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藝馨
【摘要】我們需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將地方文化滲入小學美術課堂。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情境中,在交往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師生、生生透過語言和非語言信息工具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在美術課堂中融入當地的地方文化,突出地方文化色彩,將美術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
【關鍵詞】交往教育理念 地方文化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3-0212-01
一、搜集民間美術資源,建立鄉土文化資源庫
《美術課程標準》對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做出界定,即“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認為“美術學習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應視為一種文化學習”。
在我們的身邊,會有很多歷史遺留下來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有的正以驚人的速度在流失,有的正在被我們重新認識和保護。這就迫切需要我們關注傳統文化,尤其是本身就具有很多審美價值的文化遺存,可以從藝術的角度去感受、理解、欣賞,用美術手段來記錄、表現。
例如:我在上《老房子》這一課時,由于條件時間限制,不可能帶學生去古建筑群一一目睹其建筑。因此,整節課的安排是學生觀察圖片,交流其歷史建筑物的特色,教師對一些歷史建筑物進行講解。通過對傳統歷史文化的認識了解,培養學生關注、尊重、熱愛地方傳統文化的情感。原先的作業設計是用速寫及繪畫的表現手法,畫畫老街的景物,我選擇學生結合剛才欣賞過的作品表現技法,表現家鄉的景,我們的家鄉浦口也有許多的美景,橋林也有老街,更重要的是它蘊涵的文化。帶學生走出校門去校園附近的老街走走,感受身邊的文化,再嘗試著去畫畫。在本課中,我將地方文化巧妙地與課本內容結合在一起,聯系生活實際,師生共同挖掘身邊的美術文化。
二、融匯民間美術,體驗鄉土文化的途徑
把優秀的民間美術與最富有創造生命力的兒童美術教育融為一體,無疑是民間美術可持續發展的有力途徑之一,因為它既促進了人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還將有力地增進兒童對本民族文化藝術的感悟能力以及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將民間美術滲入美術課堂的方法如下:
1.體驗傳統節日,滲透民間美術
把傳統節日與地方民間美術結合在一起,在小學美術中的傳承與發展,學生倍感親切,而且內容貼近生活,工具和材料易于獲取,創作積極性提高,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設計《看花燈》一課時,讓學生在感受傳統節日——元宵節的來歷、風俗。在本課學習中,滲透地方民間美術——揚州燈彩。通過欣賞各式各樣的花燈,了解其藝術風格,簡單掌握花燈制作方法步驟以及花燈的種類、色彩、形式上的特點,在輕松、歡快的氛圍中用繪畫、拼貼等各種美術技能創作一幅以花燈為主題的畫。讓學生們在感受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習俗的同時,提高藝術鑒賞力,增強民族自豪感。
2.媒介體驗讓民間美術與學生面對面交流
怎樣在美術課堂教學中讓同學們感受到民間美術的魅力呢?如果在民間美術欣賞過程中能夠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和網絡資源,全面、形象、直觀地呈現教學信息,可以在優化美術教學過程中,訓練和提高學生欣賞民間美術作品的能力,指導學生直接與民間美術作品情感面對面。運用拍攝錄像、照片搜集和整理具有本地特點的美術作品,通過放映錄像、圖片展示、多媒體電腦圖形設計,文字資料介紹等方式向學生介紹鄉土美術。
3.走出校園,實景體驗
把美術課堂移到野外,在游玩中,觀察感受人文景觀、自然風光之美。要求學生在實地搜集美術資料,寫生和記日記,把親身體會寫下來。教師收集、整理學生作品,開展“鄉土景觀風景寫生作品展”活動,以培養學生考察研究鄉土美術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把美術課堂移到市博物館,零距離感受形態各異、圖案精巧、絢麗多姿的雨花石、感受古樸“漢代風”——出土的漢朝陶器、俑、玉飾......、欣賞巧奪天工的民間剪紙……
民間美術融進美術教學的課堂,對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來說,已不再僅僅只是單純的美術課程資源開發,而是一種責任,一種重要的對兒童對文化傳承的責任。讓學生們接觸中國博大精深傳統文化和家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可以使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從小就對家鄉和祖國有深入了解,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傳承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周旭.中國民間美術概要[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8.7
[3]李力加,章獻明.《小學美術教師專業能力必修》,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3
[4]分析解釋和體驗教學策略——從理論到實踐-大學教育-2013.1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