敘事技巧、女權主義批評、后殖民批評、生態批評等諸多視角對該作品進行解讀。其中以殖民主義和反殖民主義為切入點,討論康拉德的殖民態度的作品最多。同時,有些學者認為約瑟夫·康拉德在小說中運用很大篇幅展示了歐洲殖民進程對非洲生態的破壞,從生態批評的角度分析的文章也很多。不過,有些學者卻認為康拉德的殖民態度和生態意識具有矛盾性,但這方面的研究較少。本文擬從康拉德在《黑暗的心》一文中矛盾的敘述語言去探討其殖民態度和生態意識的矛盾性,為廣大讀者從更多視角來解讀康拉德的非洲叢林小說提供借鑒。
一、殖民態度的矛盾性
康拉德的多重文化身份造成了其思想意識的矛盾性,他筆下的“自我”形象也不停發生著變化,他時而是傳播文明的天使,時而是有著殘暴形象的惡魔。康拉德的殖民主義態度具有矛盾性。他一方面批判殖民者,另一方面他又無法擺脫殖民者的意識。
首先,康拉德在《黑暗的心》中描述了歐洲殖民統治下的非洲殖民地人民苦難的生活景象和殖民主義者貪婪、虛偽和“吃人”的本性,他覺察到了歐洲殖民擴張的不道德性和罪惡,更是對殖民擴張對非洲大陸帶來的 “進步”提出了質疑,小說體現出了作者對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批判,這些可以說明康拉德是一位反殖民主義者。
同時,康拉德在《黑暗的心》中的敘事語言充滿了不確定性和矛盾性,小說自身蘊含了自相矛盾的因素。他在批判歐洲殖民者的同時,也在不經意間宣揚了白人至上的理論。
二、生態意識的矛盾性
康拉德在《黑暗的心》開頭描寫了一幅原始自然、未受西方文明沖擊的非洲和土著人安靜祥和的畫面,黑人們“大喊大叫,還唱著歌……他們有著骨骼、肌肉、粗獷的活力和行動的矯健,和岸邊的海濤一樣自然真切……望著他們是一種莫大的欣慰。”這些語言體現了康拉德親近自然、崇尚原始的親生態意識。他還描述了歐洲殖民者對非洲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對土著人的迫害和摧殘,用生態批評的視角將自我置于生態系統中。殖民者們帶著“鋼槍”、“炸藥”、駕駛著代表現代文明的“蒸汽船”,駛入原始叢林,開拓荒原,掠奪象牙等自然資源,他們在所到之處焚石炸山、涂炭生靈。作者筆下的黑人奴隸“身上的每一個關節都像繩子打的結,每個人的脖子上都套著一只鐵項圈,一根鏈條把他們拴在一起,鏈條的環節在中間搖蕩,發出有節奏的丁當聲。”這正是作者對歐洲白人的反生態行為的批判,揭露了殖民者借“發展”為名,在對殖民地進行瘋狂掠奪的罪行,流露出康拉德對歐洲文明的批評、對人性的憂思和對生態的關懷之情,體現了康拉德小說的后殖民生態寫作意識。
但是,康拉德早年的生活經歷和多元的文化身份讓其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殖民主義話語的影響。在《黑暗的心》中他把非洲描述成 “蠻荒之地”,認為非洲是“人類的黑暗的中心”,有著“黑色的叢林”、“黑色的肢體 ”和“黑色的山嵐”,他筆下的非洲是與瘟疫疾病相聯系的,非洲叢林是“險惡的”世界,并對此充滿了恐懼、戒備的心理。作品中多次提到“象牙”,而對獲取“象牙”殘忍殺害大象,造成對生態平衡的破壞卻只字未提,這表明康拉德和其他殖民者一樣認為動物只有工具作用——提供象牙,獲取財富,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康拉德生態意識的局限性,他對殖民者的所作所為有時呈現出的是一種默認、曖昧的態度,甚至表現出明顯的反生態意識。
三、結語
康拉德的作品在主題、背景、敘事語言和思想意識上均具有矛盾性。《黑暗的心》中塑造的人物庫爾茲是歐洲文明的產物,身上背負著歐洲文化的烙印,康拉德自身也是該時代的產物,不可避免的受到當時殖民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因此康拉德小說的敘事語言有著矛盾性,這是與其多元的文化身份和特殊的歷史語境是分不開的。讀者在閱讀《黑暗的心》這部小說時要做到客觀公正,在承認它的反殖民主義進步性的同時,也要客觀地看到他自身所存在的殖民主義意識的缺陷。另外,康拉德敏銳地捕捉到了殖民擴張與生態問題之間的聯系,表現出了其超前的生態意識。康拉德對庫爾茲悲劇命運的刻畫流露出他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其生態意識的覺醒,《黑暗的心
臟》是一部前瞻性與復雜性的優秀作品,是世界文學的瑰寶,給我們現代人帶來了巨大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房潔.《黑暗的心》中康拉德生態意識的矛盾性解讀[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
[2]劉力蕊.生態批評視角下的《黑暗的心》[D].華北電力大學, 2011.
本文為2017年安徽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后殖民生態視角下康拉德非洲叢林小說研究(SK2017ZD4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