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燕+謝蘭
【摘要】 隨著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逐步開展和新區的規劃建設,我國經濟發展迎來了新一輪的黃金期,這也給我國眾多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企業的經營和內部的管理狀況越來越復雜多變,風險持續增大,所以企業的高層更加需要了解和掌握企業內部的審計流程,適應信息化的管理,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對審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持續審計”應運而生。本文從我國持續審計發展的現狀出發,指明在內部審計中推行持續審計的優勢,發掘推行持續審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推行持續審計的合理化改善建議。
【關鍵詞】 持續審計;信息化;內部審計
2011年在全國審計會議上,審計長劉家義提出了“對審計技術方法實施改革,采取數字化、信息化的方式,以信息化使得技術方法得到革新,并且推廣在線、實時審計為主要標志的聯網跟蹤審計。”,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對審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持續審計”應運而生。雖然在國際上,持續審計在內部審計中的使用越來越廣泛,但是我國的企業,在內部審計當中還沒有真正意義上開始應用持續審計,有待探討的問題還很多。
一、相關理論概述
(一)持續審計的概念
1999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與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給出了持續審計的定義,提出“持續審計是一門科學存在,使得獨立審計人員采取一系列的審計報告,對某事項出具書面證實,并且報告是在審計事項發生之時或是較短時間間隔產生的。”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對持續審計給出的定義是“一類采取技術自我執行控制、風險評估的方式,主要是審計的策略從傳統交易內容的周期復審,轉向全部交易實施的持續測試的變革。”
(二)持續審計的特點
1.連續性
與傳統的審計不同,持續審計是連續地、不間斷地、全方位地開展的,持續審計貫穿于整個審計周期、滲透于企業經營的全部階段,企業存活一天、審計工作就開展一天。
2.及時性
從信息的角度來看,信息只有及時有效才能發揮作用,過時的信息是沒有價值的。持續審計如果想在內部審計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就必須對信息及時作出反映,及時發現并解決內審當中出現的問題。
3.整合性
企業的各級管理層,能夠被持續審計有效地結合在一起。通過持續審計,可以將企業最主要的問題分散到財務、經營等不同的職能部門,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對數據的比較,可以達到橫向和縱向比較的目的。
二、持續審計在內部審計中推行的優勢
(一)全球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
目前全球各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信息技術,地球村已經進入和信息化時代,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同樣如火如荼。ERP(企業資源計劃)將企業的財務、采購、生產、銷售、庫存和其它業務功能整合到一個信息管理平臺上,從而實現信息數據標準化,系統運行集成化、業務流程合理化、績效監控動態化、管理改善持續化。全世界排名第一的ERP軟件是SAP,且SAP是ERP解決方案的先驅,可以為各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提供全面的解決方案。1995年SAP中國公司在北京成立,SAP是中國ERP市場的絕對領導者,其市場份額和年度業績近年來高速增長。這為持續審計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
(二)我國網絡建設發展迅猛
在網絡建設方面,我國的公用分組交換網、公用數字數據網、綜合信息服務網已經建成并開通,另外我國為了與國際互聯網順利對接,建設了眾多信息終端點,這使國內企業之間、國內和國際企業之間各種信息的檢索和傳播,變得十分便利。
三、持續審計在內部審計中推行的問題
(一)部分企業無法提供持續審計條件
持續審計會使企業經營者產生被監視的感覺,并且經營者害怕內部審計人員向企業的競爭方泄露本企業的情報,從而雇傭其他組織監控內部審計人員,這顯然會增加額外的支出,提高成本。
企業若要實施持續審計,就需要全面信息化,那要購買相應的軟件和系統,招聘相應的工作人員,這一類的投入價格是非常昂貴的,對很多小微企業而言難以承受。萬一系統受到黑客攻擊,不但持續審計難以實施,企業的數據亦會損毀。
目前持續審計廣泛采用的嵌入式技術,測試時間需要量很多,而用代理技術替換,則需要單獨建立數據庫,所以無論采用哪一種,都會給企業帶來沉重的構建費用。
(二)部分內部審計人員對持續審計缺乏認識
內部審計的執行,離不開眾多的內部審計人員們的努力,然而我國的部分內部審計人員,自始至終就對持續審計缺乏全面的認識,對持續審計的流程、技術不甚了解,甚至有個別內部審計人員根本不清楚持續審計的確切概念。
據一些實證調查發現,我國內部審計實務界,對持續審計的了解程度處于較低水平,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內審人員相比,有很大差距。這些內部審計人員很多出身于財務,其審查的精力主要還是放到財務收支狀況,因而不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三)持續審計技術仍然不健全
雖然目前已經開發了眾多持續審計的系統和軟件,但我國目前持續審計的技術仍然有待發展,自動化程度仍然不高,信息的收取和貯存仍然面臨諸多困難,電子數據可靠性一定程度上有待商榷,電子數據庫一旦遭到攻擊或丟失會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失。
(四)審計準則仍然有待完善
法律法規是企業順利經營的有效保障,目前我國跟內部審計相關的法律法規,部分體現了持續審計的精神,但并沒有以法律的形式確立持續審計的范疇,沒有對持續審計提出強有力的法律條款,持續審計難以做到有法可依。
四、持續審計在內部審計中推行的建議
(一)部分企業無法提供持續審計條件
為了適應信息化社會對審計的要求,內部審計要逐步改變傳統的方式,要營造更發達的信息環境、建立更科學合理的持續審計系統。持續審計系統的建立依賴于計算機技術,把企業運行的所有環節信息化、數據化,提交給計算機進行分析、處理。但是實力較弱的企業,不應該套用大企業的信息化模式,應該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如果信息化無法一下子達成,那就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扎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向信息化邁進。
(二)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素質
企業的領導者容易沉浸在過去老的方式方法中,難以走出傳統審計的誤區,相關的審計主管單位,除了做好審計工作,還應當定期地組織舉辦內部審計人員的集中培訓,努力讓管理者看到持續審計方法的優勢,讓股東看到持續審計能開發企業更多的潛力,創造更大的效益。比如,可以很清楚地讓企業看到,在線審計比傳統的現場審計能更大程度降低成本,網絡之間的信息傳輸能減少時間和會議的開支,還能減少打印和傳遞的成本。
審計人員對持續審計樹立了正確的觀念之后,就會拋開傳統的束縛,努力提高自己持續審計的水平和能力,主動去學習并掌握相關的技術,逐漸適應持續審計對人員素質的需要。
(三)加快持續審計技術建設
要使持續審計得以更快更好的發展,技術條件等硬件設施一定要跟得上需求,所以我國要在內部審計當中全方位推廣持續審計,就必然要加大對相關技術的研發。“企業資源計劃(ERP)”技術雖然獲得了初步的成功,但距離持續審計對信息化的要求還差的比較遠。目前歐美一些發達國家打在努力推行“可擴展商業報告語言(XBRL)”,“可擴展商業報告語言(XBRL)是基于互聯網、跨平臺操作,專門用于財務報告編制、披露和使用的計算機語言,基本實現數據的集成與最大化利用,會計信息數出一門,資料共享……通過對數據統一進行特定的識別和分類,可直接為使用者或其他軟件所讀取及進一步處理,實現一次錄入、多次使用。”
(四)加速完善審計準則內容
想順利的實現內部審計工作的目標,就需要遵循內部審計準則等相關法律法規的指引,目前迫切需要在相關法律法規中增加持續審計方面的內容,需要對審計信息的及時性做出嚴格要求、對審計范圍做出科學規定,完善持續審計系統建設過程中的相關規定。
五、結論
隨著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逐步開展和新區的規劃建設,我國經濟發展迎來了新一輪的黃金期,這也給我國眾多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企業的經營和內部的管理狀況越來越復雜多變,風險持續增大,所以企業的高層更加需要了解和掌握企業內部的審計流程、適應信息化的管理,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對審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持續審計”應運而生。本文從我國持續審計發展的現狀出發,指明了在內部審計中推行持續審計的優勢,發掘了推行持續審計過程中出現的部分企業無法提供持續審計條件、部分內部審計人員對持續審計缺乏認識、持續審計技術仍然不健全、審計準則仍然有待完善等問題,提出了推行持續審計的合理化改善建議,以期我國持續審計在內部審計當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沈茜.持續審計在我國內部審計中運用的探析[D].江西財經大學,2009
[2]劉萍.持續審計——信息時代我國企業內部審計的發展趨勢[D].華中師范大學,2013
[3]朱志紅.持續審計的創新及模型[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3(4)
[3]金冬成.持續審計在內部審計中的實現方案探討[J].中國內部審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