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新常態”內涵的提出及本質為引,指出了“新常態”下我國經濟運行的三個重要特征以及“舊常態”難以為繼的原因。“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新常態”下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切入點和抓手;以“微刺激”實現精細化管理是“新常態”下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意圖;創新宏觀調控思維是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內在要求。
【關鍵詞】 新常態;經濟風險;宏觀經濟政策
一、“新常態”階段的內涵
(一)“新常態”的提出及本質
我國GDP增速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后處于波折階段,總的來說呈現出持續下降的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經濟“新常態” 內涵反映出的是絕非以往只注重經濟總量增加,而是向宏觀經濟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轉變。 由于不同于“三期疊加”之前表現出的宏觀經濟政策難以為繼,故而體現了“新常態”中的“新”字;此后我國的經濟發展將會表現出的相對穩定的國家經濟狀態則直接反映了“新常態”的“常”字。可以簡單地說,“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長的內在要求是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反哺經濟的健康增長。
(二)“新常態”下我國經濟運行的重要特征
我國正處于向“新常態”過渡的階段,我國的宏觀經濟已經表現出相當一些新的變化。這些新的變化可以說是提前預知了“新常態”下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的一些主要特征。從這些提前預知的變化來看,我國經濟的運行有如下重要特征。
1.經濟潛在增長率在7%左右。經濟潛在增長率就來源來說主要取決于資本投入增長率、勞動投入增長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可以通過改善生產要素供給和提高生產率予以提升。
2.我國消費對總體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占了“半壁江山”,出口和投資已難以超越。2012年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制造品生產國家,逐漸超越了美國等發達國家。經濟的增長方式由改革開放20年來以投資等為主導的外部需求結構向以“三駕馬車”為主導協調拉動經濟結構調整,完善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優化升級。
二、“新常態”下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風險
(一)金融風險暴露
當前中國金融體系總體穩健,金融風險總體可控,但穩中有險、穩中有憂,潛在的金融分析按不可忽視。尤其在我國經濟增速下行和結構性問題的背景下,要特別注意重點領域的三大區域性金融風險,房地產市場風險、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和產能過剩風險。
(二)產業空心化風險
決策者出臺了一些列扶持政策,促進我國創新型工業和新興技術產業的發展,資源更多地向這兩個部門傾斜,而處于價值鏈的底端的一些產業必然會促使本產業向資源方轉移,努力使自身走向價值鏈的兩端,產業的穩定毫無疑問經受了沖擊。這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新興產業與傳統制造業等的轉移引起了產業空心化風險;第二是第三產業在GDP的占比持高不下,產業的結構逐漸向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空心化風險;第三是我國外貿政策向外傾斜導致的產業空心化風險。
三、“新常態”下我國幾個重要經濟政策轉變分析
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我國領導層對宏觀經濟的管理基本傾向于需求管理,決策者為維持我國GDP增速差不多是10%的高速增長而以長期的擴張性政策來刺激國內總需求。然而,“新常態”下面臨的問題主要是一個供給面的問題,而這個供給面的問題應該是一個長期性趨勢性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以凱恩斯主義為核心的需求管理對于解決結構失衡的長期問題上并不具有比較優勢,此時我們就應從供給端、從體制改革等頂層設計來著手調整。
(一)“新常態”下貨幣政策轉變
在我國“十二五”規劃的結尾之年,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異常復雜,在這種經濟增速下行態勢下,決策者需要看清當前國內宏觀經濟與國際不穩定因素,通過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注重適度寬松。
曾經的政府宏觀調控目標是不管不顧、一心著重我國經濟總量的增加和增速的加快,根據短期的經濟結構性問題形勢的變化,頻繁使用強刺激手段來調節經濟,進而導致如產能過剩、地反政府債務、金融風險和極為嚴重的通貨膨脹等后遺癥。
(二)“新常態”下財政政策轉變
加強民生投入,激發消費潛力。近年來,我國政府出臺了一攬子的財政政策,加強對民生、社會保障等惠及大眾的財政投入,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能力。在我國經濟下行時,金融危機的爆發不可抑制的進一步減緩我國經濟增速,這又無可避免的造成對居民生活水平的壓抑。但可以預見在今后的一段時期,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有望加速提升,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將逐步解決居民消費的一大后顧之憂,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得益于政府對民生投入力度的加大。
四、“新常態”下宏觀經濟政策轉變要點
(一)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新常態”下宏觀經濟政策轉變的很好切入點和抓手
19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我國政府宏觀經濟政策基本偏向于需求而忽略供給,決策者為維持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而以長期的擴張性政策來刺激國內總需求。然而,我們在“新常態”下面臨的問題主要是一個供給面的問題,而這個供給面的問題應該是一個長期性趨勢性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以凱恩斯主義為核心的需求管理對于解決結構失衡的長期問題上并不具有比較優勢,此時我們就應從供給端、從體制改革等角度來著手調整。
(二)以“微刺激”實現精細化管理是“新常態”下宏觀經濟政策轉變的意圖
曾經的政府宏觀調控目標是不管不顧、一心著重我國經濟總量的增加和增速的加快,根據短期的經濟結構性問題形勢的變化,頻繁使用強刺激手段來調節經濟,進而導致如產能過剩、地反政府債務、金融風險和極為嚴重的通貨膨脹等后遺癥。就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仍處于良性區間的形式來說,以往的政府強刺激手段很難奏效了。經濟“新常態”下,我國政府對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的目標不應只考慮到我國經濟發展的短目標,而應是在中長期目標得以實現的同時兼顧起短期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謀求持久發展,共筑亞太夢想——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4(1)
[2]張占斌.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趨勢性特征及政策取向[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5(1)
[3]呂偉.濟南市經濟增長方式研究——基于經濟新常態視角的實證分析[J].山東大學學報,2015(10)
[4]林成.新常態視角下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歷史機遇[J].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15(5)
作者簡介:
李月朦(1994.10-),遼寧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碩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外貿企業的發展理論。