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霖
摘要:每當徜徉在校園里,我總會凝神品味寫在花圃里的標牌上那幾句對我來說再熟悉不過的話語:“小草青青,渴望寧靜!”“給我一片呵護,還你一片綠色!給我一點關愛,還你一個精彩!”這些話語不知多少次走進我的視野,融入我的心靈。話是那么溫馨,那么令人感動,無疑在向我們詮釋著什么是人文關懷。由此,我想到我們的語文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我們在語文課堂上的教學用語也應該實實在在地傾注人文關懷,讓每一句話都如絲絲細雨滋潤孩子們的心田。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 人文關懷
一、真誠的贊賞
“人的深層需要都有被別人賞識的愿望。”中小學生更是如此。卡耐基也曾說過:“使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贊賞和鼓勵。”贊賞是一種由衷的真情的表揚。在語文課堂中有的教師吝惜贊揚之詞,即使學生回答得完全正確,也只是用“說得還不錯”“是的”“對”等稍作肯定。須知,學生與教師原有的知識基礎差異較大,所以,對學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讀、獨到的想法,教師應該給予出自內心的贊賞,這可能對學生是一次終身難忘的鼓勵。我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應得到屬于他(她)自己的那一份贊賞。如:當學生比我說得有道理時,我會說:“你比老師還行!真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不簡單哪!”當學生有聲有色地朗讀后,我會說:“你的聲音真好聽,就像百靈鳥一樣。謝謝你用朗讀給大家帶來了美的享受。”當學生有獨到的見解時,我會說:“你的想法真是與眾不同,令老師驚喜!”……每每聽到這些真誠的贊美,學生們總是帶著會心的笑靨,猶如一朵朵綻放的花兒。是啊!這激動人心的贊賞,怎能不讓學生深受感動和鼓舞,進而熱情高漲,更加努力?正如蓋茲所說:“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強滿足的感覺,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二、耐心的期待
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首先通過實驗得出的“暗含期待效應”,在教育教學領域是指教師對學生未來造就的可能性懷著暗含期待的一種深沉的情感體驗。課堂上,在熱鬧的氛圍中,你會發現,或許有一雙眼睛始終帶著幾分羞澀,也或許有一張小嘴始終緘默不語。其實,這些孩子的內心也渴望有展示自己的機會,只是,他們還沒得到你耐心的等待及飽含期待的話語。
有一件小事使我至今記憶猶新。本期開學之初,我們上《火紅的楓葉》一課,課至尾聲,我打算用朗讀課文的方式來結束本課。我徑直走到一位在這堂課上從沒舉過手的小女孩的身邊,微笑著說:“你愿意讀一讀嗎?”小女孩一聽,臉立刻漲得通紅,頭搖得像撥浪鼓。我拉著她的手說:“老師相信你能行!來,試試看!”(飽含期待)小女孩終于站了起來,她的朗讀確實令人失望。但我并沒有放棄,仍然為她打氣:”你能起來讀已經很不錯了,再讀一讀,你會讀得更棒!“(更深沉的期待)就這樣,小女孩在我不厭其煩地鼓勵、糾正下,一遍又一遍地讀著。這時,下課鈴聲響了,再看看其他孩子,他們或許受了我的感染,竟聽得那么專注,絲毫沒有要下課的意思。當小女孩最終動情地讀完課文時,我竟激動地親了她的臉頰,并且對她說:”課文中的小女孩用楓葉做成賀卡當禮物送給老師。你今天也送了一份最好的禮物給老師。謝謝你!希望你今后能多送幾份這樣的禮物給老師,好嗎?“(愈加長久地期待)小女孩鄭重其事地點了點頭。教師里立刻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此時,我感覺我和我的學生是如此地心有靈犀。我堅信,不僅是她,其余不愛表現自己的學生也會獲得一份自信,一份勇氣。
三、委婉的批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犯錯誤是偶然中的必然,更多的學生是在一次次犯錯中找到前進的方向與動力”。那教師如何牽引著學生“在一次犯錯中找到前進的方向與動力”呢?我想:教師的批評是明智的,而委婉的批評則是機智的,它昭示著一個教師開闊的胸襟、無私的真愛、靈動的智慧。
作為學生,他們在回答問題時肯定會有不足之處或犯錯之時。面臨此種情況,有的教師也許會簡單粗暴地給學生當頭棒喝:“錯了,你怎么不會動腦筋?”“不知道就別開腔!”“沒想好就別舉手!”……如此一來,答錯的孩子滿心愧疚,無地自容,正想舉手的孩子立刻打消了念頭,舉著手的呢,猶猶豫豫打算抽回手去。這種“棒殺”的結果是課堂上的一片蕭瑟景象。
例如上海特級教師賈志敏在課堂上是這樣教學的:“你讀得很正確,若聲音再響一點點就更好了。”“老師同學又沒追你,你干嘛讀得那么快?要注意呀!”“讀得真好聽!老師要感謝你的爸爸媽媽給了你一副好嗓子,不過,要加上表情就更能傳情達意了!”有時,學生重復了前幾個同學的回答,賈老師會笑笑說:“噢!你認為這很重要,再強調了一次,對嗎?”這一系列委婉的批評——化解了學生在課堂中的尷尬,小心翼翼地呵護了學生的心靈。學生在這樣一個老師和風細雨的幫助下糾正自己的錯誤,他們還會害怕什么?他們自然會沒有任何心理負擔地投入學習了,自然會爭先恐后地發言了。
四、朋友般的尊重
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以朋友的身份和學生對話,和學生擺在同一位置,以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實現師生的平等對話。這一理念,陶行知先生在早年就曾提出過:“小孩子是我們的朋友,我們和孩子就應該平等對待。”既然是朋友間的平等對待,就意味著互相尊重。教師要想贏得學生的尊重,首先必須真誠地尊重學生,因為尊重只能用尊重來換取。因此,在課堂上,我會把選擇的權利還給學生:“你喜歡學課文的哪個部分就先學哪個部分。”“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課文吧!”我會珍視他們的獨特感受:“讀了課文,你有什么想法,暢所欲言吧!”“你可以用自己喜歡的讀法,讀出你心中的感受。”我會欣然接受他們的意見:“謝謝你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你不說,我還沒意識到自己的這個問題呢!”我想:用不著再向孩子們說教什么是“尊重”了,他們在這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就已經領悟到了“尊重”的深刻內涵。
蘇霍姆林斯基曾諄諄告誡我們:“教育,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觸及年輕的生命。”我們的課堂教學用語應如絲絲細雨滋潤著學生的心靈,這樣,我們的課堂才能富有關愛、富有情意、富有生機,我們的教師和學生才能真正享受語文。同時,學生們也將在不知不覺間學會相處,學會關愛,從而會更加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